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战略的路径依赖及城乡协调发展机制研究
2009-12-28李利王秀兰
李 利 王秀兰
内容摘要:小城镇战略曾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过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凸显。所以,我国城市化要逐步打破小城镇战略的路径依赖,从而形成以城市为主导、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小城镇战略统筹城乡城市经济圈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一个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也会有所不同。小城镇战略曾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过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我国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某种制度一旦选择。即使初始因素已发生了变迁,制度仍将按其惯性演进强化,从而形成路径依赖。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以城市为主导、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对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经济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小城镇战略的形成与路径依赖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演进存在一种自我强化的机制,即“路径依赖”。第一个明确提出“路径依赖”理论的是道格拉斯·诺思。诺思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好”、“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某一路径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即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某种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往下滑,直至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状态。
1955年,当时的国家建委在《关于当-前城市建设工作的情况和几个问题的报告》中提出,“今后一般不应发展大城市”。今后“新建城市的规模。一般地以建设10万人-30万人的中小城市为主,并可适当地建设一些为一、两个厂矿服务的工人镇”、“没有特殊原因,不增建大城市”。1980年,全国城市规划会议正式提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1990年,我国城市化政策修正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并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直到2003年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从我国的城市化战略中可以看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实施的是小城镇主导型发展战略。此战略一旦确立,就会形成路径依赖,并在发展中形成自我强化、自我循环。
小城镇战略是我国在当时农业基础薄弱,提供的农业剩余数量有限,不足以实施大规模城市化战略的必然选择。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和物质财富存量的增加,大中城市的功能已有很大提升,已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目前我国GDP的75%、国家税收的80%、第三产业增加值的85%、高等教育和科研力量的90%以上都集中在城市,城市具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明显优势。事实表明:无论是沿海地区小城镇还是西部地区小城镇都不足以承担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任,所以,我国要打破小城镇的“路径依赖”陷阱。
城市不仅是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地,更是先进文化、发明创造、高等教育等的发源地。城市具有更大的规模经济和聚集效应。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更高的资本回报率,更先进文明的生活方式,对农村区域经济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目前,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首都三大城市圈以及我国各种大中城市已经成为提升我国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强劲动力。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关系的改善,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将日益凸显。
传统小城镇战略的历史局限性
(一)小城镇无力打破农村人才缺乏的累积性恶循环
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传统的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二元经济结构。在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传统的农业部门缺乏资本投入,人口增长迅速,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极低,一部分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甚至为负数,在这种条件下现行的一个固定工资水平上能够得到它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小城镇和农村,由于非农产业数量、规模有限,发展第三产业的空间很小,新创造的就业岗位十分有限,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空间转移的主要因素。流向城市的劳动力大多数是文化水平较高或是有一技之长,是农村中的精英。农村高文化素质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使文化素质本来就低的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进一步下降,制约了农村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新技术的传播和扩散,进一步降低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反过来,农村收入水平的下降,城乡收入水平的拉大,会促进新一轮的人才流失,最终会使农村地区陷入人才缺乏的恶性循环。
(二)小城镇无力打破农村资本短缺的低水平陷阱
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Q=ALαKβ,(其中,O<α、β<1,且α+β=1),其中Q代表产量,L和K分别代表劳动、资本投入,其余为参数,此公式说明生产过程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和资本。对广大小城镇和农村来说,劳动要素一般被认为是充裕的,因此资本的稀缺是我国小城镇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约束条件。只要给予其足够的资本,小城镇和农村就能够取得经济发展。在开放的社会下,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经济框架内,城市具有更完善的基础设施。更强的规模经济和溢出效应,所以城市的投资回报率明显高于小城镇和农村。小城镇和农村由于受资本形成能力不足和投资回报率低的双重制约,吸引的资本十分有限。目前我国的大城市和城市圈地吸引着来自各个方面的资源和资本,原来贫瘠的农村也抗不住这种巨大的吸力而源源不断地输出本身就十分有限的资本。最终使小城镇和农村陷入资本短缺的低水平陷阱。
(三)小城镇无力扭转生产技术的梯度分工
梯度转移理论认为,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这种梯度转移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的。城市很明显处于技术创新的高梯度地区,广大小城镇和农村处于技术创新的低梯度地区。处于技术创新高梯度的城市,主要从事附加价值较高的产业和产品的生产,而处于技术创新低梯度的城市,只能从事附加价值较低的产业和产品的生产。打破技术和产业梯度转移规律,需要内力和外力的结合。广大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内力、外力有限,无力打破技术的低梯度分布。
(四)小城镇无法达到一定的规模经济效应和外部经济效应
产业向城市聚集的原因在于城市所带来的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城市本身是一个大的消费市场。在一个聚居区消费水平很低的条件下,不存在有效市场,企业设置在这里无利可图。在该聚居区的市场规
模积累到一个有效市场以保证某种生产有利可图之前,一般都要依靠输入这种产品来满足需求。相反,只有该聚居区的市场规模达到这个临界值,那么投资兴建TU以生产某种产品就变得有利可图,投资就是正常的事情。我国星罗棋布的小城镇由于规模太小,达不到大城市的集聚效益、规模效益和投资效益,达不到企业投资所要求的起码临界值。乡镇企业分散布局,村村点火、处处冒烟,不仅占有了大量土地,而且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等外部不经济现象治理成本加大,这种发展给环境补偿能力造成了特有的压力。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应处理的关系
(一)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为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市场与政府的作用必须双管齐下,而统筹的意义在于重视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主体,市场机制是配置资源要素的主要力量,由于城市在市场要素方面的巨大吸引力,乡村生产要素纷纷流向城市,对城市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乡村则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在市场作用下形成的这种不对称性发展的特点,就需要依靠政府,由政府发挥调控作用。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于城乡关联体系中的上级政府,这要求上级政府既要重视本级城市对本级乡村的作用,也要重视本级城市对下级城市或城镇的关联作用。通过上级政府的支持与控制,利用经济杠杆、行政手段等干预方法,建立良好的城乡关系,促进城乡之间有序运行。
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城乡资源配置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市场调节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发流动。如城市向中小城镇的产业、技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的结果,并非政府规划出来的。市场调节的关键问题是要打破城乡人为分割的种种体制性、政策性障碍,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特色产业支撑与特色城市协同发展
城市是龙头,产业是基础,没有产业的支撑,城市发展不起来。即便发展起来了,也是有“城”无“市”,是很难吸引人的,也没有持续的竞争力。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优势,特色城市必须有特色支柱产业来支撑。如我国的中山、嘉陵、义乌、景德镇、金昌、丽江等城市,都是通过特色支柱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要切实了解每个城市的特色所在,尊重历史,立足现实。有些城市可借助当地的矿产资源,发展成为资源产业型城市有些可充分挖掘当地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发展成为旅游观光型城市等。
(三)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同步发展
城市化提升包括劳动力的质量提升和产业的质量提升。一方面,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也是人口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乡村社会要做好转移前的各种准备,包括学习先进的理念、先进的生产方式、先进的管理方式、先进的生活方式、先进的技能,为更好融入城市文明做准备。另一方面,推进城市化与提高产业素质结合起来。城市要大力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开发能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承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让他们真正进得起城,住得起城。
(四)现代农业经济与非农经济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这不仅要建设农业,更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建设现代农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实质就是要用城市工商业的生产经营方式来改造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因此,要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管理思想指导农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行业协会、专业户等农业市场主体。在我国农村地区,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创造了就业机会,减缓了社会压力,也是未来农村繁荣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美元,我国已进入工业化起飞阶段。城市是解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逐步消除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根本有效载体,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整体现代化的有效手段。综上。城市化本质是城市文明取代乡村文明,是城市现代化工业部门改造农村落后农业部门的过程。城市作为区域的发展中心,在城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承担着重大使命。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