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橙,股东红
2009-12-25
平安选择橙色作为企业形象色调,也许暗合了其追求的股东文化:温暖、健康和活力。这种文化体现在平安的分红策略和投资者关系管理中,有理性,也有温情
一如平安公共关系主管肖萍所说,她对橙色已经变得非常敏感,随便在街上看见一幅橙色的海报,她都觉得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亲切感。的确,橙色作为平安logo的主色调,在很多地方铺展并且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在深圳宝安机场,下飞机后,需要经过的那个通道全部是平安的橙色,甚至包括中央电视台的整点报时。如今的平安,与昔日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平安甫一出世就携带着爆发的因子。蛇口给了它血液,马明哲给了它DNA,袁庚则在它新鲜的血液里注入了一种非凡的制剂,这种制剂就是他在香港耳濡目染多少年的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与香港为邻,身处蛇口的创业者得以把眼光放得更远,所以,一旦天时、地利、人和,平安从开始偏华南一隅的小保险公司一跃成为一家世界500强金融集团。
平安的目标是成为以保险、银行、资产管理为核心,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之一,持续地获得稳定的利润增长,向股东提供稳定的回报。在一个高速增长的转型经济体中,获得快速成长和利润爆发也许相对容易,而按照市场规则行事,始终以创造股东价值为目标,则需要更大的智慧和责任意识,尤其是成为在香港和内地两地上市的公众公司之后,还要兼顾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平安选择橙色作为企业形象色调,也许暗合了其追求的股东文化:温暖、健康和活力。这种文化体现在平安的分红策略和投资者关系管理中,有理性,也有温情。
分红:规定性动作
每个公司都有各自不同的分红文化。无论是在1992年以前的国有股东时期,还是1992年以后引进了外资战略投资者,平安一直非常注重对股东的回报。
1992年以前,在资本金还比较缺乏的初始时期,平安管理层还是希望把股利留在公司,以支持公司进一步发展。如果说当时有什么争议,主要来自于是为了公司的长远利益还是为了部分股东或者单个股东的利益。从投资方来说,有的股东觉得,我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回报,就是为了分红,如果总是不分红,那么投资就没意义。这就是他的利益所在。但是从公司的长远发展来说,在没有办法进一步扩大资本金的情况下,公司极力想把一些盈利留存下来,为了公司未来更好的长远发展,这也是所有股东的利益。单一股东的利益与所有股东的利益和公司利益不能保持一致,可能是平安管理层在早期对股东的回报方面所要面对的一个矛盾。
用平安董事会办公室主任金绍
的话说,当单个股东或者部分股东的利益与公司长远利益不一致的时候,这些股东开始选择退出,而外资股东如摩根・士丹利、高盛入股的同时,由于其相对完善的治理机制的注入,在给平安带来公司治理的完善的同时,也对股东分红的影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外资股东所注重的公司长远利益与所有股东利益一致的原则使得平安不得不重新调整自身的分红政策。例如,在一次讨论分红的时候,关于分还是不分以及分多少都是有争议的,当时看来,国有股东考虑比较现实一点,希望分得越多越好,外资观察员则提议不分红,并给出了充分的理由。这一点对国有股东来说有很大的触动。
观察员在促进平安规范高效运作上很执著:他们所提的意见,如没被采纳,会进一步提出。金绍表示 :“在这方面来说,我觉得当时像摩根、高盛还是比较有全球的观念,从国际上的金融企业发展壮大的经验来看,他们还是非常支持公司这种长远利益的发展,也做了很多努力,帮着我们一起向相关的股东做一些沟通解释,有时候仅仅是公司单独的解释沟通,有的股东可能还不太理解,认为是公司的一面之词,但是从其他股东这方面做工作,这个还是很重要的,更容易接受。”金绍 表示,“2002年以前,平安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形成一种比较规范的分红制度。早期的股东的原始投资早就通过分红收回去了,但是他们还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分红。当然,后来有些股东在我们上市之前就离开了。”
作为一家公众公司,“我们的分红理念很简单,其实一直也没有什么变化,就是市场惯例怎么做,我们也就跟着市场惯例走,就历次的分红情况看,最重要的还是要符合公司的长远发展利益”。在谈到平安的股东从开始到现在的回报率时,金绍 说:“没有算过,但我们算过中间的股东,就是摩根、高盛,从1994年入股到2005年退出,11年的时间,这两个股东的回报率应该在13到14倍之间,平均下来,一年有一倍。”
汇丰在2002年入股平安,给平安的分红文化带来了一些不一样的变化。金绍 承认,汇丰作为一家百年公司,在很多方面是平安学习的标杆。就分红来说,2004年,平安在H股上市的时候,一年才分一次。随着资本金越来越宽松,后来也是顺应市场潮流,一年分两次。金绍 说,对于A股分红收取的昂贵的手续费,一直为国内上市公司所诟病。同样是分红手续费,H股分红一次的手续费大概是十几万港币,A股差不多最高要收300万。不过,金绍 说,“高昂的分红手续费目前还没有影响到董事会对股东分红问题的一贯原则。”在董事会运作机制规范的前提下,分红似乎也变得越来越简单,只要是符合公司利益和所有股东利益就可以分。当证监会发文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强制分红的时候,平安还觉得事情挺严重,然后对比自己的分红策略检查了一下,发现自身做的比所要强制的好得多,完全符合证监会的要求,不需要做任何改变。
“平安就是按照市场的惯例,进行市场化运作,我们还参考历次的分红政策,基本上没什么变化,现在我们大概历次的分红保持在百分之三十几,这个政策一直没有变过,而且是不断根据公司发展的前景以及市场要求参照最好的标准来做,其实我们没有刻意追求是30%。”金绍解释道。
“平安的分红对管理层没有压力,管理层每年都要交业绩报告,一年四次都要交成绩单,每一次交成绩单的时候大家都会评论。作为上市公司,报告一出来,马上48小时内评论文章就出来啦,专业人士会给出业绩符合预期或者业绩超过预期之类的评论。直白地讲,股东投资你的企业就要挣钱,就要有回报,当然,回报可以分为短期的和长期的。”
在谈到股权结构的演变对分红的影响时,董秘姚军说:“这可能跟那些股东愿意投资平安有关系,每年都有分红,每年都有效益,但是我们当时在这么做的时候,也不能说完全没考虑股东回报这方面,既然是考虑到市场惯例的话,肯定是要有一个平衡的。”
从2007年到现在,平安的分红策略还是采取兼顾各方利益的原则。分红方案也需要平衡考虑不同股东的要求和预期,在公司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大部分机构和个人股东都希望分红,这样做也基本符合大部分股东的想法。针对目前上市公司中“铁公鸡”的情况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平安对此有怎样的看法的问题,金绍 肯定地说:“作为投资者来说,我们有很多保险资金,如果投资的话,对于这种不分红的企业,平安肯定不会做这方面的财务投资。”
股东权益保护:小股东也有小股东的幸福
苏珊・F・舒尔茨在《董事会白皮书》中指出:“如果我们的财务总监抵押他的房产来买公司的股票,太好了,他应该呆在董事会里。因为他告诉我们公司对他很重要。没有比成为投资者更重要的了。谁会比股东带给公司的更多呢?”在一次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上,Nu West公司的前任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麦康奈尔提道,“我所做的一切都代表股东的利益。我没有邀请2 000多个股东来参加董事会会议的唯一原因就是我们的后勤做不了。在那些小型的公司,我不需要任何人来代表股票持有者或股东,那就是董事会的实质——他们是真实所有者的代表。”
对于股东权益的切实保护,是全球公司治理中都注重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一个规范、高效运作的战略董事会中,如果想要在更大程度上切实保护股东利益,那么董事会成员就必须做到在公司治理中是诚实守信的。当诚信度越高时,其法人治理结构才会更加完善。而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则是诚信正直的一个延伸。
作为中小股东利益代言人的独立董事必然要发挥其关键的独董作用,而不能仅仅作为一个花瓶出现在董事会。就这点来说,平安的独董作为中小股东利益的代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用金绍 的话说,平安的独董尤其是外籍独董每年交的税比平安给的薪水要多好几倍,独董不是为了钱才来的,他们在履职上的勤勉尽责令人尊重,有时甚至让人感到惊讶。
如何才能使独立董事更好地代表及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金绍 说:“我们有 7名独立董事,从某种程度上说,小股东的利益比大股东的利益更有保障,如果独董没有代表小股东利益,那出了什么问题都是有案可查的。在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方面来说,关键是中小股东的知情权,这方面我们尽了最大努力,通过网站、媒体公告,不定期地进行网上交流,给他们提供相关的信息,另外我们这边也开投资者关系服务热线,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打电话进来,24小时开通,另外也有邮箱,专门的投资者邮箱,中小股东可以在邮箱里留下他们的言论、建议、批评,有时候半夜接到小股东电话,被吵醒了也要回答,在平安的投资者关系网页中,一口气公布三个人的手机号码,保证有一个人可以找得到,应对比如其他两人由于坐飞机等关机问题的出现。”金绍说。
肖萍则形容道,有一个老太太投资平安,打来电话谈心,一谈就是几个小时。金绍 也说,“亏损了,其实我打电话找你也没什么事,就是发泄一下情绪,聊一聊,我也知道,都是我自己做的投资决定。但是小股东这样的电话,我们接到很多。主要就是倾听,当然,也有小股东要求加大分红比重,恨不得越多越好。”
对股东利益的保护跟公司利益保持一致,公司利益就是所有股东的利益,但是单一股东的利益不一定是公司利益,否则的话,平安可以把所有的存款都存到汇丰,贷款都到汇丰贷,大股东的利益就是要回避。金绍 觉得,在平安,其实小股东比大股东要更幸福,大股东还有着制度的制约。
律师出身的姚军就保护股东利益这一点表示:“作为管理层,就是要尽力地工作,为公司利益做好,只有这样,公司才能为股东带来最大利益。只有这样,股东对我们的压力才会相对小一些,换句话说,如果你没有做好,时时刻刻都会有压力。我们为股东创造利益,我想股东对我会满意的,如果工作没做好,再怎么跟股东交代都交代不清楚。目前,我没有看到大股东对我们有什么意见。因为我们每年交出的答卷都比较好,所以,到目前为止,来自股东的压力是没有的。”
加勒特在《董事会绩效》中指出:“公司治理第二个广为人知的神话是认为董事主要对股东负责。按照法律规定,情况并非如此。具有成熟的商业法体系的国家(包括美国、英国和英联邦)大部分都规定:从董事被任命的那一刻起,他的主要职责就从向股东负责转为向公司负责——公司拥有独立的法律人格 (separate legal personality)。我们的观点是,只要董事能够行使其职责,保障公司的安全和长期繁荣,那么股东的利益也就得到了保障。董事以及董事会必须行使好自己的职责,审慎行事,把公司保管好,确保公司的未来发展,不要为了满足股东的短期要求而损害公司的长远发展。”这其实也跟平安管理层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姚军认为,董事会的分红策略对管理层没有压力,主要是利润对管理层有压力,没有利润就谈不上分红。平安的管理层所要做的就是提升公司价值,使公司利益最大化,而使公司利益最大化也就是使股东利益最大化,这个是完全一致的。“持续地获得稳定的利润增长,向股东提供稳定回报。”这也是平安对股东的一个承诺。
在2008年社科院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百强中,平安名列榜首。在其评价体系中,上市公司在平等对待股东方面做得较好,其次是股东权利、信息披露和透明度等内容。在平安历次斩获的公司治理奖项中,可以看出平安在保护股东权益方面的努力,这也应该是股东权益得到保护的具体体现。公司利益也只有在和股东利益和公司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才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
如今的平安就像一艘已经驶离港湾的大船,背负着基业长青的希望与梦想,要驶向那个一百年后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