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工俭学在“奔驰”
2009-12-25宋洋
宋 洋
对于勤工俭学的留德学生来说,能够在享誉世界的“奔驰”汽车厂打工,是一件十分荣幸的事情。我提前三个月提交了打工申请,终于在暑期如愿以偿,进入“奔驰”汽车厂组装车间工作。
组装车间有8条流水线,每条流水线上有十几道工序。我的工作是在传送带旁照看机械手,这需要不停地往车灯上刷条形码,虽然没有技术含量,但仍须进行严格的安全培训。安全培训之后,我依照工作台旁含图片和文字的说明书,很快进入工作状态。
我所在的这条流水线就像一个小联合国,20多名员工分别来自德国、土耳其、意大利、波兰和中国。由于语言不通,大家平时各忙各的,很少交流,但碰到工作和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大家还是尽力帮助。这种轻松默契的工作环境,让人感到很愉快。
比如,刚开始进入新环境,工作中我经常手忙脚乱。有一次,打码机突然停止转动,传送带上的车灯一下子堆积在我面前。我不知道故障出在哪里,顿时慌得不知所措。德国领班托马斯先生发现我这边有异常情况,马上赶过来。他按下传送带的电钮,仔细检查了打码机,然后告诉我是“小毛病”,又手把手教给我如何处置。待机器恢复正常,他拍拍我的肩膀说:“小伙子,记住,机器也有打盹的时候。”幽默的话语,逗得我忍不住扑哧笑了。
“奔驰”汽车厂的生产部门大都实行三班倒,每班8小时工作制,中间有1小时休息时间,用于就餐、吸烟、喝咖啡和小憩。记得有一天,工休时我往国内打电话,没来得及买饭,一位叫卡埃尔的波兰中年汉子从自己的两个汉堡包中,递了一个给我。我想拒绝,他硬塞到我手里说“总不能饿着肚子干活吧。”说完起身走了。
卡埃尔人很消瘦,气色不好,但非常敬业。他烟瘾大,工作期间却绝对不碰香烟一下。为了控制上厕所的次数,他连续几小时不喝水。据说,他在“奔驰”汽车厂工作了十几年,从来没有迟到过。
其实,车间里的员工工作起来都非常认真勤奋:上班时间不接外部电话;不谈论与工作无关的话题,上厕所匆匆而去,匆匆而归,工间休息上班时间未到,大家已经迅速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近几年,德国经济不景气,像“奔驰”汽车厂这样福利待遇好的企业,内部竞争异常激烈,所以大家都很珍惜自己的工作。
起初,我对上千平米的车间厂房竟然没有一个清洁工有些疑惑不解。后来发现,车间里的卫生全部由各班次的员工自己打扫。每天上班前,所有的员工自觉提前半小时来到车间,按照各自的工作区域清扫和擦拭。每月初,车间员工还会主动对整个车间的天棚、玻璃及四处角落,进行彻底的打扫。
“奔驰”汽车以“精美、结实、耐用”为宗旨。为保证这个宗旨的实现,他们一直将质量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各个车间除了操作工,还设有专职的质量和安全检查员。他们的任务,就是巡视和督查员工是否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工作。在“奔驰”生产厂,标准化工作深入到每个细节,“按标准化作业不犯错误”的标语口号比比皆是。
有一次,捷克青年库普尔犯胃病,往车灯上拧螺丝时走了神。质量检查员立刻上前检查,指出操作中有违反标准化的倾向,结果要求他拿出两天时间,反复做标准化练习。这件事给我敲响了警钟,使我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德国人凡事喜欢精益求精,因此他们做事比较慢,但每一件事都扎扎实实地做好。例如,每班工作有定额,领班从不强求提前完成任务。如果没有按时完成任务,技术人员会和工人一起讨论研究,问题出在哪里,怎样使工作程序更趋合理。发现了问题,就找解决办法;有好的效果,就制定为标准。在“奔驰”打工的两个月里,我不仅学到了管理方面的一些经验,也学到了如何做人。
德国是个环保意识很强的国家,走在“奔驰”厂区里,到处绿树成荫,青草如毯,空气清新宜人。“奔驰”汽车厂的大本营设在斯图加特市,这座德国南部城市本身就宛如美丽的花园。
斯图加特的“奔驰”汽车博物馆,是当地的名胜之一。利用休息时间,我和几位打工的中国留学生一起参观了这座博物馆。馆内陈列着世界上第一辆汽车,以及各个不同时期的汽车样品。沿着参观路线徐徐前行,我们彷佛在翻阅一部厚重的汽车发展史。
馆里配备了不同语种的解说员。一位年轻的女解说员操着流利的汉语普通话说:“欢迎中国客人。我们‘奔驰汽车厂非常重视开拓中国的汽车市场……”
在博物馆的小卖部,参观的人们纷纷涌向柜台,购买各种各样的汽车模型和汽车玩具。那些精巧别致的模型和玩具背面,大多印着“MADE IN CHINA”。我花了50欧元,买了三个汽车模型。模型上还有两盏小小的车灯,虽然不亮,但很逼真。
(责任编辑刘景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