APP下载

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意识先锋”

2009-12-29郭锦鹏

中国市场 2009年27期

  摘要 解放思想是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前提条件,也是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意识先锋。通过解放思想发挥意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首先在于它不仅是现实的需要,还是实事求是客观见诸主观的表现。思想解放不是简单的放开或者求新逐洋,包含着深刻而又广博的内容。回顾改革开放的发展脉络,每一次对现实的重大突破都是思想意识扮演先锋角色。面对不断发展的实际,要推进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直至更长远的未来发展,必须更加自觉主动地把解放思想对实践的“意识先锋”指导作用认识好、发挥好。
  关键词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意识先锋
  中图分类号 C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432(2009)27-0061-03
  
  1 解放思想的逻辑渊源与实践要求
  
  1,1解放思想是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前提条件,也是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先导
  通过解放思想发挥意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首先在于它不仅是现实的需要,还是实事求是客观见诸主观的表现。思想解放不是简单的放开或者求新逐洋,包含着深刻而又广博的内容。回顾改革开放的发展脉络,每一次对现实的重大突破都是思想意识扮演先锋角色。面对不断发展的实际,要推进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直至更长远的未来发展,必须更加自觉主动地把解放思想对实践的“先导”作用认识好、发挥好。
  1,2解放思想才能使意识更好地引导行动
  主观与客观是人类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彼此联系的两个方面。思想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意识不仅具有指导行动的功能,还对认识过程和客观现实进行认识和总结,并做出新的调整以指导新的实践。也就是说,思想意识需要不断地发展自身、丰富自身,自我创新,才能指导不断变化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理论同样面临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的任务。倘若用旧的观点面对新的实践或者用盲目超前的意识去指导现实的行动,那都难以实现主观思想与客观现实相符合,也就不能指望这样的意识指导行动获得成功。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推陈出新的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事业,这是一个新事物、新情况不断涌现的过程,还是一个没有现成经验或既有模式可供借鉴和参考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改革开放的本身特点决定了这一过程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敢于提出新的观点,敢于突破旧有落伍模式,在思想意识上推陈出新以指导实践。
  1,3解放思想是党领导中国以往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建设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的生动反映
  自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在中国初创、传播和发展以来,在革命前辈的努力下,这一理论在中国大地上艰难扎根,历经探索和磨难,从“星火”般的“小苗”长成“参天大树”。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初始阶段。几经曲折克服了“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僵化思维与机械做法,放开思想大胆走出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党在进行抗日战争阶段,以开阔的胸襟突破内部恩怨纠纷束缚建立起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直至逐寇出境;新中国成立后,党在领导土地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政权建设等方面几经探索,有过成功、走过误区、历经阵痛,直到20世纪70年代的改革开放;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我党在思想上不断解放以求总结创新。中国革命和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历程雄辩地证明:实践马克思主义是需要不断解放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伟大理论也是需要随着现实变化不断自我调整和丰富的,因循守旧或故步自封都不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是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要求的。
  1,4解放思想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实事求是的本质反映
  这个动态不仅是指这一过程本身的运动变化,还是一种思想解放主体和其他力量之间的思想互动过程。党在思想上不断“解放自我”以求尝试新知释放自己,“解放他人”以便团结力量共谋发展。这个动态更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一个从原因到结果、从理想到目标的运动过程。一个目标实现了,就会有新的情况出现,这就需要在固有基础甚至推陈出新地提出新的思想和行动。这个认识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几年、几十年就走完的过程。而是一个长久的存在。动态的现实发展必然要求思想意识始终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不断适应并符合客观,甚至超前地把握发展变化了的新情况,而不能将思想停留在某一点、某一过程阶段或者某一个事物,而是必须要体现动态的连续,过程。也就是说,解放思想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把思想意识摆脱原有窠臼使之符合现实这一行动本身就是动态的,不断地重复这一行为就更是形成了解放思想的动态路径,不断使意识面对变化着的客观现实并基于此形成正确的认识和指导思想,是践行实事求是的真实行动,是完全合乎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的,也是做到实事求是所绕不开的正确做法。
  1,5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使认识与意识更加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本身不是目的,其只是实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比如说,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在当前直至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目标。改革开放的原因在于需要新的思想和办法来适应并指导现实的需要。要想科学而又正确地看待和解决问题,就必然要首先承认现实,进而想办法认识现实并解决问题。这就必须解放思想,使思想跳出传统观念中那些不符合现实需要的旧观点和旧认识,即便所提出的新观点或新认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所没有出现的。“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和我党的精神灵魂。只有真正把思想认识从狭隘转变为开放,承认现实、尊重现实,才能研究和探求现实的规律,使认识符合实际,使主观合乎客观,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因此,解放思想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对思想本身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发展。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这种调整和发展就更显重要。面对社会格局深刻变动、社会利益深刻调整和社会形势深刻变化的局面,解放思想以促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就越是要不断对思想本身进行调整、发展和总结。只有发展才能促进现实和思想的进步,只有总结才能发现实际与认识中的成败,只有调整才能让客观和主观更加符合、更加密切和稳固。所以,解放思想还包含基于现实对思想意识进行全面的自教和自省。
  
  2 解放思想的认识取向与思想导向
  
  2,1解放思想是通过指导改革开放促进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发展的手段
  解放思想本身不是行动的目的,解放思想也不是庸俗的“放飞”思想。那种让思想脱离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目的与任务的“解放”,只会使思想变成一盘散沙或者脱离目标的“信马由缰”。须知,解放思想的本质是服从服务于广大民众利益基础上的思想意识新发展和新开拓,解放思想的目的是服从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2解放思想应主要着眼于思想的“创新”,而非简单照抄照搬某一模式或方法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打开思想的“窗户”接纳国内外各种有益“清风”,更要善于学习、借鉴这些有益的认识并进行符合实际需求的改造来服从服务于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促进国内广大民众在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生活水平与参与程度的提高。
  2,3解放思想不是思想的“置换”,而是“指导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四个坚持”是党和政府解放思想过程中的“中轴线”,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则是解放思想的着眼点,借鉴和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促进上述目标的实现则是解放思想的物质转化手段。在实践中是否能够行得通,广大民众是否答应、是否满意和是否支持则是解放思想以指导行动成败与否的衡量标准。
  2,4解放思想不是某一时段或某一领域的专有内容
  解放思想不仅要在经济建设领域始终坚持,也要在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体系建设、民众文化发展、自然环境保护和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等方面有真实体现。解放思想只有克服那种“有选择的简单和特定事物的‘思想解放”’,才是能够促进民生改善、民主发展、文化争鸣、社会进步、环境保护、民心向善与社会和谐等各个方面朝着更好、更高目标迈进做贡献的“解放思想”。
  2,5解放思想不是只属于少数人的活动
  它是一种民众基础广泛的普遍活动,而不是部分化的活动。在解放思想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党和政府与广大民众思想认识上的互动,在相互影响中寻求最大的共识和最符合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的交集共识,注意防止解放思想过程中的“一边倒”或者“自我神圣化”,通过思想上的“自我解放”和“群体解放”,把广大民众的利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把思想、精力和决心放在发展好、实现好、维护好民生与社会全面发展前进的中心事业上来。
  2,6解放思想不等于绝对的“贪新求洋”
  解放思想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于使思想更加实事求是,更好地服务于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如果把解放思想简单地等同于“新旧之分、土洋之别”,就不能把握解放思想的“真谛”,也脱离了解放思想的深刻内涵与根本目的。对于解放思想来说,只要能够摆脱主观与客观相脱离或者不符合实际的意识状态,不管“土洋”,不论“新旧”,能够指导实践不断发展就是好的,就属于解放思想的范畴,而且是一种最能得到广大民众认可的思想解放。这与把一种观点是否是新提出来的,是不是“进口的”作为解放思想与否的标牌是有本质区别的。否则,解放思想就会走上“立异以标新”、“逐洋以自重”的极端。
  2,7解放思想要求不是喜好一种声音的“独唱”,而是大到容忍与支持其他观点共存的“兼听则明”
  纳谏止谤是古人所推崇的思想团结与认识互动的上佳传诵。一种观点,哪怕是面临质疑甚至是不满,只要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其适宜性,也不会因此就失去其正确性,更不会因为有其他声音存在就抹煞或降低了它的民众支持率。每一种观点都很难获得所有人的赞同。相反,每一种声音的存在可能都有其深刻的原因。解放思想的实践就要求既能坚持自己被实践检验为正确的观点,也能够认识和团结其他的思想流派,哪怕它与自身观点有差异,更甚于它是“异端”。包容、理解、交流与融合才能不断促进思想的真正解放和在民众基础上的不断发展。
  2,8解放思想不仅要突破落后旧模式向前看,打开思想“樊篱”向外看,跳出思维定式创新思维,还应包括在思想认识上的自我认识与总结、自我思考、自我教育和自我反省
  任何一种思想解放意识指导下的改革开放实践都难以做到尽善尽美,有问题、有矛盾是必然的,也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所以,解放思想不仅要乐于发现和推广成功之处,也要勇于认识不足甚至是错误,在全面客观地认识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总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是我党对待问题和错误的一贯作风。追求成功,勇于纠错,不遮不掩,全面认识,客观上做到主观思想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及自我发现和群众路线结合的优良作风,是指导我们进行思想解放的实事求是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防止只看成绩的“好大喜功”,做到既看成绩又看问题,发扬先进,纠偏正误。
  
  3 解放思想的时代要求与现实反映
  
  3,1解放思想是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
  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是党在几十年改革开放和建设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总结经验形成的新理论成果,也是思想认识对“GDP”中心主义和经济发展速度至上的发展模式的新突破,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认识、新贡献。“科学发展”关键在于“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生态保护、环境友好,合理和节约利用资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改变过去只要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就万事大吉的老观念,把经济发展、民主政治、文化建设、社会进步、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等诸多方面统筹兼顾、综合并举的发展模式放在第一位。对于这一新的理论,只有全国上下有关方面真正深入学习、深刻领会,解放思想以认识老的发展模式的成就与不足,切实把握科学发展的深刻意义与长远影响,才能更加自觉主动地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3,2解放思想也是把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辩证统一于改革开放与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关键
  只有思想上理顺了,观念上想通了,跳出既定思维模式,才能真正认识到科学发展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要求落实并能够促进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辩证统一关系。单纯强调科学发展或者和谐社会建设,也都不是真正理解二者有机统一和不可分割内在关系的认识。科学发展的落实能够促进社会和谐,能够实现并促进社会和谐恰恰可以作为是否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检验标准。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能否真正“解放思想”。不仅是能否对二者的有机统一有全面认识和正确认识的关键,也是能否将二者统一于改革开放和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分水岭”。
  3,3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先导”。同时也是实事求是的要求和结果
  越是强调实事求是,就越是要深刻理解和做到真正的“思想解放”。只有把二者统一起来,始终发挥思想解放在指导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先导作用,才能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民众的利益,才能把广大民众团结在改革开放事业的伟大进程中,向着社会主义道路上国富民强的百年复兴目标不断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