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保罗:关键要看能否做好增值
2009-12-25
从长期来看,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能做好企业的增值工作才是发展的重中之重
国进民退现象实际上绝对不限于中国,这是世界潮流,大势所趋。美国现在也是国进民退,比如在银行界,美国政府对花旗银行、摩根大通、富国银行、高盛银行、摩根士丹利等等,进行参股甚至控股。美国最重要的一批银行,全部出现了国进民退现象;在保险业,AIG也是国进民退;在汽车行业,通用与克莱斯勒也是国进民退。在英国也是如此,比如苏格兰银行,实际上现在变成国家控股了。在荷兰、在比利时也是如此。所以说,这不是中国所独有的现象。
在中国,国进民退固然有,但民进国退的例子也很多,比如美国黑石投资中国蓝星,高盛投资双汇,最近我们中科招商接连投资三家国企,一是奇瑞投资29亿、大连机床投资6亿、龙煤投资5亿等等,也是民进国退,其他的例子有很多。
我认为造成国进民退在中国比较受关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有些行业产能过剩,政府就要考虑增加某些行业的集中度,只好“大吃小”,正好大型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一般规模偏小。如煤炭、钢铁行业等,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大型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小型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那今天我们看到的情景将是截然相反的。
二是中国特有的民营企业发展的“天花板”现象。当民企到了某一个阶段,容易出现徘徊不前的现象,管理学上说碰到了玻璃天花板了,上不去了,在这种时候反而需要国有化,像蒙牛被中粮并购就是这样,联想也是。因为,在中国,民营企业规模到了某一个阶段就容易缺资金,需要增加政府资源的倾斜、增加贷款等,这客观上为所谓的国进民退现象的产生提供了便利。比如房地产领域不断涌现的国企地王现象,关键是资金问题,因为现在的土地越来越贵,囤积土地需要大量的钱。这方面,国内最大的民企房地产公司的资金都不够,而此时国企手上有的是钱,银行也乐于把资金放给国企。
从企业数量方面谈,中国国企占企业数量的5%,但是利润占90%,从资产上看也占90%,所以不能说国企表现差。但分析国企发展背后的原因不难发现:首先,贷款大量倾斜于国企,因为银行放款给国企放心一些,晚上睡得着觉;其次,政府的资源倾斜国企,尤其是垄断性资源,这一点是民营企业无论如何无法比拟的;再次,政府的政策倾斜国企,这是客观事实,最典型的是行业准入政策和贷款倾斜。
因此,不管国企也好,民企也罢,关键是看你能否做好“增值”,就是把估值做大,把市值做大,把一个企业的价值做大,这个东西国企需要,民企也需要,和企业性质是无关的。而要做好“增值”,其实措施很具体:第一要重组;第二要把制约公司发展的条件拿掉,公司治理、决策机制、股权机制等要规范化、合理化;第三就是创造、制定全方位融资解决方案,把短期融资变成长期融资,把高息变成低息,把不够融资变成充足融资,这是融资优化;第四是管理优化,我们叫“缺钙补钙”或者叫“短板换长板”,哪里差就补哪里;第五是上市布局,把公司搞上市;第六是国际化,面对海外市场和全球竞争。
这些都是增值服务,这才是正本清源,提升企业的价值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这也是我们如何正确看待国进民退现象必须遵循的价值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