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作学习构成要素及其动力机制

2009-12-25李吏豫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年21期
关键词:成员群体个体

李吏豫 魏 钧

20世纪60年代,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由于其优势的凸显而被广泛关注。它改变了传统讲授式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地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为他们深入学习提供了条件。除了在教学中对学生成绩和态度显现出促进作用外,合作学习也更符合现实中团队合作的工作形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其应用的有效性却因为对研究方法和结论缺乏系统的总结而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合作学习的两个基础理论是认知理论和社会理论,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产生学习结果的因素差异,前者认为主要通过群体交互使得个体认知过程改变从而产生学习;后者认为对个体的激励是主要方面。依据这两种理论分别产生了对认知过程和动力机制的研究,国际主流研究方向近年来从动力机制逐渐拓展至到对认知过程的探究上。国内对合作学习的关注点在应用层面上,基础理论研究较少。本文从对合作学习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开始,对不同理论背景下的研究进行总结,并重点强调了合作学习的研究要素和动力机制,试图为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运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1合作学习构成要素

合作学习是指两三个体或群体在学习知识的明确意愿指导下,以非竞争的方式从事某项工作[1]。从定义可以看出,成员之间的互动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用合作学习的基本前提是成员在群体中学习比独立学习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

并不是所有的群体都是合作性的,早在1988年,Slavin就提出了合作学习的3个基本条件:群体目标,个体责任和群体责任;以及6个基本要素:①群体成员应该认识到彼此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共同的目标;②他们间必须有言语交流,成员在一起解释,支持,联系,说服对方;③所有成员的学习都必须得到保证;④群体共同完成目标;⑤群体必须是异质的,包括各种能力水平的成员[2]。

社会心理学和组织方面的文献通过比较成员关系为团队(其中成员互相协作,相互信任,目标一致且有责任),还是群体(成员独立工作,把各自的成果联合作为群体产出)对合作群体和普通群体做了简单的区分。

教育领域的文献也通过一些类似的构成要素来规范合作学习,包括积极的相互依赖,个人责任,面对面的交互作用,合作技能与小组加工 [3]。

2合作学习两大基础理论对比

合作学习领域目前存在大量的基础理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强调群体对个体认知过程影响的认知理论和强调个体激励的社会理论[1]。

2.1 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认为,合作学习相关的认知方法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过程加强了群体互动对个体认知的影响[4]。认知理论可以分为认知发展理论(developmental theory of cognition)和认知精致化理论(cognitive elaboration theory)。

根据Vygotskian(1978)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域理论,由于在合作学习情况下,每个成员都能遇到比自己某方面能力强的同伴,因此会提高其学习水平。Piagetian也曾提出相似的观点,指出合作学习中产生的认知失衡促使了学习的发生。ODonnell与King(1999)同Vygotskian和Piagetian的理论相一致,认为社会互动促进个体的认知结构发展,是通过建模或个体协调自身与其他人不一致的想法来实现的。

认知性精致化理论强调口头阐述对个体认知结构发展和变化所起的作用,更加关注在群体交互过程中个体处理信息的方式。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成员有机会向其他人阐述自己的观点,倾听别人的意见,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看法上的分歧,所以在交流过程中对信息的处理更加“精致”了。

2.2 社会理论

社会理论认为社会因素使合作学习方法有效。同样地,社会理论也包括动机理论(motivational theory)和社会凝聚力理论(social cohesion theory)。

对动机理论的研究更为广泛,它强调报酬在激励群体成员方面所起作用,以Kurt Lewin的领域理论(field theory)和Morton Deutsch 的相互依赖理论为基础。他们认为个体行为由激励诱因决定,受奖励和目的影响,可以分为合作性,竞争性和独立性3种。对应为人们被奖励和目的所激励,个人的结果与其他成员的结果存在或正或负的联系,也可能没有联系。在合作学习理论中,激励方法最受大家推崇。

社会凝聚力理论重视成员间的积极情感和关心,他们认为群体工作的经历促进了个体对其他人的认同感和关注感。激励个体努力工作的因素来自对这个集团福祉的关心,而非期待自身的报酬。

根据不同的理论假设,也存在两种不同的研究思路。第一种思路是在社会理论背景下研究合作学习的内在动力机制,即合作学习是否可以促进绩效,什么因素导致这一结果的产生,常使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也较为成熟。第二种研究思路是认知理论背景下对合作学习认知过程的研究,即在合作学习中群体成员是通过怎样的交互作用来完成任务的。研究方法还是集中为实验的方法,但对实验结果处理却多采用口语报告编码分析法。

3 合作学习内在动力机制

合作学习内在动力机制的研究多使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即根据研究目的建立相应假设,再以班级或短期的学习群体为受试对象,对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不同的实验条件处理,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已有研究对任务特点、群体构成、群体管理、结果评价方式等变量进行了研究。

3.1 任务特点

合作学习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群体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群体任务而工作。此外,最近的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背景下的一些研究表明,清晰的任务结构会促进认知进程提高学业成绩。而且对学习任务的目标、方法和预期认知进程的详细阐述有助于提高群体成员讨论的效率,进而提升绩效[5]。Hakkarainen et al. (2002) 还指出通过成员对概念的阐述可以改善学习效果 [6] 。

3.2 群体构成

最常见的方式为成员自行选择构成群体,这样群体成立初就有较高的凝聚力,能更快速地进行活动同时减少人际冲突,但它无法保证群体构成的不均匀性和多样性 [3]。第二种方式即导师根据既定的指标对成员进行分配,形成异质的群体构成。最新研究表明,最佳组合成分对不同水平的成员而言不尽相同。能力强的同学在异质小组中绩效更好,较差的同学则在同质小组中表现更好(后者结果不显著)[7]。另外,不同的群体结构对合作学习结果影响不同。如保证学习过程中所有成员都有能力帮助其他成员的确可以促进群体绩效[8]。

3.3 群体规模

另外一个与群体形成有关的问题是群体规模。一般文献都认为群体规模宜小,3或4人最佳。这样群体成员有机会提出更多的不同意见和学习方式,使学习更加有效。包括5人或更多人的群体可能导致少数人无法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9]。另外可以避免个体在大规模群体中可能会感受到自己重要性降低的情况。而且群体的社会堕化现象可以通过降低群体规模,增加成员责任来得以控制 [3]。

3.4 群体管理

群体管理是另外一个构成合作学习环境的重要指标。导师在合作学习中起到协助者的作用,帮助成员发展他们的社会和小群体技能,以解决合作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然而,导师应该确保自己的行为不会对群体影响过大或过于权威。Cuseo还指出群体交互的连续性也应该包含在合作学习环境中。跨期与相同的群体成员一起合作,为彼此面对面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发展环境,这时社会凝聚力和群体认同都能得以发展[10]。

3.5 评价群体工作

根据评价对象不同,评价方法可以分成两种:对群体的总体评价和对个体的评价。Cuseo指出合作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个体学习的实现,因此在评价时仍应根据个体而非群体完成任务情况进行总结性的分级评价[10]。然而,这一方法不仅要求群体成员的学习成果以个体方式呈现,也与群体工作要求的共同工作共同评价相违背。而且群体成员普遍认为评价群体的方法合理而且公平[3]。

4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组织中有效运用团队的前提是保证其“合作性”,包括群体成员间积极的相互依赖,面对面的交互作用,群体目标与个体责任的并存等方面。对合作学习在教育领域的动力机制研究表明,可以促进群体向个体学习迁移的因素包括,结构化的任务,清晰可测量的目标,异质的群体构成,3~4人的群体规模,有效的群体管理以及保证个人责任下对群体结果的共同评价等。换言之,想在实际教学中有效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就应尽量满足上述条件。另外,目前对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只集中在会计等学科领域,其他专业领域教学活动是否适用还需做进一步研究。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不断有学者对合作学习进行研究,其研究思路大致有以下3大类。首先是对合作学习基础理论的总结和研究,出现了群体动力理论、选择理论、认知理论和社会理论等,但这些理论大多出现在研究初期,目前研究多是建立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缺乏更新。其次,检验合作学习有效性和有效条件,即对合作学习动力机制的研究,在群体构成、任务选择等方面已经得出了一系列结论,却仍存在很多争论。而且其中的一些结论是在实验室背景下得出的,虽然对临时群体有更加容易控制的优点,但合作学习的特点无法完全暴露,群体互动的认知和社会因素可能会随着时间变化,这样得到的结论需要在实际运用中进一步验证和修订。最后,对合作学习认知过程的深入研究是合作学习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而且通过对交互作用及信息构建过程的剖析,对于解释动力机制研究相关结论十分有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Fernado Olivera, Susan G. Straus. Group-to-individual Transfer of Learning: Cognitive and Social Factors[J]. Small Group Research, 2004, 35(4):440-465.

[2] R E Slavin.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Student Achievement[J]. Educational Leadership, 1988, 46(2): 31-33.

[3] Joan Ballantine & Patricia Mccourt Larres. Final Year Accounting Undergraduates Attitudes to Group Assessment and the Role of Learning Logs[J]. Accounting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7,16(2):163-183.

[4] A Sullivan Palincsar. Social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s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J]. Annu. Rev. Psychol,1998,49:345-375.

[5] T Schellens, H Van Keer, M Valcke and B De Wever. Learning in Asynchronous Discussion Groups: A Multilevel Approach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Student, Group and Task Characteristics[J]. 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7,26(1):55-71.

[6] David W Johnson, Roger T Johnson. Mak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Work[J]. Theory Into Practice,1999,38(2):67-73.

[7] Van Der Laan Smith, et al. The Impact of Group Formation in a Coope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Accounting Education, 2007,25(4):153-167.

[8] Pei-Jin Tsai, Gwo-Jen Hwang, etc. A Computer-assisted Approach to Conduc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Proce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Technologies,2008,6(1).

[9] B Oakley,R M Felder,R Brent,I Elhajj. Turning Student Groups into Effective Teams[J]. Journal of Student Centered Learning,2004, 2(1): 9-34.

[10] J Cuseo. Cooperative Learning vs. Small-group Discussions and Group Projects: The Critical Differences [J].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College Teaching, 1992, 2(3): 5-10.

The Basic Elements and Technique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LI Li-yu,WEI Ju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 cooperative learning has been used in the educational field widely but not effectively. In order for an activity to be cooperative, some basic elements are essential and need to be included: positive interdependent, face-to-face interaction, 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 and etc. And there are some techniques associated with its implement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task characteristics,group formation,group management and results assessment.

Key words: Cooperative Learning; Group Cooperation; Elements; Techniques.

猜你喜欢

成员群体个体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