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
2009-12-28石义林张少华梁琼芳董火枢李卫平陈志超杨晨梁玮
石义林 张少华 梁琼芳 董火枢 李卫平 陈志超 杨 晨 梁 玮
摘要:文章借鉴“工程思维”理念,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以专任教师为主体,以青年教师为重点,以医疗一线人员为补充的思路构建“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旨在探索医学类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理念、方法、途径和措施等。
关键词:医学类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29-0070-02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高职高专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重要基地,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培育创新精神的重要摇篮。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关键在于教师[1]。因此,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好高等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高职高专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既有必要的基础理论,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的专业岗位动手能力要在学校学习期间获得,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来实现。要实现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关健,是核心;也是强校之本,发展之源,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证。
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是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培养具有一定临床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基本技能、方法的医学类和相关医学类技能型专门人才。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所以,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与管理比其他学校显得更为重要。
二、研究的任务和理论依据
(一)研究的任务
1.进一步研究“双师”素质教师概念内涵,对“双师”素质教师给予比较清晰的定义,赋予比较准确的文化素质内涵,形成统一认识。
2.探索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措施和模式,包括不同专业、不同年龄、不同职称教师的培养办法等。
3.研究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构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机制,探索如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形成互惠互利的新路子。
4.研究制定出“双师”素质教师质量标准的评价体系,定期评价,打破“双师”素质教师终身制,形成“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考核和管理等一系列制度。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研究中要坚持运用教师队伍管理的新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教高[2002]5号)等文件精神,根据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实际情况,吸收“工程思维” [3]理论和建构思维,从明确的目标性、系统的全面性、环境的匹配性、质量的社会认可性等内涵特征出发,研究医学类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内涵及构建。探索培养校内专任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医疗卫生战线工作者的可行性,明确“双师”素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和效果。探索行业企业专家或骨干参与实践教学的优势、管理办法。进一步探索适合于“双师”素质教师健康成长的“双师”素质教师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方法等。
三、研究的实施
本研究是从2006年10月起到2009年7月结束,研究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进行资料收集、调查研究和制定本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方案。
收集我国近二十年有关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的政策和文件及“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成果。对周边省市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状况、培养途径、政策保证、经验和教训及建议作全面的调查。根据收集的资料和调查的情况,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有关文件,经过充分的讨论,制定了本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草案。
第二阶段:探讨“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途径、措施和办法,制定“双师”素质教师评价体系。
在完成第一阶段任务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更加深刻认识到“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各成员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手段,及时了解了全国各地在“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先进经验。学校又组织了课题组骨干教师,到天津医专、上海医专、苏州卫生职院、广州民航职院等十几所名校学访,学习先进经验,回来后认真交流学习心得体会,进一步深化本课题的实践工作。
根据《医学类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评价体系》,每年对全校“双师”素质教师和未获得“双师”素质资格的教师进行一次新的一轮认定或初次认定,对达到“双师”素质标准的教师给予颁发证书。
第三阶段:做好各种研究资料的征集和数据的统计和终结性成果的总结。
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各种研究资料的收集、数据的统计和终结性成果的总结工作。课题组成员深入各系(部)、各医院开展调研,特别是深入行业企业人员中进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和指导。集中解决在“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以及开展课题研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听取系(部)主任、医院领导、教师、行业企业专家骨干和学生的意见,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探索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双师”素质师资队伍规范化、科学化建设与管理的作用,减少主观用事,避免主观主义行为。打破“双师”素质教师终身制,构建动态的评价体系,明确激励措施[4]。规章制度在“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中,充分挖掘了教师的潜能,释放了教师效能,很多教师将“双师”素质教师要求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需求,主动、自觉地接受“双师”素质的培养。
研究表明“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持久工程,必须从源头抓起,从青年教师抓起。根据青年教师长期接受学科体系的教育,缺乏教育理论,不了解高职教育理念、特点和规律,实践经验不足的事实,要把培养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锐意改革创新精神,具有可持续发展符合医学高职教育特点的青年教师作为青年“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重点[5]。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引导“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在研究中,我们根据“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内涵要求、本校专业特点、师资情况和师资培养目标等制定一套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双师”素质教师动态评价标准。每年定期对达到考核周期的教师从“双师”素质教师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能力、临床工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科研与技术开发能力等六个一级指标十六个关键评价要素等方面进行评价。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制定出一套比较系统、完善、科学的“双师”素质师资管理和培养方案
制定了一整套“双师”素质师资管理规章制度;完善了“双师”素质教师的评价体系;制定了“双师”素质师资培养方案,特别是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形成了有利于“双师”素质师资管理建设的激励机制;定期开展“双师”素质教师的评价工作,打破“双师”教师终身制。
(二)探索和实践与行业企业双赢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合作机制
与多家医院或企业签订了“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合作协议;初步与行业企业建立了专业技术人员互用、职称互认的合作办法;与多家医院或企业签订了部分资源共享协议;定期与行业企业开展交流与探讨。
(三)“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结果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校目前专任教师队伍中,经评价符合“双师”素质教师要求的教师,占专任教师中总数的60%;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的88%以上,青年教师“双师”素质教师达标率为58%。很多教师从熟悉行业企业职业素质要求,增强实际工作经历,到具备行业执业资格,成为教学骨干和行业带头人;很多行业企业专家或技术骨干,从实践带教,熟悉教育教学规律,掌握教育理论,到具备高校教师资格的教学人员。这些着实丰富了整个师资队伍实际工作经历,提高了实践教学能力,为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课题研究的体会
1.要实现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是关健,是核心。
2.规章制度和激励措施是“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保障。
3.“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培训基地是“双师”师资队伍建设基础。
4.依托行业企业共同构建“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是“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行之有效的途径。
5.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正确引导“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南针。
6.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释放教师效能,是“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动力源泉。
(五)课题研究的思考
1.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的范围比较大,课题研究中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面广量大,比如:“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不仅是学校行为,还应该有政府和行业企业参与等。
2.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感觉很多需要处理的矛盾,如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与“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矛盾、兼职教师教育理论欠缺与教育教学要求的矛盾、地方高校经费不足的矛盾等。
3.作为医学类高职院校教师要同时获得高校教师资格和行业资格,压力大,任务重。
总之,通过三年的课题实践与研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后,我们要在学校的领导下,进一步做好“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进一步探索与行业企业合作的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为当地医疗卫生教育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曾绍元.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实践与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本刊编辑部.“双师”梦[J].职业技术教育,2002,(9).
[3]徐长福.理论思维和工程思维[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叶小明,朱雪梅.“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因素与模式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
[5]蔡雪峰,毛红斌.“双师型”教师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作用及培养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2005,(6).
基金项目:该文系广东省肇庆市科技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9E282)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