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社会呼唤和谐人才探讨

2009-12-27石曼云侯传亮

现代商贸工业 2009年1期
关键词:和谐社会培养

石曼云 侯传亮

摘 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谐人才的培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批和谐人才,高等教育必须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造就和谐人才。和谐人才必须知法明理,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179-02お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社会成员的共同义务和责任,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应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先锋和楷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1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谐人才的培养

2003年12月至200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多次召开了重大会议,研究中国的教育问题和人才工作问题,并颁布了一系列的重要文件:2003年12月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2004年4月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10月,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研究和部署了我国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等。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这样高层次、高密度的研究教育和人才问题,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人才的渴望。

在这些重要的会议和文件中,充分体现了强国必须以人才为本、教育为先,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强调德育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四有”合格人才。高素质的“四有”合格人才,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和谐人才。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有益于社会进步的和谐人才。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批和谐人才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有近10亿人口生活在经济文化等较落后的广大农村,相对而言,人口素质普遍较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人文发展报告2001》中报道,1987-1997年,中国每10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仅为454人,而日本为4909人,美国为3676人,俄罗斯为3587人,韩国为2193人,我国仅为这些国家的1/10到1/5。13亿人口并没有显示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而是国家发展中的沉重负担。要使这种优势为我所用,就必须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培养出数以亿计的人才。在当今社会,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除了具备专业知识素养和技能外,还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为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有积极的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只有具备这些条件的和谐人才,才能真正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和谐人才,这是教育的义务,更是教育的责任,尤其是高等教育的使命。

当代大学生赶上了一个好的发展时代:我们党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既是我们大学生的光荣历史使命,更是大学生施展自己才华、实现自己抱负的历史发展机遇。当代大学生拥有一个好的发展条件:年轻富有朝气、充满活力并接受了或正在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爱因斯坦认为,教育应使受教育者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即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而且必须有道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在《论教育》中说:“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用和谐的方法培养人、培养和谐的人,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的使命。

以上这些情况充分说明:我们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正赶上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时代,在这个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时代中,急需大批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现在的大学生(包括目前在校的、近几年前已毕业的、未来几年将要毕业的大学生)再经过若干年的社会实践的垂炼,他们将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 高等教育必须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造就和谐的人才

从世界一些较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人才在经济社会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我国目前人才培养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人才數量总体远远不足、人才结构发展失衡、人才培养中创新素质教育水平较低、大学生相对过剩即就业难的局面仍然存在,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人才严重缺乏。这种现象不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不能满足目前农村经济社会的需要。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需要大批的合格人才,同时,更需要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面向现代化和未来的和谐人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和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大局出发提出的重大任务。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人才。一个富于个性的和谐人才,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有益于社会进步。作为承担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教育,必须以人为本,重视大学生个性化教育和人性化教育,鼓励大学生优良品质的发展和良好个性的塑造,启发大学生潜在智慧。激发大学生对知识、对事物的诚挚的兴趣和追求真理与理解的愿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大学生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的富于独特才能的和谐人才。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楷模,成为一个和谐的人才。因此,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质:

(1)知法明理:具备社会主义思想政治觉悟、文化素养、道德标准,知法守法,诚实有信,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积极进言献策、共谋发展大计。

(2)强烈的事业心:能够脚踏实地,爱岗敬业,追求真理,勇于创造,乐于奉献,精于管理,善于协作,同心同德,把个人的成长和需要与祖国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

(3)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人正直,意志坚定,志存高远,乐观向上,热爱社会、热爱人民、热爱自然,有责任心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1]@虞云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N]. 光明日报,2005-5-18.

[2]@张迪.为建设和谐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和谐人才[J].消费导刊,2008,(9).

[3]@朱春花.构建和谐社会与培养和谐的人才摭谈[J].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6).

[4]@李珊.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N].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8,(8).

猜你喜欢

和谐社会培养
论管仲的利益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