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我国高师教师教育机制的重新构建

2009-12-28夏玉钦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年11期
关键词:院校改革专业

夏玉钦

社会发展,教育优先;教育发展,教师优先。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尤其是教育部推出的“跨世纪园丁工程”,都要求和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和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作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高师院校怎么办?一方面是教育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对高师院校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正在日益向“量少”“质优”发展;另一方面,许多中小学对高师院校培养出来的“新教师”(已被招聘上岗的、教龄不足三年的新教师)总体满意度不高,与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极不相符,用难听的话说是“半成品”。因此,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机制亟需重新构建,越快越好,越早越好。政府是办好教育、推行基础教育改革的第一责任人,自然更是培养合格师资的第一责任人,而且后者要比前者的责任重大、意义重大。为此,国家要出政策,各级政府要有所作为,高师院校要倾力上进,三者共同努力,把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专业建设提高到应有的水平,尽快摘掉我们高师院校“制造”“半成品”的帽子,培养造就适应时代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教师。

一、招生和聘任制度的改革

历史上我国的师范教育曾经获得过一些政策的倾斜,如免费制、第一志愿降分制、毕业生统一分配制等,为我国的教师教育也为整个教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这些曾经“风光”的“优惠”性政策基本取消了。实践已证明,这直接影响了教师教育专业建设和培养的质量。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逐渐认识到并取得了共识: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是高素质、高规格的人才才能担当。因此,我们更应制定积极有效的规划和政策,吸引最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来师范院校学习深造。

1.教育部直属高师院校已经做出了改革,实行了“免费生”政策。这一政策自实行以来,已凸显出它的积极意义和历史意义,其隐性价值更大。这是一步好棋,所有的教师教育专业也都应全面推行“免费制”。教育需要投入,教师教育更需要投入。

2.要摒弃不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观”,实践科学发展观。根据基础教育师资的需求正在日益向“量少”“质优”迅速发展,高师院校应统筹规划,适当控制好招生数量。可采取小班教学、教徒授业和导师制培养模式。

3.紧紧抓住“谁赢得了教师谁就赢得了21世纪教育的契机”,大力宣传,让献身教育深入人心,并采取“分数+面试”的招生策略。高师院校要成为那些真正具有“人师”潜质的求学者的天堂。因为未来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要求高素质的教师,并不是说谁想要当教师就能当。提高“门槛”,正是新时期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迫切诉求。

4.师范生毕业后从教予以优先政策。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这不失为一种防止“水土流失”的好措施;教师子女进高师院校学习并毕业后从教,应优先录取和优先聘用,这是拯救我国“教育世家”这一灿烂的教育文化传统的重要举措。

二、课程及课程体系的改革

针对21世纪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需重新定位和重立标杆。其落脚点必须对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及课程体系、课程结构、教学内容重新审视和变革。根据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设立课程。本着学以致用和时代的需求,开放性地、创造性地选择教学内容;以大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为框架,以教师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专业功底为主线;以专业精神、专业人格、专业知识,包括学科知识、教育专业知识、通识知识、人文知识、实践性知识和学科专业能力、教育专业能力,包括学术能力、教学能力、评价能力、反思能力为基本点构建课程体系。建立起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专业能力为核心、专业精神为灵魂,又具有专业理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自我的四个维度的新课程结构。

教师教育专业是双专业,“两只翅膀都要硬”。学科专业课程应占50分,教育专业课程应占50分。至于教师专业化究竟应开设什么课程?到底需要教学哪些内容?都值得认真研究。这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教师教育专业建设和发展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传统的学科专业、教育专业的课程必须调整、整合、变革,对有的传统课程要进行“大手术”,更重要的是需要创新,设置一些新的课程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特别是要重新审视和重视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实践、学科研究、教育实习等内容。要求教学内容多样化、动态化、科学化和专业化。注重学术性实用、师范性够用,达到有效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兼备。如课程与教学论应注重培养学生教学基本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教学过程中可见缝插针,将教育故事、教学案例、教学叙事、教育人生等引入到教学中;教学内容注意不断地更新,而且与基础教育改革连动,有前瞻性、引领性并以广阔的视野、审视的眼光着力进行教学实践。教育实习必须改革,延长长度、拓展宽度。如备课、听课、讲课、说课、评课等不仅要强化训练,而且要上水平、上高度。要突出对教师专业技术、专业精神、专业热情的培养,为师范生奠定一抹明亮的教师专业底色和一份为人师表的厚重。

三、教育与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1.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实行分级互通、分层次的模式。针对小学教师、初中教师、高中教师各自的培养目标确立方案,在这些方案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虽有区分而又可互相转化。只要修习一些各自必需的课程,学生就可以申请他所需要的教师资格。确立强调教师专业素养并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要特征的立体教学模式。把教育教学空间观扩展至书本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教学与中小学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训与到中小学实习相结合;大学教师的指导、评价与中小学教师的指导、评价相结合;考试评价与实践性评价相结合;显性与隐性兼顾。既强调教师现实能力,又强调培养发展后进,即进入教师岗位的创造性、发展性教育能力,把培养学生的教师专业热情、动手能力、创新品质、自学能力和反思能力等真正落到实处。

2.改革教学方法。改变只重知识传授为传授知识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真正确立学生应有的主体地位,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参与课程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培养学生参与教学的能力。注重通过亲身感受、体验和直接分析、参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阶段性地提升师范生的专业素养。

3.加强教学管理。教学管理中要紧紧抓住教学这个中心不放。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大学教师的素质与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聘请中小学骨干教师来校指导和任教学科研究和课程与教学论。注意将教师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抓住随机教育机会,见缝插针地进行教态、敬业、合作、职责、师德、动手、研究、反思、管理、创造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

根据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相应的教学评价和考试制度适时进行改革。评价考试的改革应立足于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核心;立足于知识的应用、整合与创新。采用书面考试和教育实习、教学设计、讲课与论文相结合,并且测评能力的项目应占50%。教育教学能力评价中,校内指导老师的评价要与校外指导老师的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可量化与不可量化、显性与隐性、当前与发展相结合等。不仅要注重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教学的基本功,更看重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整合、学习和研究能力。把笔试、口试、动手操作、基本功演示、教育技术能力比试等方式联合起来进行细化考核;对学生在中小学教育实习中的听课、观课、备课、讲课等表现,请中小学一线教师予以评价。还要有社会评价和毕业生从教后的跟踪评价。所有这些评价,从大一到毕业都要纳入“档案袋”制度管理,每一步历程、成长、成效都记录在案。

五、实践和教育实习的改革

教师专业化和对现代教师的素质要求,决定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专业必须突出实践性教学和有效的教育实习。创设多维、立体、实践性和有效性教育实习机制。摈弃大而全的体系化演说语式与形式化的不良风气,直面实践教学和教育实习中的基本问题,扎扎实实地从原点做起,针对当前教育实习中存在的教与学分离、脱节、时间短和实习内容单薄,组织指导不力,甚至形式化、走过场的种种问题作出积极的变革。

一是用四年的时间,采取见缝插针式和名师传、帮、带式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情感、技术等方面的培养熏陶。如奉献精神和孜孜以求精神的培养,就要靠大学教师的垂范和教育生活的感染,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培育学生。

二是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安排教育实习。根据教育实习标准,每个学期都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到中小学、幼儿园向骨干教师学习。通过深入课堂去听课、观课、说课、讲课和评课,在观摩、交流、模仿、学习中造就素质。

三是大力创建教学实习基地,并安排学生在大四进行顶岗实习,也请中小学一线的骨干教师来大学讲学执教。以破解学生的“失语症”和“眼高手低”的难题。搭建训练学生“上手快”“出手准”的平台。

四是三笔一话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这是教师教育专业技能的基本要素,要将它们纳入到实践教学中来。如我们每天早晨安排学普通话10分钟,下午练习“三笔字”半小时,每周两个半小时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实践训练,同时强调教师的指导和评定,效果很好。

五是关注“家教”这个实践教学的沃土。我们有意识、有计划、有支持地引导和指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做家教。实践证明:这块“土地”是新时期下教师教育极有生命力的“试验田”,可为教师教育专业建设增添无穷的魅力,并收获校园教育无法得到的果实。

总之,通过以上改革,可以重新构建教师教育的教学实践和教育实习等有效机制,将培养质量根植于教学实践和教育实习,真正使师范生个个手上有技术,人人教学有个性,变“半成品”为“优质品”。

猜你喜欢

院校改革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改革之路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