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新的中国奇迹
2009-12-27比尔·鲍威尔
中国市场 2009年7期
在这个时代节点,全球经济兴衰可能正取决于中国是否能再创奇迹。
王女士生长在中国东南部的贫苦家庭。她7岁的时候,正是30年前中国开始实行改革时。当年12月,中国领导人觉得该是实行对外开放的时候了。
如今,给自己起了科琳这个英文名的王女士已经成为一名有身份的女总裁。她是一家广告公司的创始人,公司客户很多都是跨国大公司。和许多同代人一样,王女士随着中国的经济改革步伐勇往直前,义无返顾。她所取得的成就也表明了中国变化之巨大,不过,也表明了中国30年的经济奇迹已悄然结束。
现在在离王女士办公楼仅几英里远的广州火车站,每天都有大批农民工等待长途跋涉返回家乡。随着中国两位数经济增长率骤降,很多工厂关闭,数百万工人失去了饭碗。他们需要工作。
转型不可逆转
在这个时代节点,中国需要一个新的经济奇迹——而且全球经济兴衰可能正取决于中国是否能再创奇迹。从理论上来说:中国应当是最终会帮助世界经济走出困境的火车头之一。这当然不是说要一夜之间就发生的事情。彻底改革这个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必然是要花些时日。眼下,中国政府拼命地投资建设基础设施项目,拉动内需,需要从存钱转变为花钱。
中国转型的目的听起来非常简单。中国政府的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一位高级研究员说,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大国,现在需要成为一个经济强国;简单地说,就是要通过发展国内高科技制造业,而不是一味地为世界其他国家制造大量价格低廉的商品,使中国成为像日本和美国那样的经济体。这是因为囊中羞涩的美国消费者不再购买中国制造的商品。中国的工厂需要另辟蹊径,寻找新顾客。中国消费者则可以填补这一空缺,他们可以增加开支,降低居高不下的储蓄率——中国的居民储蓄率超过25%,美国的储蓄率却接近为零。
新的目标在哪里?
眼下的中国,其实更需要提升其不够发达的服务业来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中国的服务业只占总的GDP的40%,在美国这个数字却高达79%。这样一来,中国经济就可以减少对出口的依赖而继续增长,从而增强其作为世界其他国家制造的商品和服务的一个出口市场的作用。
中国的服务业有着巨大的潜力。想一想像科琳这样的一些企业家,他们的公司为中产阶级年轻专业人员提供就业机会:图表设计、艺术指导、财务经理等等。
到2050年,中国很可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对于这样一个经济体来说,中国的服务业非常落后。中国有着13亿人口,从事医疗保健行业的人却仅有500万,从事环境保护相关行业的人只有200万,银行和保险业的从业人员只有400万。
这种情况需要改变——且已经开始改变。中国政府计划到2010年前将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提升3个百分点,达到43%。
中国需要发展高科技。对于经济决策者来说,除了拉动内需和发展服务业,成为经济强国实际上意味着要成为一流的科技大国。
中国成为一个高科技强国,这是一个诱人的前景。
然而,实现这个目标需要花时间,而且前进道路上还有一些障碍。侵犯知识产权是最大问题。尽管在过去几年里,中国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了进步,但软件等盗版现象仍然猖獗。纽约一家经济咨询公司的丹尼尔·罗森说,中国在这方面之所以取得了进步,是因为它知道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中国成为高科技国家只会是空想。
换句话说,创造下一个奇迹可能要比改革开放创造的奇迹更难实现。但这不意味着根本不可能实现。想想1978年的那个时候,一位令女孩满意的中国城市“富有”单身汉,必须有部收音机,有辆“凤凰”自行车,能给新娘子买个时髦的国产手表。
仅仅过了3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中国现在面临着一些难题,但谁敢断言中国不会再创奇迹?(摘自:《时代》周刊2008年12月22日 编辑:何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