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效性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放式教学
2009-12-28陈足元刘韵清
陈足元 刘韵清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内涵和外延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予以高度关注,对如何增强这一实效性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在热烈探讨如何增强实效性的同时,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本身的探讨却略显不够。”[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问题本身是否值得探讨?事实上,这一问题不但值得探讨,而且值得深入研究。因为只有先明确问题之所在,然后才能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一个探索问题的人,如若不首先弄清问题之所在,就像一个行路者不知其去处一样。”[2]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提出首先必须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究竟是什么,再来探讨怎样进行教学以达到实效性的目标。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要通过教学,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来武装大学生头脑。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要运用它指导实践。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内涵应是: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统学习,提高了理论认识水平,获得了正确的行为能力,即较高层次的知行合一。理论认识水平的提高和正确行为能力的获得必须并驾齐驱、相得益彰,只注重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偏废另一方面就不能说是达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目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涵的界定与我国现行教育方针的规定是契合的。当然,理论认识水平的提高和正确行为能力的获得,分别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从理论认识水平的提高阶段到正确行为能力的获得阶段,也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长期过程往往延伸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结束之后乃至更久的时间。这整个过程可以描述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知—懂—信—行”的过程。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外延
首先,表现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内容的了解、掌握,即“知”。大学生要通过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以及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握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了解国史、国情;把握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的基本内容。
其次,表现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深入理解,即“懂”。大学生要通过学习,在掌握基本概念、规律、原理、方法和知识点等基础上,对一些复杂的客观事物和重大的理论问题做出比较正确的分析、判断和解释。学生能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理论,并运用这些理论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深刻领会中国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再次,表现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接受、内化,即“信”。大学生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使之真正进入自己的头脑,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成为自己行为的航标。使学生树立坚定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念。
最后,表现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学内容的实践、检验、外化,即“行”。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和最高价值在于指导实践,而且理论学习的效果如何也需要在实际运用中去检验。实践的意义是很明显的,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实践加深了对之前所学理论知识的“知、懂、信”,再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又能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长才干、作贡献,增强荣誉感和使命感。因此,“知—懂—信—行”各环节互为支撑、相互配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见诸实效的完整过程。
二、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放式教学模式
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内涵和外延,接下来的中心工作就是要努力探索如何达到实效性的途径。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的课程体系在全国普通高校已全面推行了三年,围绕新课程进行的教研教改活动精彩纷呈,涌现出许多成果。一个普遍的认识是,要取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突破以前那种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模式,变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变学生单纯地向教师、书本学习为自己主动地学习,以全新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放式教学模式理应为广大师生所了解和接受。
所谓开放式教学,就是在一定的教学目标指导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实效性,打破以往的以课堂为主、书本为主、讲授为主的呆板的教学方式,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由教师有计划地组织进行电化教学、参观访问、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一系列教学活动。[3]该理念源于1921年英国人尼尔,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由、平等、互助、自信的理念,为学生学习提供开放的环境以促进学生思想的连贯性和发散性。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过相似的理念,他认为:“创造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内容,旨在以开放式的教育环境培养一种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真善美的活人,强调教育要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课堂走向社会,由学校生活走向社会生活。”[4]由于开放式教学模式是一种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全体学生的多层次、全方位教学模式,已逐步渗入到现代教育实践中。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由于其时代背景的转换、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的发展变化等条件决定了必须从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全面进行开放式教学,以使大学生提高理论认识水平并获得正确的行为能力,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深知,真懂,实信,笃行。
1.开放式的教学主体
在开放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教学主体甚至还包括校外的党政干部、社会知名人士等。即使师生双方的身份也可以是双重甚至多重角色,既当老师又当学生,还可以当评委,构成多向互动模式,在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促进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发展。
2.开放式的教学内容
开放式教学的内容既包括本课程知识又涉及其他课程知识,既有静态的书本知识,又有动态的影视动画、报刊音像、网络、生活经验等多种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可以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还应结合社会焦点问题,增强针对性;结合国内外形势,增强时代性;结合理论前沿,增强先进性。
3.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学校条件等选择符合学生实际和需要的,灵活实用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师生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方法能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新理念;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其次,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也是一种颇具应用价值的教育教学方法,有助于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合力。此外,课堂内外采用讨论式、体验式、辩论演讲式、情景问题式、案例分析式、角色扮演式、分组活动及演示实验等都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方法。
4.开放式的教学过程
开放式教学要致力形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发现新问题”的教学过程。开放式教学过程不应以上课铃和下课铃为标志,甚至可以说它是没有起点和终点的。开放式教学提倡把问题带出教室,带向实践。因此,下课铃声不是教学的休止符,而应成为继续探究的另一个起点。诚然,教室是教学的主要场所,但如果每一堂课都把学生禁锢在教室里,不仅让学生失去新鲜感,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抑制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思想的自由成长。在教室外开辟新的课堂,让学生在社会中学习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要求。
5.开放式的教学评价
要检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要看大学生对所学理论是否真知、真懂、真信、实行。因此,评价的手段要客观化、多样化。开放式教学模式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开放式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要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实效的程度,而且要为了改革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开放式的教学评价应该体现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理念,坚持评价标准全面化客观化、评价操作过程完整化、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评价方法多样化(笔头测试、口头表达、平时作业、主题论文、活动表现等),做到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提高评价的自我激励功能和科学导向功能。
参考文献:
[1]杨经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边界分析[J].教育评论,2005(3):46.
[2]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3]吕玉莲,于敏.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放式教学的探索[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2007(9):55.
[4]陶行知全集(第3卷)[M].成都:四川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