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会计核算中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双重影响

2009-12-28杨照君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19期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信息会计核算

摘要:新的《企业会计制度》的颁布和会计准则的修订,扩大了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范围,能否合理、正确地运用谨慎性原则,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将直接影响着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与经济利益。文章着重阐述了在会计核算中运用谨慎性原则所产生的积极与消极的双重影响。

关键词: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会计信息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29-0208-02

谨慎性原则又被称为稳健性原则、审慎性原则,或稳健主义、保守主义等,它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谨慎的态度,对没有把握的资产和收益不要高估、对可能发生的负债或者费用应给予充分的估计。它是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一,是针对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面临不确定因素时,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在职业判断和会计处理上应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要充分估计到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既不能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能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使内、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把风险损失缩小或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

企业在会计核算中主要在期末存货的计价、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收入的确认与计量、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投资等方面运用谨慎性原则。由此,可以看出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体现在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各个方面。对于会计确认来说,要求确认标准建立在稳妥合理的基础上;对于会计计量来说,要求不得高估资产和收益,不得低估负债或费用;对于会计报告来说,要求会计报告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客观和完整,特别是对可能发生的有关风险和信息应重点给予报告。

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会计核算的各个过程,能否合理、正确地运用它,对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获得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而言,在会计核算中运用谨慎性原则对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起着双重的影响。

首先,在会计核算中运用谨慎性原则产生的积极影响。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运用谨慎性原则可以防止过高估计资产,过分乐观估计收益而造成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失误,有利于保护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新《企业会计制度》的颁布和会计准则的修订,扩大了谨慎性原则的使用范围,增加了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项目,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充分、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这有利于进一步挤去资产和利润中的水分,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不仅有利于决策者为企业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还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和投资者的经济利益,并且还能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对于在会计核算中采取谨慎性原则的企业来说,由于已经充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对可能发生的资产或收益进行尽可能低的估计,所以还可以合理避税,使企业近期少交所得税,有利于增加企业内部资金的积累。

其次,同其他任何事物具有互相对立的两面性一样,在会计核算中运用谨慎性原则也有其不利的一面。由于谨慎性原则在运用中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主观臆断等特点,随着谨慎性原则使用范围的扩大,人为地调节费用、操纵利润的空间也随其增大,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谨慎性原则本身具有较强的倾向性,前期的稳健可能会导致后期的不稳健。谨慎性原则要求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少计资产和收益,多计负债和费用,因此可能会引起本期利润偏低,下期利润偏高。例如由于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可以由企业自行确定,如果企业当年应收账款的余额较大,而企业又选择了较高的计提坏账损失的比例,那么就会虚减当年利润;在下年度如果企业当年应计提坏账准备金额小于原来已计提坏账准备贷方余额,再冲回已多提的部分,这样就会虚增下年度的利润。

第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操作中带有很大的主观臆断性,受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验证性。可靠性要求企业要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经济业务内容,不受主观意念的支配。而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对可能发生的负债或费用作出估计并计量,未免带有个人的主观意念,不同的会计人员得出的结果可能会不同,这样就削弱了所核算的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例如,对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如何进行计量确定,《企业会计制度》中表述为:“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销售所必须的估计费用后的价值。”这三个估计,不同的会计人员可能会做出不同的估计,那么就会计算出不同的可变现净值。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在建工程的可收回金额等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估计,其估计的可靠性则取决于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高低。不同的会计人员可能会估计出不同的可收回金额,这将会影响到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因此,在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就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能合理、正确地运用谨慎性原则,可以增强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起到积极的影响;如果不能正确、合理地运用谨慎性原则,甚至滥用,就会降低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起到消极的影响。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及职业判断的能力,增强职业道德素养,在会计核算中合理、正确地运用谨慎性原则,为企业内、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胡晓东.浅析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9).

[2]王晓红.简析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核算实务中的应用[J].科技创业月刊,2006,(12).

[3]丁仁荣.浅析谨慎性原则在小企业会计核算中的适度运用[J].会计之友,2006,(35).

[4]贾纬璇.浅谈谨慎性原则及其应用[J].会计研究,2007,(10).

[5]卢军.浅谈谨慎性原则的运用[J].财政监督,2008,(4).

作者简介:杨照君(1972- ),女,河北丰宁人,河北旅游职业学院讲师,河北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学教学与实践。

猜你喜欢

谨慎性原则会计信息会计核算
探讨企业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探讨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若干问题探讨
事业单位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营改增”后运费的会计核算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