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大学新生理想现状视角谈新生教育的创新

2009-12-25曾咏辉

学理论·下 2009年11期
关键词:大学新生创新

曾咏辉

摘要:本文从实证的视角,通过对重庆市部分高校大学新生的理想状况调查,发现大学新生的理想状况整体上呈现稳定健康和积极向上的特点,但是也存在生活理想的务实性、职业理想的盲目性、道德理想的缺失性和社会理想的矛盾性等问题,为此笔者提出了创新新生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新生;理想现状;新生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9—0075—02

胡锦涛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成长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理想状况不仅关系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成才,而且直接关系着党的事业的成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与命运。

为了解大学新生的理想状况,笔者于2009年3月对重庆部分高校2008级的210名新生进行了书面调查,调查对象中其中文科62%,理科38%,共收回205份问卷,回收率97.61%。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表明,大学新生的理想状况整体上呈现稳定健康和积极向上的特点,他们学习动机明确,成才欲望强,在理想目标选择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同时在调查中也反映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生活理想的务实性

生活理想是指人们对自身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婚姻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生活理想处于人生理想的初级层次,是其他理想赖以确立的基础。调查显示,63.9%的学生的理想涉及生活理想,他们主要追求:有可观的收入(13.20%),孝敬父母(19.81%),考研(10.38%),其他如“事业成功,有能力使自己过上幸福生活”、“成为有工作,有房子,有车子,有钱的四有新人”、“找另一半”等(49.63%)。在当今社会,我们虽然尊重个性,承认物质利益,但是更倡导奉献精神,从上述数据却可以看出部分新生思想呈现出务实、趋利性倾向,他们强调自我价值,强调个人需要,功利主义色彩浓厚。但是我们也不必惊慌失措,不必把这些消极的东西完全归咎于大学生本身,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导向和教育。

(二)职业理想的盲目性

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合乎自己意愿的职业以及事业上所达到的成就的向往和追求。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在一定时期内将很难得到缓解,若他们不能尽早树立职业意识,较早进入职业角色,了解和掌握将来就业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将会直接导致其大学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有39.51%的学生对未来职业有规划,而其中却有30.86%的学生只希望找到“好工作”。这表明大部分学生的职业理想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明确的职业预期,暴露出很大的盲目性。

(三)道德理想的缺失性

道德理想是人们对理想人格和社会伦理风尚的向往和追求。大学新生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对生活的要求较高,意识到将来依然面临着很大的社会压力,因此他们对技能学习、社会求生方面的诉求更多,但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却不够。调查中发现,37.56%的学生选择读大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各方面的能力,锻炼自己”,相当的大学生对道德的追求欲望很低,仅有8.29%的学生渴望自己能成为有道德的人或正直的人,由此可见大学新生道德理想的缺失。

(四)社会理想的矛盾性

社会理想是人们对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体向往与追求。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大多数大学新生有着有较强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热情,关心国家的发展和前途,对社会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希望祖国繁荣昌盛,有较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但是仅有25.36%的学生希望能对国家有用或能为国家发展做奉献,由此可见,大学新生对社会理想的认识与行动追求的矛盾性非常突出。

传统新生教育主要包括校史校情教育、专业成才教育、法纪安全教育和环境适应教育等。如上所述大学新生理想存在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传统新生教育的不足,创新大学新生教育也就成为题中要义。

二、创新大学新生教育的路径选择

笔者认为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从人生观教育、职业规划教育、道德修身教育和历史使命教育四个纬度,全面拓展新生教育内容,以创新思维积极开展新生教育工作,切实增强新生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加强人生观教育,坚持正确价值取向

加强人生观教育,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要求我们:第一,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育人功能。一方面,加强理论灌输。如在课堂讲授中要把爱国主义作为人生价值的基本主题,把集体主义作为人生价值的基本原则,把社会主义作为人生价值的根本方向,把投身社会实践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把“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作为人生价值导向的契合点,使大学生正确处理奉献和索取的关系,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另一方面,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先进典型,如《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先进英模等,让学生以先进的模范人物为榜样,通过学习先进克服在人生价值取向上的错误观念。第二,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指引作用。辅导员是大学生生活学习中的直接接触者,辅导员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是大学生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指引。辅导员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工作方式,通过调整自身的人生观、提高思想内涵等途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第三,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正面价值导向功能。一方面要求有关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努力,督促大众传媒在享有自由权利的同时,更多地履行对社会对公众的义务和责任;另一方面通过“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行为选择。

(二)加强职业规划教育,避免盲目规划职业

职业规划教育针对新生来说,主要是要引导和训练他们的职业规划意识,加深其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增强学习专业的自学能力,培养专业学习目标,初步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为制定的职业目标打下基础。为此,教育者首先要帮助学生进行正确自我认知和评价,协调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关系,弄清楚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和我适合干什么。其次,通过专业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以及就业前景,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全局性的把握,树立专业意识。再次,构建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平台。如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使其能够结合自身条件和社会需要设计个人的职业规划,同时建立与第一课堂相适应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最后,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教育功能。大学生是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等新媒体技术最广泛和最为活跃的群体,我们可以通过建立职业规划教育网站和博客等,全方位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生涯,克服盲目性。

(三)加强道德修身教育,激发个体道德诉求

在大学新生教育中溶入道德修身教育的途径有:其一是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传统文化的“学思结合以致知、尚志养气明仁义、致诚养心以尽性知命、虚壹而静以达道”道德修身途径在大学新生的道德修身教育中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其二是通过道德实践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道德诉求,提高其道德素质。道德修身教育不仅仅或者主要不是靠道德理论和知识方面的灌输和支撑,更主要的是作为一种行为的训练,靠个体亲自去行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加明确高尚道德行为的意义,从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带头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多做关心集体、热心公益、扶贫济困、见义勇为的好事,真正尽到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为发展社会主义和谐人际关系、形成文明进步的良好社会风尚贡献一份力量。”

(四)加强历史使命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加强大学新生历史使命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引导大学新生充分认识时代和国情,把握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的内容。当今日益迅猛的全球化浪潮、和平与发展的两大时代主题、社会全面转型、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的确立,赋予了大学生继往开来,迎接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事业上来的神圣历史使命。二是要引导大学新生进一步增强履行使命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通过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使命意识、责任意识。三是引导学生认同主流文化,激发大学生历史使命感。新媒体技术信息技术传播的开放性使大学生接受外界信息更加便捷和无序,非本国文化的渗透在悄然改变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感。我们应该从传播传统文化开始引导学生认同主流文化,激发大学生历史使命感。四是要引导大学新生以学习和实践为基本路径,进一步提高履行使命所需要的能力素质。我们要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大学生承担历史使命所必需的献身精神和顽强的意志、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从我做起”的主人翁责任感、“从现在做起”的行为效率观、“从每一件小事做起”的务实态度以及勇于探索创新的行为品格。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云.新编大学德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20.

[2]胡锦涛同志2009年5月2日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3]赵金飞.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问题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6,(2).

[4]姜辉.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高等教育,2008,(11).

[5]陆晓云.运用主流文化激发大学生历史使命感[J].社科纵横,2008,(9).

(责任编辑/王丽君)

猜你喜欢

大学新生创新
农村籍大学新生适应期正能量教育探索
大学新生实验室安全教育探究
一例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的案例报告
大学新生英语语音问题及对策
大学新生英语语音问题及对策
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