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文关怀视角下的高校师德建设
2009-12-28丁素华
丁素华
一、加强师德建设是我国高校发展的基础
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同时也是教师在履行教师职责时所应遵守的思想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国家的振兴在教育,教育的振兴在教师,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等院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加强师德建设则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
1.加强师德建设,增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处于大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是适应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保证。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每个教师必须重视的基础工程,这同时也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大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人师表”、高尚的师德是教师的“立教之本”,它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青年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终生的。因此在道德行为上,师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更为强烈的典范性。只有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够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实际可行的榜样。因此,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我国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更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2.加强师德建设,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发展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成为高校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途径。教师则是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主导力量。作为主导力量的教师能否热心于教改,能否积极效力于教改,则是关系到教改能否深入开展并真正取得实效的关键。教师有了崇高的师德,也就激发出了责任感,主观上便有了精神动力,这样才能够主动用心去探索教学方法,并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大胆进行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师德建设,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既要基础扎实、适应性强、掌握现代知识和技术,又要德才兼备,有奉献精神,有优良的品质,这就是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教好书仅是教育学生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做人的能力,这就对教师的基础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要教好学生,不仅应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高尚的师德修养。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师德高尚的教师就像一面镜子、一个榜样,他会用自己的思想、品德、情操去影响教育下一代,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启发力,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社会主义理想和崇高的思想境界,督促学生加强道德品质修养,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
二、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高等教育和师德建设工作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另一方面,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方面和薄弱环节。也正因此,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往往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从现实社会中名目繁多的乱收费到学术腐败与造假,从少数教师对学生的冷漠到各种不严格履行教师职责的现象,如“范跑跑”之流的负面个例,都在社会上造成了极为不好的影响,这也折射出我们在师德建设上的不足。
高校师德建设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首先是社会公德的失范、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型,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教师固守的职业道德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更重要的是,我国高校对教师的管理多注重于僵化式的机制管理,普遍缺少人文关怀精神,在管理机制上也存在不规范、不到位的现象,进而容易造成教师的个人价值观产生偏差,对自身的职业价值定位、自身的人生追求都会有较大的影响。
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是八十年代后期在我国开始兴起。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在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过程中融入了人文关怀的理念,极大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但是对于教师的培养和管理方面,国内大多数高校仍停留在简单、机械的机制制约和规范管理的层面。在现实中逐渐形成了只注重整体教育效果的实现,而忽视教师的个人成长发展、忽视教师个人价值体现的局面。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个人的价值诉求逐渐增强,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同样有实现个人价值、追求个人诉求的愿望。而高等院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同教师对学校的认同和支持是分不开的,学校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教师的活力和素质。因此,新时期高校的师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而教师师德建设的制度环境也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人文关怀理念视角下推进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
1.结合高校特点,在师德建设中融入人文关怀精神
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加强师德建设的关键点,就是在师德建设中贯彻以人为本,坚持人文关怀精神。师德教育不仅是对于教学、科研一线教师的教育,还应该体现在对全体教职员工的教育中,同时也应当体现在教师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中。高等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一方面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目标,另一方面则具有以人为本的教育氛围。这是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中应大力弘扬的观念。
以人为本,坚持人文关怀精神,是师德建设中必须坚守的重要理念,它强调高校对待教师时要在创造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的基础上,格外重视师德教育对教师本身的个体发展和享用价值,把师德教育与教师的全面和谐发展联系起来,注重教师职业发展以及对提升生活质量的需求,以丰富感人、充满人文关怀的师德教育去吸引广大教师,赢得他们的信任,从而使师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师德建设一定要与教师产生共鸣,要有使教师乐于参与师德活动的方式,否则就成了空泛的宣读和虚伪的说教。因此,师德建设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被教师所认同并内化为教师个人的思维、情感、意志,形成自我调控的自律机制,达到师德建设的外在强制和内在需求统一和谐发展,使学校保持塑造教师职业道德的良好环境。
2.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责任心是师德之魂。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具备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才能真正做到为教育殚精竭虑,为学生呕心沥血。教师要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就必须有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岗位职责。岗位不仅体现在学校环境内,而且体现在教师的内心世界里。每一名高校教师必须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的核心特征。二是教师的社会责任。这一点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尤为重要。高校的最大特点在于与社会的有机结合,并具有强大的社会服务功能。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成为学生服务社会的典范和榜样,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三是国家发展的责任。现代化建设要靠人才去实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将沉重的人口包袱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这个转化工作主要依靠教育来承担。这是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民族、对未来所肩负的重要责任。
3.完善柔性制度建设,为学生教育打好基础
师德建设贯穿于教师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特别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具有强烈的人格示范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人格、行为是无声的教育和最有影响的榜样,对学生起到道德示范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不仅要注意道德影响、履行道德义务,而且要以德修身。建立和完善新教师岗前师德教育制度,加强教师的人格修养,特别是教师的道德理想人格的培养,不仅能使教师达到更高的师德境界,而且对学生具有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达到以德育人的目的。新时期、新形势,要求我们遵循师德建设的原则和规律,不断探索新的制度形式,在注重师德建设的环境、氛围的同时,要认真研究师德建设的价值取向,并制定相应的师德建设评价体系,把这种柔性机制完善起来,成为师德建设的制度保障。教师评价体系是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在采用的做法,把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以量化的形式体现出来,同时又不伤害到教师的积极性和自身的物质利益,这样才能够不断地鼓励广大教师培养良好的岗位意识,提高教学水平。
4.创建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推进师德培养
教师同样需要关爱和支持,而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则应是高校实现对教师关爱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倡导构建关爱学生文化氛围的同时,不应当忘记同时创造有利于教师道德养成的校园文化环境。“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不仅要体现在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应体现在对高校教师的无微不至的关爱中。加强高校师德建设,仅仅重视师德建设是不够的,还必须是学校全员的道德建设,是一项全体参与的大事。学校的管理者更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提倡以德修身、以德行政,带动教师以德立教、以德育人、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真正使师德建设取得良好的效果。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应当不断探索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机制,通过舆论宣传等多种手段,优化师德建设环境,促进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教师个体主观内在需求与自觉,提高教师抵御社会不良风气侵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连全明.师德师风建设之我见[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2]郭琦,等.师德师风建设新途径的探索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0).
[3]都小民.论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J].当代工人,2008(1).
[4]庞杰.以德求师:新时期师德建设的途径[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6(1).
[5]王健,等.人文关怀: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追求[J].高教视窗,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