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学理论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的应用
2009-12-25向子权张静
向子权 张 静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主要内容包括人的认知过程、情感态度、心理意志、行为素养等。转化学困生是每位教师都要面对,且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研究学困生心理特征,对科学应用心理学理论,对改进工作方法,提高转化“学困生”效率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一、罗森塔尔效应:注重发展性期望与经常性鼓励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深受“皮格马利翁深情倾注木头雕像变成美女”神话故事的启发,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他来到加州一所普通学校,在给学生象征性地做了一个并没有打出分数的智力测验后,从中随意选出20%学生,告知老师,这些学生在测验中得分很高,是班上“最优秀的”“即将开放的花朵”,学习上极具潜力,的确是可造之材。罗森塔尔又要求校长找来三位教师,说是根据日常教学表现,他们是学校最有潜力、最优秀的教师,希望教好这批智商比同龄孩子都要高的学生。一年以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学校调查,惊喜地发现这些学生成绩大幅提升,IQ水平明显增高,远远超过其他学生;三位老师也觉得自己很优秀、很成功,充满了自信和自豪,工作格外卖力。结果自然皆大欢喜,但事实上,当初无论学生或教师都是随机挑选出来的,并没有刻意安排。人们把这种效应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教师的期望、赏识、信任、赞扬和鼓励能够赋于学生极大的动力,让他们充满自信,看到美好的前景,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每位学生都是一块等待雕琢成器的玉,给他们以鼓励、赏识和尊重,树立成功信心,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其次,教师要消除急功近利心理。转化学困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具有其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坚持“低起点、小步子、新突破、稳进步”的策略,因人而异制定转化学困生的最近实现目标和长远发展规划,让学生感受到能够实现的期望和触手可及的成功,激起内在奋发有为的强烈愿景。再者,教师积极采取措施激励,根据学困生的特点和优势,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多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如上课回答提问、担任班组干部、参加文体活动等,同时对于学困生每项成绩的取得和小小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因势利导,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赏识、同学的称羡,体验到进步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从而树立“我能、我行”的自信心。
二、护花现象:注重情感性教育和合理性引导
教育心理学中有个“护花”现象:在花园里,如果都用禁止性、惩戒性的标语来阻止游客采摘花朵,起到的效果并不明显,甚而会导致更多的游客采摘花朵,但换上温馨的提示标语后,游客的自觉性会大大提升。
这种现象在教师转化学困生工作中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学困生”有着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就是既自卑又自尊。虽然知道自己存在不足,容不得别人轻视,却往往表现出“无所谓”甚至很“自负”的言行;虽然内心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关爱、肯定和鼓励,却往往人为地拉开距离,有意逃避。如果教师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经常使用“不能”“不要”“禁止”“必须”等强势、禁止、惩戒性语言,很容易激起“学困生”的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结果适得其反,学生表面上遵从,私下里却背道而行,更严重的是也许会滋生出“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教师不妨走近学生、蹲下身子、温情迎合、交流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自己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诚心、爱心、细心和耐心教育引导。
三、破窗理论:注重应急性处理与持久性转化
心理学上的“破窗”理论认为:如果一座大楼的一块玻璃破了而没有马上修复,那么人们会认为大楼无人照管,不久以后,大楼的所有玻璃可能就会被打破。这说明了人面对“小过错、小事件”的消极行为的潜在危害,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同理可悟,“破窗”理论也告诫了老师在转化“学困生”中,必须坚持及时性、连续性和持久性。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包括智力差异、教学不适、学习方法落后、学习习惯,包括心理障碍、兴趣爱好、家庭环境、社会影响等等。教师要留心观察,认真分析,找出症结所在。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或犯下的过错,教师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避免“恶性循环”“错误惯性”现象发生。譬如发现学生对刚学过的某个知识点掌握不够时,教师要及时“开小灶”进行弥补,否则会对往后的系统学习造成连锁负面影响;再如发现学生逃课时,教师务必须妥善应急处理,否则有可能产生“错误惯性”,朝着“逃学、辍学、离家出走”更为糟糕的方向发展。当然,“反复”“反弹”是转化学困生过程中的正常反应,他们的转化进步往往呈螺旋状,这样就决定了“学困生”转化工作的连续性和持久性。教师要充分做好思想准备,保持耐心,循序渐进,诲人不倦,防止半途而废,确保取得实效。
(责任编辑:薛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