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两篇中国神七发射新闻报道的分析

2009-12-27

现代商贸工业 2009年1期
关键词:转换情态语料

卢 俊

摘 要:以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拟从新闻报道选择、情态、转化等几方面就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和美国之音(VOA)针对2008年9月25日中国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的两篇新闻报道进行分析,探讨两家新闻媒体对这一消息的反应。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语料;情态;转换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303-02お

“批评性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也叫“批评性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20世纪80年代初最先在英国兴起的有关语篇分析方法的学科。它坚持以语言学为主题,以系统功能语法等语言学理论为工具,以语言分析为手段,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和它们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考察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并进而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复杂关系。。

批评性语言学重视对所有非文学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但是迄今为止新闻语篇依然是她最主要的分析对象。这其中的原因正如汤普森指出那样,分析现在社会中意识形态和传播意识形态必须充分注意“大众传播媒体”的性质和影响在生产和传播意识形态中的核心作用。尽管新闻报道的原则是要求客观真实地向读者展示事件的前因后果,然后绝对客观公正的报道是不存在的。

1 语料

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随着翟志刚身着“飞天”舱外航天服迈出太空第一步——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了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神七发射更加奠定了中国作为世界航天大国的基础,更是引起了国际各大媒体的极大关注。然而美国的新闻媒体是以什么样的眼光看待神七发射呢?作者将对CNN和VOA关于中国神七发射的两篇新闻报道进行批评性分析,通过分析新闻报道的选择性、情态、转化等方面,从而揭露他们对此事件态度以及立场。

2 新闻报道的选择性

像任何语篇一样,新闻也是通过语言来表述世界的。由于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它不可避免地会把所表述的内容置于某种信念或价值观框架之内。新闻报道有很强的选择性,什么时间被当作新闻来报道并不取决于事件本身内在的重要性,而是取决于一整套人为的选择标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CNN关于神七发射的报道:

CNN:The latest mission has dominated front pages of China餾 state-controlled media, knocking aside coverage of China餾 continuing scandal involving contaminated milk.?

CNN这篇神七报道前面是报道有关此次和往次中国航天飞行的情况,但是最后一段媒体选择了如此报道。该媒体似乎在传递这样信息:中国通过神七的正面事件来掩盖牛奶的负面事件的问题。事实上,中国最官方、最权威的媒体《人民日报》,在报道神七新闻的同时,也开始刊发“三鹿奶粉”事件警示的系列评论员文章,说明中国媒体对于两件事情同样重视,完全不存在中国通过神七的正面事件来掩盖牛奶的负面事件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VOA关于神七发射的报道中的节选:

VOA:One of the Shenzhou 7 astronauts, who did not actually exit the craft, wore a Russian-made Orlan space suit. Chinese authorities say Russian experts have been on hand to support the entire mission.

语篇片段指出:神七的另一名没有离开航天器的宇航员穿着俄罗斯制造的太空服。接下来,报道笔锋一转,引述中国当局说,俄罗斯专家在指挥中心准备随时协助支持整个使命。该新闻媒体是在客观描述这个事实,该媒体却似乎在给读者传递这样一种信息:中国的航天仍然离不开俄罗斯的技术支撑。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事实上,使人难免感觉在贬低中国航空航天技术的成就。

3 情态

情态表达的是人际功能。“它可以表达个人的愿望,要求他人承担的义务,对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等。”通过研究情态可以了解说话人的态度和立场。而表达情感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包括情态动词、情态形容词、情态副词、人称代词、实义动词、时态、间接引语和直接引语。接下来,我们主要分两个方面来考察这两篇报道所表达的情态意义:一方面考察情态词的使用情况:另一方面考察转述引语的使用情况。

3.1 情态词

考察语篇的情态系统主要是弄清说话者对话语命题真实性所承担的责任的程度和对未来行为做出的承诺或者承担的义务,了解说话者对听话者和情景成分的态度,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和权力关系等等。

CNN在该报道中刻意提及到了五年以前神五的宇航员杨利伟,并且使用的是military pilot。

CNN:China became the third country to send people into space in 2003, when military pilot Yang Liwei circled the earth for 21 hours.

查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得知:military表示“of or for soldiers or an army; of or for (all the ) armed forces”,即为军人的意思。该媒体事实上给读者传递了这样一种信息,即刻意强调了杨利伟是一个军人宇航员的特点,试图掩盖中国航天的民用作用,突出了其军事性,把中国的航天事业和“军事用途”挂钩,凭空想象、无端编造中国航天事业的“军事潜力”,充斥着对中国航天事业“军事用途”的担心。从这里我们不难明显看出新闻报道背后所存在隐形和显性的意识形态。

3.2 转述引语

新闻报道常常会引用别人的话,其目的在于“为报道增添真实感,显示报道的客观性,使读者确信报道者并未掺杂个人的观点”。然而,转述谁的话,采取怎么的转述方式都要收到报道者的支配,都要为报道的立场服务。

VOA关于神七发射报道中五次使用到间接引语。其中有一处是:Chinese authorities say Russian experts have been on hand to support the entire mission.

上述新闻报道中使用的都是间接引语,引用的是知情者、权威者、当事人的话,突出强调消息的客观性和权威性。但是通过仔细分析引语,报道者实际上给读者展现了自己的新闻报道的立场,给读者传递的信息让人不禁联想到中国航空航天取得的成就与俄罗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贬低了中国航空航天的成就,误导了读者。

4 转化

研究转换也可以揭示语篇中的意识形态意义。“考察英语语篇中的转换需要特别注意名物化和被动化的运用”。请看下面VOA关于神七新闻报道的语篇:

VOA:For his 20 minute spacewalk, Zhai wore a Chinese-made Feitian suit, which is being highlighted as the first indigenous space suit.

对中国而言,飞天牌宇航服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的技术结晶,它的研制成功为我们航天员的首次太空漫步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但是VOA关于宇航服的报道却是在一个不起眼的非限制性定语中提及这是第一套中国自制的宇航服,并且运用的是被动化。看似客观描述事实,但是报道的重心是在宇航服,却没有突出这套宇航服是我国研制的第一套宇航服,其实是在刻意回避和淡化这个技术结晶的重要性。

5 结语

综上所述, 新闻报道作为大众传播媒介,虽然力求客观公正, 但由于它最终还是为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服务的, 因此也无法摆脱其意识形态的影响, 常常为了某阶级的利益而掩盖事实的真相。而对于那些想了解新闻报道大意的读者来说, 若只关注文本表面所传递的信息, 就很容易忽略事件所隐含的真实情况。因此,我们要加强新闻报道的批评性研究,通过语言分析使这种隐性的意识形态突显出来, 以便人们对其进行重新审视,从而提高公众批评性阅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建新.叙事的批评话语分析. 社会符号学模式[M].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2]@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3]@张延续.批评语言学与大众语篇—对美国新闻周刊的批评性分析[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6).

猜你喜欢

转换情态语料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模式的转换与创新
论英汉语翻译中语内翻译向语际翻译的转换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