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派遣门”七日
2009-12-27贺文魏黎明
中国市场 2009年7期
12月12日到18日,在京读硕士研究生一年级的杨郑君的电话一直未断过,一份调查报告让可口可乐再度成为媒体焦点。
调查
受“张茵血汗工厂”事件中香港学生组织表现的启发,杨郑君与浙江工业大学学生王伟在网上看到去年一篇关于可口可乐山西厂拖欠工人工资的报道,于是锁定了调查目标。
8月底调查结束后,9名大学生“吃惊地发现可口可乐工厂问题居然如此严重”,于是决定把调查报告整理并公开。
12月12日,《大学生调查报告:可口可乐厂非法用工》的报道首先出现在某网站的首页上,14日晚,小组在中央民族大学召开了发布会,称可口可乐公司违法用工,涉及到可口可乐在华的5家装瓶厂和4家供应商。15日开始,各地主要媒体相继跟踪报道、转载此事。
15日下午5点多,可口可乐中国公司对外发表声明称,第一时间与相关的装瓶厂进行沟通,内部自查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该报告中的指责并不属实。
冲突
双方最大的争议是可口可乐装瓶厂是否大量长期使用派遣工。
小组在报告中称,杭州中萃食品有限公司(简称“杭州中萃公司”)正式员工近100人,派遣工在旺季时有1000-2000人左右,淡季有600多人,派遣工比例最高达90%。对此,杭州中萃公司予以否认,表示公司的派遣工比例从未超过雇员总数的43%。而杭州中萃回复中提到的公司雇员总数为2692人,即该厂派遣工的人数约为1158人,从侧面证明了小组调查数据的真实性。
除比例问题外,报告用大篇幅描述了可口可乐5个装瓶厂的派遣工 “从事最危险、最苦最累的工作,工作时间也最长”,但是待遇却远不及正式工。比如,有工人就一直抱怨“没有吃饱,菜里也没有油水”。18日上午,东莞厂一些派遣工说,最近工作餐确实加了一个荤菜。
该厂有关负责人介绍,报告出来后,公司立即进行了调查,发现公司虽然以16.5元/天的标准提供给派遣公司,但派遣公司未按这一标准向工人提供伙食。现公司将派遣工也纳入食堂与正式工统一就餐。
一位王姓女工在可口可乐东莞厂工作多年,先是临时工,后统一转为派遣工,其丈夫是正式工。据她及多位派遣工介绍,正式工工作时间短、工资高、有宿舍、上升空间好等等。但是,上述熊姓员工表示:“我们没技术,现在到哪里做工不是这样?”
现实
可口可乐东莞厂上述负责人认为,一直以来,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许多公司都使用派遣工,这是基于当前社会现实的一种用工方式。“如果说我们非法使用派遣工,那么公司只有炒掉他们,这给社会又造成负担。”他说。
舆论质疑报告权威性的重点是小组调查样本的真实性和覆盖面。
杨郑君坦言,以打工者身份进厂调查的只有杭州中萃一家,其他4家的情况都是通过和工人聊天采集来的数据。至于未能将调查样本做详细的统计,杨郑君说有难处:一是被调查者介绍的情况深度不同,难以统计全部调查样本;二是小组成员不可能拿着调查问卷去找工人聊,担心工人对调查有戒备。
12月15日,当地劳动监察大队向派遣工询问情况。“我们欢迎这样的调查。”东莞厂上述负责人说。18日,该负责人前往东莞南城区区委,提出政府出面,依据法律和事实,尽快给一个明确的说法。东莞厂上述负责人说,“现在外企劳务派遣情况比较多,亟须政府来梳理政策层面的合法性。”出事后,该公司也曾咨询律师,被告知派遣工用工比例在法律上未有明确。
该人士同时也是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理事,据他介绍,《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草案曾拟对派遣工岗位、使用时间、比例等进行明确规定,但是相关行业组织了一个游说团前往全国人大财经委陈述情况,后国家出于平衡劳资关系考虑,取消了相关规定。(本报记者瓮仕友对此文亦有贡献)(摘自:《经济观察报》2008年12月22日 编辑:周南)
点评:虽然调查报告编写和统计方法的科学性有待商榷,但这种探索是值得称赞的,最起码其立竿见影的效果是部分的改善了派遣工的伙食以及引起各方对派遣工问题的关注。我国现在缺少的就是独立于企业和政府外的健全的第三方工会组织,这种自发的民间组织恰好可以起到一个良好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