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迁移劳动力与城市本地劳动力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2009-12-28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34期
关键词:工伤保险社会保障劳动力

余 华

内容摘要:城市迁移劳动力已经成为我国劳动者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逐步解决城市迁移劳动力的社会保障问题,是实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由城乡分割的二元保障结构过渡到城乡一体的一元保障结构的重要步骤。本文对河南省郑州市的城市迁移劳动力与城市本地劳动力的社会保障状况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改善城市迁移劳动力社会保障状况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城市迁移劳动力社会保障劳动力流动

中图分类号:F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演进和劳动力迁移规模的逐渐扩大,城市迁移劳动力已经成为社会劳动者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他们的收入提高和福利状况改善,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近年来,迁移劳动力的社会保障问题也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由于受传统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带有鲜明的城乡分割的特征。城市迁移劳动力在城市就业以非正规就业为主(李强,2001;马九杰,2003),工资水平低、劳动时间长、工作稳定性差、劳动权益缺乏保障是城市迁移劳动力就业的基本特征(李路路,2003)。尽管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对迁移劳动力的社会保障做了一定的规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迁移劳动力社会保障状况并不令人满意。城市迁移劳动力的社会保障覆盖率还很低,保障水平与城市居民存在巨大差距。目前部分沿海地区出现的劳工短缺现象也表明,如果迁移劳动力的社会保障需求被忽视,那么劳动力流动的方向性变化可能会导致局部的劳动力短缺(张建武,2007)。同时,迁移劳动力的保障诉求得以实现,则有利于发挥劳动力的优势,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许庆,2007)。

近年来,学者对迁移劳动力问题的研究主要针对北京、上海、广东等地,而对中西部地区的研究较少。同时,这些研究多将中西部作为一个劳动力流出地区。而忽视了中西部大城市也是迁移劳动力的重要流入地,以郑州为例,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省的省会城市和河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每年流动人口达到100多万。其中大多数是迁移劳动力。所以,对河南省郑州市迁移劳动力就业、生活和社会保障状况的研究,以及促进和引导中国内陆地区乃至全国城市流动人口的有序化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问卷调查与数据处理

2007年7月,笔者展开了对郑州市迁移劳动力社会保障状况的社会调查。调查对象选在城市迁移劳动力和城市本地劳动力都比较集中的郑州市金水区、二七区、管城区和中原区4个区,调查对象涉及近20个行业、50多个单位,共调查了2475名劳动力,其中城市本地劳动力559人,城市外来劳动力1916人。在外来劳动力中有1731人为城市迁移劳动力,185人为外地城镇劳动力。本文分析对象仅限于城市迁移劳动力,城市本地劳动力数据用于对比分析,外地城镇劳动力并不在分析之列。

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显示,城市迁移劳动力就业表现出行业高度集中、劳动时间长、工资水平低、雇佣关系不规范和劳动关系紧张等特征,“非正规就业”的色彩浓厚,在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方面,城市迁移劳动力与城市本地劳动力有显著差距。从总体上看,城市迁移劳动力的社会保障覆盖率低,社会保障水平与城市居民存在巨大差距。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覆盖面是比较宽的,参加或享受养老和医疗保险的城市居民比例分别达到了77.35%和70.23%;享受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的比例相对较低,分别为37.13%和29.08%。但是,城市迁移劳动力参加社会保障的比例却非常低,参加或享受养老和医疗保险的比例分别只有7.22%和10.43%,只相当于城市居民的约1/11和1/7;享受工伤保险的比例为9.76%,约为城市居民的1/3;享受失业保险的比例仅有1.53%,约为城市居民的1/25。

在不同行业就业的迁移劳动力,参与社会保障的比例有所不同。从城市迁移劳动力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这四大社会保险方面来看,在迁移劳动力就业分布较多的制造业、批发零售餐饮业、建筑业和社会服务业中,制造业部门中的迁移劳动力各类社会保险的参保比例都是最高的。参加这四项社会保险的比例分别为15.2%、27%、2.4%和27%;其次为社会服务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餐饮业,这些行业迁移劳动力的各项保险的参与比例基本都在5%以下。

在不同类型单位就业的迁移劳动力中,参与社会保障的比例也有所不同。在养老保险方面,自我雇佣者参保比例最高,为6.1%;国家企事业单位和集体企业其次,为4.6%;接下来是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为3.5%和1.5%。在医疗保险方面,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集体企业的迁移劳动力参保比例最高,为11.8%;其次为私营企业,为5%;自我雇佣者和个体工商户分别只有3%和2%。在失业保险方面,尽管各类单位的参保比例都很低,但相对而言,国家企事业单位和集体企业的迁移劳动力参保比例是最高的,为1.8%;自我雇佣者在其次,为1%;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则分别只有0.99%和0.49%。在享受工伤保险方面,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集体企业的迁移劳动力参保比例最高。为12.8%;其次为私营企业,为7%。总体上看,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集体企业的迁移劳动力参加各项社会保险的比例相对高一些,在其他类型单位中,参保比例的差异并不明显。

为了进一步研究城市迁移劳动力的社会保障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利用离散选择模型对迁移劳动力参保情况进行计量经济分析。所选择的被解释变量分别为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由于参保比例很低,未加以分析。解释变量包括工资收入、个人特征(年龄、教育、性别)、所在社区特征、行业特征、所有制特征以及职业特征等。Probit模型对各项保险的分析结果见表1。

回归结果显示,工资收入和参保概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工资水平越高,参保的可能性也越大。小时工资水平对劳动者参加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都有正影响。小时工资的对数每增加一个单位,参加医疗保险的概率就会增加4.7%,参加养老保险的概率则增加5.7%。对工伤保险的影响虽然在统计上不显著,但其符号也和预期的方向一致。根据表1的回归结果,可以计算出每一个劳动力参加保险的预测概率,然后对预测概率和小时工资对数进行非参数估计。对工资收入和参保概率的预测值的非参数拟合,显示出工资上升和参保概率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关系。

回归方程中,行业、职业和单位所有制类型的影响进一步支持了上述判断。在三个险种的回归中,对每一个险种所有制类型、行业和职业进行了似然比率检验(Likelihood Ratio Test),以观察这三类因素是否对险种参保概率产生影响。结果表明,单位所有制类型、行业和职业对医疗保险都有影响;在工伤保险的回归中。职业因素的检验结果没有处于统计显著水平,但另外两类因素均显著;而三类因素,对养老保险的影响均显著。可见,在外来劳动力参保的决定过程中,单位特征较之个人特征更为重要。说明个人力量在获取社会保障过程中的谈判所起的作用很小,企业或社会的因素是决定他们是否能获得保障的主导因素。

结论

社会保障模式在制度设计和改革过程中,要注意选择保障方式的优先顺序。首先,在瞄准群体方面,迁移劳动力应该优先成为改革的优先群体。这不仅因为他们对社会保障有着更高的需求,也因为对他们的行业、职业特征更接近于城市劳动力,将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延伸至迁移劳动力的成本也更小。其次,在推动社会保障改革的时候,要根据迁移劳动力的实际需求差异,确定优先顺序。例如,由于迁移劳动力多从事较为艰苦和危险的工作岗位,建立工伤保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要高于其他险种,在制度设计中,也应相应地把工伤保险的建设放在更紧迫的位置。

建立城市迁移劳动力社会保障制度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改革。首先,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取消针对农民工制定的限制性就业政策,逐步改变城市迁移劳动力因为一个户口而丧失社会保障权利的现状。其次,改革劳动用工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对不同的劳动力有不同的态度,导致城市迁移劳动力在工资收入、工作分工、子女入学等方面存在着明显歧视。

猜你喜欢

工伤保险社会保障劳动力
工伤保险法律问题三则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放弃部分工伤保险待遇的约定无效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