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导师制”的实践与反思
2009-12-25臧自安
臧自安
“网络导师制”是以网络为载体的全员育人导师制的简称。“网络导师制”的最终目标是融合个别教育与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充分发挥网络互动平台的优势,在新课程改革、减负增效的大背景下,面向全体学生,从学业指导、学法指导、心理疏导着手,让每位学生健康成长,使教育的效益最大化。我校启动这项教育创新活动已一年有余,目前已获得教师、学生、家长及教育行家的一致好评,我校和软件公司联合开发的“网络导师制”软件也已基本成型,备受一些高端软件开发公司青睐。“网络导师制”将使我们的基础教育更加充满活力,教育资源更加充分地被利用,教育的效率更高。
一、“网络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究
“网络导师制”是一个全新的教育方式,我们没有现成的教育理论可以遵循,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更没有可以直接使用的教育软件,因而开展这项工作,只能在探索、反思、修正中进行。自2008年8月至今,我们的探究工作是这样展开的。
第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准“网络导师制”在全员育人过程中能起到其他育人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在行政会、教职工会议上大力宣传,从一开始就致力于转变教职工传统的教育理念,分批召开了教师、学生、家长座谈会,达成共识。大家一致认为,开展“网络导师制”活动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坚定了我们开展这项探索活动的信心。
第二,抽调精兵强将,全力开展这项工作。2008年暑期校长办公会议商定,决定成立一个全新的科室,并把它命名为“学业指导与评价处”,全面负责“网络导师制”的探究工作。
第三,制订实施“网络导师制”的工作计划与工作目标。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我们选择部分班级开展“网络导师制”活动,作了以下方面的探索:(1)导师与受导学生的选择方式;(2)导师与受导学生互动方式以及指导的内容和方法;(3)对学生阶段性评价的方式;(4)登陆网络平台进行师、生、家庭三方互动的方法;(5)建立对教师开展导师制活动的网络考评机制与平台;(6)期末及时进行全面的反思总结。第二学期在全校全面推广,并不断征集意见与建议,不断完善“网络导师制”的工作方案及软件系统,力争在第二学期末初步成型。暑假期间请相关专家对开展的各项工作以及软件平台进行评鉴。
第四,“网络导师制”软件的开发。为了确保开发的软件实用有效,我们确立了导师探究与软件开发同步进行的原则。软件公司与学校通力合作,共同组建研发的团队,教育理念以及软件所涉及的领域与内容、操控方法由学校提出,开发公司紧跟学校的步伐,对于学校提出的修正建议能迅速解决。2008年11月底,“网络导师制”操作平台基本成型,2009年5月,软件开发修正工作基本结束。目前,开发的网络平台运行正常,同行与专家对此工作平台给予了高度评价。
第五,“网络导师制”的现状。“网络导师制”互动平台现有六大栏目:(1)班主任手册,班主任允许登录,进行学生电子档案信息管理;(2)评价平台(与互动平台、成绩管理平台相连接),班主任、学生家长、导师、管理员允许登录,实现各方相互评价、打分及相关数据的设置、统计与分析;(3)互动平台,班主任、学生、家长、导师、管理员允许登录,实现多边互动;(4)成绩管理平台,教师、管理员允许登录,具有编辑成绩、查看成绩、成绩统计与分析功能;(5)教师信息登记平台,建立教师个人信息及电子档案;(6)核心平台,管理员允许登录,进行教务配置,分配角色和权限,维护数据库,协助班主任增加学生信息,增加与管理导师账号,维护家长、学生账号和密码等。
我们为全校1856名初、高中学生选定了136名导师。通常每位导师所带学生为10~15人,其中学困生,贫困生,家庭教育环境欠佳、行为有偏差、心理有障碍或单亲家庭等特殊学生为重点受导对象。具体工作如下。
(1)导师的选择与师生结对。根据学校课务配置、班级师资对比和班级学生数等实际情况,学校把一线的任课教师作为导师分配到各个班级(每班3~5名导师),然后由班主任把分配到本班的导师在教室里公布,由学生和导师进行双向选择;最后,由班主任根据学生实际和双向选择的情况协调并确定导师与学生结对名单。结对名单每学年按学生学业发展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2)导师与学生互动。导师与学生的互动方式主要有面对面的交流和利用网络导师互动平台进行交流两种。师生间是平等的,导师着重于对受导学生的学业、学法、心理等方面进行指导,注意倾听受导学生的心声;学生则可以采用面对面、写纸条、电话、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无所顾忌地谈自己的想法。导师必须定期对受导学生的状态作出发展性评价,并上传到网络导师互动平台,记录受导学生的成长轨迹,同时也可以让同行、班主任、家长了解受导学生的状况。导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导师互动平台下发作业,批阅作业以及进行必要的纠错。
(3)导师与家庭的互动。家长可以在家甚至出差期间,通过网络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状况,与导师进行互动,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想法。网络导师平台中的保密性原则确保家长只能看到自己孩子的情况,自己与导师互动的信息,也只有导师才能看到。当然,家长也可以通过电话、短信等多种方式与导师互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网络导师家校互动平台就相当于虚拟的家访平台。
(4)网络导师的考评。对每个导师的考评最高授权在校长室,校长可以通过网络导师互动平台的相关栏目,全面了解全校导师与学生互动情况以及家长对该导师的评价情况。基于网络的公开性、互动性,导师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学生家长对导师的评价是诚实可信的。这套考评机制是学校对教师考评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学生的成长记录也是最真实可信的。
二、“网络导师制”的展望与反思
“网络导师制”在我校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值得改进的地方很多,需要做的工作仍很艰巨。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仍是开展这项工作的首要任务。新课程改革最主要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独立生活、崇尚科学的能力。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真正做到“一个也不能少”,才能将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大国、创新大国,我们不仅要让全体教师、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这点,还要让全社会认可,把此项工作当成重点来抓。
第二,要抓好“网络导师制”下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工作。“网络导师制”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与班级授课制下的要求有所不同。做好导师工作,必须促进导师以自身的优秀品质和全面的能力结构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为了进一步提高导师的综合素质,学校将进一步加强校本教研工作,一方面,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学、教育学以及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培训,增强导师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与各级教研、科研机构、高校的联系,建设长期稳定的专家指导队伍,加强外部的智力支持。
第三,“网络导师制”作为个别教育与班级授课制之间的衔接点或者说融合,是面向全体学生、家长、教师的一项系统工程。它的研究与发展仅靠一两所学校是不够的,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学校参与进来,共同研究开发,不断完善。我们坚信此项工作会得到进一步推广,它的实用性、有效性、可操作性也会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第四,“网络导师制”软件平台的开发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随着高端软件开发商的介入,以及今后在实践应用过程中的不断升级,今后的操作平台一定会更加便捷、直观明了。导师、学生、家长等也一定会乐在其中。未来的网络平台一定会整合校内外的人力、物力资源,让每位师生共享,也可让师生的想象力、创新力有一个尽情展示的舞台。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鸣凰中学
(责任编辑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