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状况及实施预防措施

2009-12-25李滨肖

学理论·下 2009年11期
关键词:犯罪学校学生

李滨肖

摘要:强化青少年法制教育理念,提高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防治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方面。实施强力有效措施,消除青少年当中的不良影响,保护和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关键词:法制建设;法制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D669.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9—0223—02

强化法制教育理念,强力防治未成年人犯罪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措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却日见增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安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是犯罪学研究领域的一大重点。

防治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紧迫而艰巨和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只有在党政组织的坚强领导下,对未成年人犯罪实施综合治理,通过政治、经济、法律、行政、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的渠道,不断改善社会风气,消除各种消极影响,才能达到防治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只有强化法制教育理念,才能强力防治未成年人犯罪,以保持社会稳定。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从未成年人犯罪性质看,盗窃犯罪最为突出;从未成年人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从未成年人犯罪手段看,作案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从未成年人犯罪年龄看,逐渐趋向低龄化;从未成年人犯罪身份看,以辍学少年人数居多。

从未成年人犯罪特点看,未成年人犯罪呈现疯狂性、连续性,其组织结构的团伙性和犯罪结合的偶合性,未成年人犯罪故意的突发性且犯罪手段的残忍性,未成年人犯罪动机的单一性和犯罪目的的荒诞性,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报复性和犯罪心态的逆反性,未成年人犯罪手段趋于成人化、智能化、暴力化和低龄化。

二、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

1.深受社会不良因素的严重影响。一是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见利忘义、惟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不良社会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受社会不良文化影响。图书报刊、文化娱乐、网络色情、暴力恐怖音像制品等,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以及其他有损于人民群众健康的内容,不仅对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起未成年人的好奇心和模仿欲望;三是受毒品的影响。贩毒、吸毒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都是巨大的,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四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管理的缺位。

2.有拜金和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同时也出现社会现实及丑恶现象时腐蚀未成年人的纯洁心灵。未成年人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能力,一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严重影响其就学兴趣,产生厌学情绪,经常逃学,就业困难又使其整日无所事事,久之走上邪道;二是影视、互联网传播暴力、淫秽等丑恶现象;三是社会改革中出现贫富分化、一切向钱看等不正常观念的影响;四是受偷盗、抢劫、黄赌、斗殴、色情等犯罪案件的潜移默化。受这些不良风气影响,未成年人难抵各种物欲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作用下走向犯罪。

3.问题家庭教育造成未成年人难以矫治的人格障碍。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直接教师,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成长极其重要。不良的家教在未成年人心理形成人格障碍,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和作用。主要有:一是父母不和、闹离异,经常吵架,秽语连嘴,时常乱摔东西,给未成年人造成心理伤害;二是家庭经济状况差,平时很少给孩子零花钱,造成未成年人嫌贫爱富而好逸恶劳,逐渐去偷、抢;三是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子女的过错、学习成绩不理想,往往非打即骂,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在这种“高压”下,导致孩子的心理畸形;四是父母行为不检点、不务正业,经常酗酒、赌博,严重影响孩子世界观形成;五是娇宠溺爱,视独生子女如掌上明珠重视物质方面的满足,忽视思想品德教养,娇生惯养,日久助长子女自私和奢侈;六是父母未履行法定监护义务,对子女放任自流,不闻不问。未成年人在这种不良家庭环境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使他们孤独、自卑、怨恨、狂妄,易被坏人诱引走上犯罪。

4.学校缺乏为学生创造发展的良好环境。学校管理教育因素的缺陷。学校是培养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未成年人大部分时光在校学习生活。学校的教育,对其文化知识的积累,品德的养成与人格的塑造有重大影响和作用。缺乏职业道德的教师对问题学生的不公对待,学校的法制、生理、道德等宣传教育不到位,以及管理不善等会影响其自身全面发展。一是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但不少学校还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德育,缺失对基本社会常识、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规范教育;二是法制教育缺乏,对学生上法制课、进行法制宣传等普法教育;三是缺乏联系实际的具体教育,盲目地超越阶段,忽视未成年人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实行满堂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逃学;四是某些教师歧视后进生,甚至人格侮辱,伤害学生幼小心灵,影响身心健康;五是市场经济的影响,学校补课交费,因无法参与补课,产生自卑,形成畸形心理;六是学校缺乏与家长联系、沟通,未及时掌握学生心理、情绪变化,无法及时对学生不良性问题进行抑制;七是教师缺乏对学生了解和关心,对学生的情况缺乏全面掌握,教师缺乏科学教育方法,甚至变相体罚,致使学生辍学乃至流浪社会。

5.未成年人自身素质低,抵御能力差等心理特点易误入人生歧途。未成年人犯罪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素质。因其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阶段,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能力差,自控力弱,行为不稳,模仿力强,好冲动并易被诱惑犯罪;有的对社会不良风气、各种诱惑及低级趣味的色情文化,怀有神秘感和尝试心理;有的学生成绩差,受师生歧视,自尊心受挫,产生强烈逆反和报复心理。

6.法制道德教育滞后。近年来,虽在中小学设立法律知识和品德教育课,在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教育活动,但在面上还有死角并缺乏力度。未成年人自身更是不重视此方面的学习。因而,致使其缺乏是非、荣辱、善恶观念,分不清犯罪与是非。

三、关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1.强化家庭教育,营造良好气氛。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生活的第一空间。家庭不良因素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极深。调查表明,未成年人能否在家庭环境中得到身心健康发展,与其家长对家庭的责任感、对子女的教育引导、自身性格、言行举止有着密切关联。家庭暴力、单亲家庭、家长过分溺爱、疏于管教及行为不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客观存在于未成年人犯罪主体中,久而久之随其印象加深,会促使未成年人形成不良品性,从而走上犯罪之路。因此首先父母要特别检点自己的不良行为。

2.避免待业未成年人无序流动。据调查,很多走上犯罪道路的都是缀学和待业未成年人,他们整日无所事事,生活无来源,受恶劣环境的影响逐渐去偷、抢等。因而在扩大就业机会的同时,地区间应加强对就业信息的沟通、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应对未成年人务工人员的流动进行合理调配、科学管理,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社会是保障,政府为其创造就业机会,避免未成年人务工人员盲目而无序流动。

3.加强法制教育,发挥学校育人作用。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学校要加强法律、道德教育,开辟第二课堂,将世界观、人生观,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纳入德育课并认真考核。组织参加社会实践,开阔视野,丰富生活。校内外、课内外统一,以学生喜闻乐见、形象生动的方式落实素质教育,贴近生活实际,倡导科学教学,避免教学形式化,将正确是非观植入学生意识中,抵制社会不良风气,使正气成为健康心理支柱。通过心理活动和模拟实践训练,增强自尊、自信和进取心,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设置心理咨询机构。由专家和心理医生对未成年人心理状况进行专门的系统调研,掌握其现状,研究控制不良心理的对策,提供预防犯罪和犯罪预测的实践依据,对其心理教育起到指导和帮助。

4.加强文明社区、村镇建设,创造良好成长环境。人的发展,智慧的发展是与其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建构的。所以未成年人周围环境对其成长起着重要作用。以村镇、社区为依托(特别是农村),应强化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清新、文明环境。经常邀请有关部门对辖区进行普法等知识学习,提高法律素质。

5.严厉打击危害未成年人成长的各种犯罪,深化犯罪未成年人改造工作。强力打击社会丑恶现象,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保障未成年人和谐、健康的生存与成长空间,加强犯罪未成年人的改造以及刑满回归工作。政法部门应联合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学、青春期等问题同时引导、教育,组织讲座。加大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力度,清理整顿学校周边影视、网吧等场所,使其远离暴力、淫秽,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四、关于治理未成年人犯罪措施

只有不断加强法制教育理念,才能进一步有效防治未成年人犯罪。鉴于此,应切实解决如下几方面问题:

(一)关于家庭方面

家长要尽量保持家庭结构的稳定性和温馨的家庭环境,努力学习各种法律知识,提高自身法律素质,并且掌握孩子的消费来源,留意孩子结交的朋友,警惕孩子可能说的谎言。如出现一些违法的苗头,应及早加以纠正,将其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应追究父母未履行其法定监护义务的责任。社会应向每个家庭大力宣传这方面问题。

(二)关于学校方面

一是学校要切实履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规定的各项责任和义务,教育管理要到位。加强对未成年人学生的道德和法制教育,做好校园暴力事件的防范工作。二是要设立法制教育室,并且定期从大中专院校、上级政法部门聘请专家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从全市政法机关领导干部中,选拔一些有经验的同志分别担任各中学法制副校长,每月为学生做一次法制教育报告;在各个学校的教师队伍中选拔适宜法制教育的人才,经过培训后担任学校的法制教师,每周为学生上两节法制教育课。三是对在校未成年人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演讲、主题班会、模拟未成年人法庭等活动,增加广大未成年人懂法用法的积极性,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另外,还应选聘一批英模人物、老干部等为特约教师,定期为学生讲述人生中所经历的犯罪故事。

(三)关于社会方面

一是要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尽快建立起政出一门、统一号令,能够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形成合力的预防体系,设置专门机构,建立工作网络,落实经费;二是尽快健全和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预警系统,发挥其超前防范报警功能,从微观层面上入手做好社区控制工作;三是在社区内普遍建立区未成年人教育中心、未成年人活动中心、少年宫活动站、图书馆(室)、法制学校、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社区工作站等组织和机构。另外,在全市重点街区进行法制宣传义演,并散发法制宣传册,充分利用媒体直观地向未成年人展示守法的重要性。

(四)关于网络犯罪

因黑网吧所宣扬的逼真性极强的暴力、色情、谋杀、淫秽像毒品一样,直接毒害未成年人,并且危害之深难以想象,因此强烈呼吁有关部门坚决取缔黑网吧现象,随时清查网吧,一旦发现违规即行停业整顿,大力推行未成年人网络文明行动。依托学校电化教育以及校外管理规范的网络阵地,创建“未成年人安全网吧”,广泛开展在校学生网络知识培训普及活动,利用网络开展法制教育,提高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最大限度地消除网络不良内容对未成年人学生的负面影响。

保护未成年人就是保护祖国未来。党政各级相关部门应协调一致,指导工作;学校和家长应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格局,只有如此,未成年人法制教育才能落到实处,尽快地抓出实效。只有真正做到强化法制教育理念,才能有效强力防治未成年人犯罪。

(责任编辑/彭巍)

猜你喜欢

犯罪学校学生
Televisions
赶不走的学生
环境犯罪的崛起
学生写话
学校推介
“犯罪”种种
有些行为不算犯罪
聪明的学生等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