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教育观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进

2009-12-28兰劲华刘晓慧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教育教师学生

王 辉 陈 博 兰劲华 刘晓慧

当今世界,竞争是不变的主题,衡量各国核心竞争力的标准归根结底在于教育和人才的竞争,并最终落实到创新能力的竞争上来。因此,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现阶段需要重视并大力实践的现实问题。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等教育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建设,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引入自我教育观对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进行改进,从理念上指导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正适应了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现实要求,也满足了现代社会强调终身学习的发展需求。

一、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与革新

在我国,多年形成的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多方面并不尽如人意,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起不到促进作用。这主要体现在:

1.灌输式的教育观念

教育的主体从教师的“单主体论”到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论”再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重论,文字不断演变的背后是教师主宰地位的亘古不变。大学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拘泥于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单纯讲授,满足于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说。日益扩大的班级规模使得教师更难把握每名学生的掌握情况,课堂成了教师独自演说的舞台,而学生仅仅是听众,课堂学习氛围与学习效率并不理想。

2.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

大学的学习过程仍然是教师主导的知识接受过程,无论在课程选择、学习内容选择以及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只能被动接受、毫无主动选择余地的一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较大的压抑。即使在高等教育阶段,很多学生仍然局限于教师、教室、教科书等知识权威,缺乏主动思考与发现探索的学习路径。

3.单一化的评价方式

由于知识本身成了教育的唯一目的,知识的掌握就成了教学效果评价的唯一指向。因此,评价方式不可避免地单一化。考试仍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尺度。

4.缺乏可选择性的课程体系

虽然各高校的课程都无一例外地分为所谓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等几类,但事实上学生的可选择余地并不大。专业选修课往往是无法列入专业必修课的准专业必修课,有时甚至会出现同一门课程在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徘徊的怪现象。而公共选修课经常是因人设课,随着授课教师的不同喜好而任意选择讲授内容与方式,很多时候沦为学生混学分的跳板。

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和革新,切实提供一个能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利环境。

二、自我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不可回避的主题

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相比,自我教育主要指向于个体对内部自我的教育,是一种内在于学习个体的自主进行的主动式教育;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在很大意义上主要指向社会或其他群体对个体进行的外部教育,是一种外在于学习主体的被动式教育。

1.自我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我们常见的文献中,对自我教育有着几种不同的理解和用法:一是把教育活动从教育的施行主体进行区分,划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把自我教育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列;二是从教育的对象而言,把自我教育作为德育的一部分,把它解释为将自己作为德育对象,有目的地培养自己的优良思想品德,克服不良思想品德;三是把自我教育作为德育的一种方法,把它与说服、实践、锻炼、陶冶、评比、表扬等并列。显然,上述解释都没能全面地揭示出自我教育的真谛。

一般意义上,教育通常被看作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外部影响,这一看法在根本上抹杀了自我教育的存在,使教育等同于单纯的他我教育。严格说起来,自我教育和他我教育是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两者完满结合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活动。教育是由他我教育和自我教育构成的统一体,也就是说,教育活动是由教育者(他人)的施教和学习者(我)的自教这种双边活动共同组成的。

在这里,教育者对学习者施教是他人对“我”展开的外部教育,我们把它称作他我教育;学习者主动对自身开展的教育则是自我的内部教育,我们称作自我教育。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教育”概念已经被窄化,它实际上指的是他我教育,而不是全面、完整的教育含义;所谓“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更恰当的称谓应当是“他我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至于把自我教育当作德育的一部分甚至方法或途径之一去解释,同样是随意地缩小了自我教育的内涵,把它降为下位概念,从根本上讲是逻辑上的混乱,必须对之加以纠正。

从教育是他我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二位一体的教育观出发,我们认为自我教育是个体把自身作为教育对象,按社会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发挥主体的自主性,主动学习,使自己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它是教育的物化形态,和他我教育相对应。由此,我们可以显而易见地看出:第一,自我教育和教育不是平行概念,它是教育下位概念,和他我教育相对应;第二,自我教育和德育不是平行概念,它是德育上位概念,德育、智育、体育等是对应概念;第三,自我教育不仅仅是一种途径和方法,而且还是有目的地对自己实行教育的活动,这种活动在学校、家庭、社会中都存在,涵盖人自身发展的德智体各个方面,并且这种活动本身含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总之,良好的教育效果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是通过他我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共同活动实现的。自我教育不是可有可无或仅是他我教育的辅助,恰恰相反,二者在教育大系统中所处的地位是一样的。长期以来,人们在实践中不自觉地把自我教育变成了他我教育的附庸,扭曲了自我教育,这不仅造成了理论上的含混不清,无法给予自我教育应有的公正地位,而且导致了实践中的弯路和失误,影响了教育的整体效果。

2.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使自我教育日趋重要和可能

随着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构建,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趋势。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博学多识,更多地强调人的自主判断、自我更新、主动创造及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的全部,高等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掌握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以开放的心胸自主地探索未知世界。

1998年,《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报告指出,新世纪的本科教育要“培养学生所必需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以使学生适合大学、研究生和个人生活的需要;培养艺术、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欣赏能力, 并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合适的深度和范围中体验这些学科;为学生毕业后作细致而又广泛的准备,不管他们将来是进入研究生院还是专业学院或是寻找第一份工作。”

麻省理工学院在《学生学习和生活调研报告》中指出,21 世纪受过良好教育个体的特征是“理性、知识和智慧”,认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和理性的推理能力,应懂得科学方法和其他探究方法,能利用获得的信息解决复杂的生活和工作问题……应具有所选定领域的坚实的知识基础,并能在该领域掌握一定的深奥知识和实践经验……应具备与最优秀人类相适应的精神与品质:敏锐的判断力、良好的审美力、很强的适应性和自信心;还应有历史知识,理解人类文化和价值体系的发展变化,能将这些知识与判断力结合起来去认真细致地思考伦理道德问题;同时还应有优秀的表达能力与交流能力。”

世界范围内观察到的一般趋势是:强化普通教育,弱化专业教育,高校挑选学生应更重视人而不是个体某科的分数。对于学生所学和社会需要的不符,美国“商业高等教育论坛”提出4点核心建议:学习灵活的、跨功能的技能;将个人的品质发展与课程一体化;提供真实生活的学习经历;为变换工作场所提供职业服务……

这些变化带来的不仅仅是教育目标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对高等教育的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自我教育,提高以自主学习、自主管理为表征的自我教育能力,成为高等教育不可避免的终极任务。

终身教育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指向了自我教育的观念。它强调,终身教育是贯穿于个体生命过程中的全部教育。《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提到“它的主要使命是培养未来的成人,使他准备去从事各种形式的自治和自学”,“从今以后,教育不能再被限于那种必须吸收的固定内容,而应被视为一种人类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人通过各种经验学会如何表现自己,如何和别人进行交流,如何探索世界,而且学会如何继续不断地——自始至终——完善他自己。”只有自我教育才能完成终身教育这一使命,自我教育也就成了人类总体和个体完成终身教育这一使命的必然要求。而学习型社会所要求的更是与自我教育息息相关。学习型社会的本质就是作为个体的每个社会成员都在自觉学习,其学习是个性化且富有成效的。它既是知识技术的掌握,更是学习能力的获得和拓展,是能成功地进行自我品德培养、自我心理调节、自我方法和技巧的实验,自我反省和自我改造的主体。《学会生存——教育界的今天和明天》还提到:“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日趋广泛的应用和网络教育的迅速发展,使发展自我教育有了牢固的技术支持,也迫切要求个体提高自我教育能力。以国际互联网为传输手段,以信息共享共建为基本特征,以信息的高密集度和高周期律为选择条件的信息时代,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次性的知识准备,应付一个人一生生活的学习模式和发展惯性。网络教育和网络学习,不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或方式,而是作为一种教育学习的资源和方向而存在并发展。这一切,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三、以自我教育观来指导和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

以自我教育观来指导和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和革新,其实质是通过贯彻自我教育的理念,逐步倡导一种自我教育模式,推动在现行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逐步加大学生的自主性,以适应现代社会对自我教育越来越多的关注趋势。只有将自我教育理念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我们才有可能切实改变传统灌输式、被动式的流水线生产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向一种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性、更多地激发其创造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由“要我创新”转向“我要创新”,更好地完成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

在培养理念上,要从传统的强调知识传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继承和掌握,转变为更加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建造和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发现和应用知识为中心;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强调创新的“启发、互动、发现”。

在培养目标上,要从单一化的、整齐划一的专业型人才培养转向多层次、多类型、更加注重个体发展自主性和独特性的多元化人才培养。传统教育实质上是在复制标准化的、片面发展的、陈旧知识的拥有者。创新教育则是着力培养善于将分散存在的知识融会贯通、组合集成,创造出新的知识并付诸新的应用途径的创新人才。

在教学方式上,要改变以课堂为主、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着重拓展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变“静态学”为“动态学”,变“死学”为“活学”,增强产学研的结合,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保证知识传授的基础上,著重增强学生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科研与教学的紧密融合实现最新科研成果、强势科研资源向教学的转化,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在评价方式上,要从传统的静态化的以知识内容掌握为考核内容的规范化、标准化考试,转向动态的、重点考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形成性、过程性考核。

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改变传统的过于细化、片面强调学科体系的系统化、完整性的专业性设置模式,转为注重专业设置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强调课程设置应着眼于服务学习者知识结构的生成而具有交叉性、灵活性。建立并完善结构合理的选修课体系,注重学科交叉和课程的柔性和衔接性。

在管理体制上,从传统的集中式、多层次、单向性塔式等级结构,转向扁平式、少层次、多向性的交互结构,保证整个系统不断自我调节而处于优化状态,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自我教育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要树立新的人才观和培养目标,要始终坚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旨,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倡导研究性学习;要以“导师制”为重要手段,从夯实基础理论、激励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实践能力3个方面,更新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加快由单纯的知识灌输向注重自我能力培养的教学范式的转换。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把握,强调学生对教学和科研的参与;要尊重和维护学生的自主,要强调考核方式的多样性,以求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效。■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责任编辑:张 雯]

猜你喜欢

教育教师学生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秋天在哪里
学生写话
美育教师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