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呼唤四世同堂
2009-12-25德鲁·沃恩·史密斯侯志宏
德鲁·沃恩·史密斯 侯志宏
2007年10月,丹尼尔·斯特利的儿子菲力克斯才10个月,她就用悉尼的一切换来了亚洲大都市——新加坡的幸福生活。她的丈夫雅各布在那儿找到一份优越的工作——音频工程师。虽然斯特利认为没有家人的帮助也能照顾好宝宝,可她的母亲却无法忍受与小外孙分离的痛苦,菲力克斯早已成为她生活的焦点。
不久后,远在大洋彼岸的斯特利内心也不再平静,她为自己剥夺了父母与他们惟一的外孙相处的权利而深感愧疚。在悉尼北海岸长大的她,从小就和自己的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可对小菲力克斯而言,这样的生活却成了一种奢望。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了事业,或一份独特的人生经历,纷纷离开自己的祖国,漂洋过海。尽管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有过去从没有过的网络摄影、电子邮件等科技手段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丹尼尔·斯特利还是承认,这样的移居无论是对迁移者自己,还是对那些被他们抛弃的亲人来讲,都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她说:“这无疑在母亲的生活中留下了一片空白。我们走之前。她还一再对我说:‘我得找些事儿做,让自己忙起来。”
目前,虽然没有确切的数据显示全球到底有多少人和自己的亲人不住在同一地区,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趋势仍在上升。
随着劳动力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纷纷涌向国外。然而,随着生育率的降低,家庭中孩子数量却在减少,原本缩小的家庭进一步分散。如今年老的空巢家庭越来越多,没有子孙陪伴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国外的研究已日渐关注这一趋势,学术圈里人们称其为“住所邻近的观点”,即人们要住在至少能保证日交往或者周交往的距离之内。在英国,子女住在亲戚附近的人数也在骤减。这几乎成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与递减的出生率的象征,家庭的这种变化同时也折射出人们在观念上的代沟。如今,世界的其他地方对年轻人来讲不再遥不可及,视野自然也随年轻人的想象力而扩展。
据毕马威华振会计事务所的人口统计学家伯纳德称,随着“婴儿潮”的衰退,这种“内心深处的情感伤痛”在接下来的10-15年所造成的影响不减当年瘟疫造成的伤害。当人们为自己的孩子能飞往伦敦、巴黎或者纽约工作学习而庆祝时,他们也必须意识到孩子不会很快回来,而这可能最终造就忧郁、甚至是性情乖戾的老年人。
这种分离不仅带来难以忍耐的思念之苦,同时也刺痛了脆弱的心灵。尽管关系仍旧非常稳固,双方仍能互相体谅,但感情总是会受到伤害。布里斯班移民迪尔德丽·吉尔福德已在巴黎定居20多年,如今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她内心的伤痛在失去和自己兄弟姐妹的联系后变得更加剧烈。她共有9个兄弟姐妹,有比她想象中还要多的侄子、侄女。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迪尔德丽却总是不知道他们的困难——他们不想让她待在国外还为他们担心。而当已好久不联系的兄弟姐妹了解到她在法国的家里遭受了一场重大火灾后,也不觉惊叹起来。
然而,最让人担忧的是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让孩子离开祖父母对双方的影响都不可小视。或者更准确地说,这样做让他们失去了爷孙关系能够带来的许多好处。
2005年,澳洲的家庭研究学院发表了一篇关于爷孙关系的论文。论文显示,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但能影响祖父母的健康,还能影响小孩儿的发展。在比较祖父母和托儿所职员对小孩儿的照顾后发现,爷孙间的整体关系更亲密,与孩子的交流内容也更广泛。
澳大利亚著名人口统计学家、社会学家格雷姆·雨果教授研究发现,所有离开澳大利亚并打算永远离开这里的人中,有16%在10年之内又回到了这片土地。而他们普遍都在小孩儿刚刚出生或者考虑生小孩的时候回国。“通过对所有移民的调查,我们确实发现他们想让自己的孩子在祖父母、外祖父母、堂兄妹、叔叔、阿姨的关爱中成长。这是推动他们早日归国的最大动力。”
可事实却是,澳大利亚人中永久或长期移民的人数每年都上涨5%。对于大批的空巢家庭和越来越多的澳大利亚独居老人来讲,晚年如何度过的确让人担忧。谁会来照顾他们?难道要为了想有人给自己沏杯热茶而走进养老院吗?
很多人想着靠自己的双手解决这个问题,最戏剧化的办法就是让祖父母随着自己的子孙一起迁移。人口统计学家把这种老人称做“直升机父母”,他们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好像在海边,他们渴望的不仅仅是凉爽的海风,而是温暖且有家人陪伴的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