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纲要”课《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章教学主旋律问题

2009-12-25朱世英

学理论·下 2009年11期
关键词:主旋律抗日战争教学

朱世英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一门政治理论课,其中心任务和教学目的,是运用近现代史进行爱国主义主旋律的教育。结合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势,本文认为该课程《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章的教学应着重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主旋律:(1)“我”内和谐文化构建与抗战民族大团结精神;(2)抗战民族奉献精神;(3)抗战民族奋进精神;(4)对帝国主义所犯罪行的展示。

关键词:抗日战争;教学;主旋律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9—0131—02

高校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把握好教学的主旋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全国高校必修的一门政治理论课,其中心任务和教学目的,是运用近现代史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主旋律的教育,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将作为一根主线贯穿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始终。其中抗日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突出地位,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作的转折点,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重要历史借鉴,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内容之一。但据笔者了解,一些教师往往偏重于该章历史属性如战役细节的描述,而忽略了突出其政治属性的讲授。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情势下,这一章的教学应着重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主旋律。

一、“我”内和谐文化构建与抗战民族大团结精神

近代中国有多次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而像抗日战争这样的规模、结局的战争确实为空前所未有,它是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结束了近百年来中国在抵抗外国武装侵略中屡遭失败,备受屈辱的历史,创造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弱国战胜帝国主义强国的光辉典范,成为中国复兴的枢纽,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即:中国共产党在“我”内构建抗战和谐文化,使民族大团结精神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扬。

抗战史实雄辩地证明,抗战时期尽管炎黄子孙内部存在着各种政治集团和派别,他们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分歧,甚至是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和深仇大恨,但他们又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爱国这一点上存在着某种一致性。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近代以来历次反侵略斗争的经验和教训,到处奔走呼号,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努力构建抗战和谐文化,从而求得中华儿女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振兴中华,贵无旁贷”、“国家不强,百姓遭殃”的高度认同感。各阶级阶层,各党派、各政治团体的爱国人士能够以民族利益为重,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团结起来,共御外敌。毛泽东评论道:“这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的作用。”[1]正是这种“和谐文化”构建所产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谱写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抗战的和谐乐章,并最终赢得了抗战的胜利。在教学中,通过这些强有力的史实使学生清晰地明了和懂得:

(一)国家至上,国家兴亡和个人的发展、民族命运与个人命运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必须加强和谐文化建设,才能做到求同存异,统一认识,团结一致,实现国家利益,求得个人发展。激励学生自觉地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改革开放,关心祖国前途,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热爱集体的思想品德,不计较个人得失,个人服从全体,与别人团结奋进,形成团结、融洽、民主、友好、合作的高尚人格。建设和谐文化,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而增强抵制错误社会思潮的免疫力,促进和谐社会氛围的形成。

(二)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和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领导核心,才能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努力奋斗,实现中国的繁荣昌盛。从而树立起中国共产党在青年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威望,增强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情感,自觉地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大风大浪面前不动摇,珍惜今天,热爱今天,从今天奋起,立足脚下,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为社会主义祖国增添光辉。

二、抗战民族奉献精神

在抗战中,广大爱国军民在山河破碎、国家面临亡国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军人在前线浴血奋战,后方的民众与远在海外的侨胞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不计个人私利,为了祖国的独立做出了无私的奉献。具体表现在:

(一)爱国军民舍身为国,气贯长虹。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在弹尽临敌时砸枪跳崖,其举气壮山河。红军优秀指挥员、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在反“扫荡”战斗中,临危受命,亲自指挥部队掩护八路军总部突围,而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了太行山的十字岭上。被周恩来誉为“全国军人楷棋”的国民党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在台儿庄战役前曾誓言:“职一息尚存,决与敌奋战到底。”在后来的枣庄战役中,他亲临前沿阵地,指挥战斗,最后七处负伤,高呼杀敌救国口号,直到壮烈牺牲。除了前线将士,普通民众也舍身忘死支前保国。上至年迈的老妇,下至天真未泯的孩童。如台儿庄激战时一位老妇人经常冒着枪林弹雨去报告敌情,后被日军发现用手榴弹炸死。淞沪战役中一名叫杨慧敏的女童子军冒着敌人炮火将国旗送到“八百壮士”的阵地上。像这样“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中华儿女又何止千万。

(二)广大民众倾尽全力支援抗日。有的开明人士倾全家之财,招兵买马,拉起抗日的队伍;许多商人、知识分子与普通市民也出钱出力,为挽救民族的危亡尽一份力量。另外,在抗战中许多文艺界人士也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气节,为民族的抗战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如梅兰芳在敌占区,蓄须明志,息影舞台;盖叫天在日本人的重金面前庄严回答:“黄金有价艺无价。”还有一些知识分子放弃自己的个人事业,为抗战宣传奔走呼号;更有许多青年大学生投笔从戎,献身抗日激流。

(三)海外侨胞对抗战的无私援助。陈嘉庚就是爱国华侨的一面旗帜,在他的号召下,南洋八百万华侨“各尽所能,各竭所有,踊跃慷慨,贡献于国家。”陈嘉庚个人捐助达3亿元之多。更为感人的是南洋小贩郑潮炯,忍痛卖子,所得之款全部捐出,表达了一颗海外赤子之心。八年来.华侨们的捐助成为祖国抗战所需财力的主要来源之一。另外,还有数万热血华侨青年从军杀敌,战死疆场。

在那“国将不国”的岁月,这些爱国人士有何利可图,何名可扬?唯有一颗报国心。

抗战年代中华儿女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素材,因而在讲课中要特别突出这一主旋律,用抗战中的为国捐躯、捐款、捐力的活生生事实进行教育,必将启发、激励学生去思考在实现自身价值过程中应如何为社会尽责、尽义务的问题。

三、抗战民族奋进精神

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国家和民族肯定是无所作为的。《纲要》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解决信仰问题。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2]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靠理想、信念教育动员了全体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就在抗战最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为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的论断,在当时,社会主义就是未来的理想社会。抗战时的中国人民正是出于对祖国未来的执着追求,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和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根本动力。

今天,中华民族共同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现代化,共产主义是人们的理想社会。但当今不少青年学生理想模糊,对未来充满迷茫,把共产主义看成是“空中楼阁”。加强抗战中所体现的民族奋进精神的教育,必将促使青年大学生们自觉地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增进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美好前景的认识,在振兴中华的伟业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这种理想、信念,也是当代大学生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撑力。

四、对帝国主义所犯罪行的展示

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罄竹难书。八年的侵华战争,2100万中国军民惨死在日本人的铁蹄下,日军所到之处是一路血腥,一片火海。日本军国主义之所以敢于这么做,除了帝国主义的凶残外,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国政治、经济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晚清王朝、北洋军阀与以四大家族官僚资本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皆因政治腐败导致中国在综合国力方面积贫积弱。抗战初期的战败与国力的强弱有极大的关系。中国是天上无飞机,地上无坦克、大炮,江河湖海里无军舰;而日本却拥有年产一万架飞机的工业基础。淞沪等正面战场中日本人的取胜实际上是钢铁和国力的胜利。今天,我国经济虽有很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段距离。因此,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的展示,将促使大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从而增强其民族意识、民族奋进精神,激发其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动力。

抓住了上述四个方面的教学,即突出了本章的主旋律,必将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推动本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2版):391.

[2]邓小平.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0.

(责任编辑/王丽君)

猜你喜欢

主旋律抗日战争教学
9月历史大事记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国内主旋律真实改编商业电影的艺术特征探究
《雨中的树》:一场突破“概念化”的主旋律洗礼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用现代舞表现“主旋律”的成功尝试
厦门广电:如何将“主旋律”唱进百姓心坎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