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历史演进与启示
2009-12-25张瑜
张 瑜
韩国是一个深植在发达的教育基础上,经济也快速发展的国家。受儒家传统重教思想的影响,从政府到普通民众,从新兴产业到传统工业,都高度重视并寄希望于教育。可以说,在韩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已经成为韩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蓄电厂”,是国民精神再塑的中坚支柱。韩国人在评述自己的教育时,总是自诩韩国的教育发展史就是一部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作为教育基础的小学教育,在历次的变革和不间断的校正、定位后,就已经从教育发展最初的原点和起跑线上,为国家、民族和个人发展准备好了充裕的动力,做好了冲刺和加速的准备,孕育了成功的希望。其瞩目的成就和经验,很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一、 韩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历史演进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永恒主题,也是现代教育奠基的关键和基础。韩国自1945年建国以来,就走上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政府于1951年3月20日修改教育法后,开始实行6年制的免费义务教育。1981年,就已经基本扫除了文盲,实现了全民免费义务教育的梦想。依托良好的教育基础和深厚的文化素养,韩国经济实现了快速腾飞,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教育和人才提出了最现实和迫切的要求,在这种呼求和顺应中,韩国的小学教育课程通过先后七次课程改革实现了对国情民意的对接,使小学教育走上了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道路。当前,韩国的小学基础课程由8个主要科目组成:伦理学、国语、社会学、算术、科学、体育、音乐、美术和实用美术。综合化、个性化、现代化、高质量是其小学教育中一以贯之的鲜明特点。
1.第一次课程改革(1954年——1963年):以学科为中心
这一时期是韩国教育体系的初建时期。1954年,韩国政府颁布了自己制定的小学教学计划,称为“教育课程与课时分配标准”,到1963年,韩国基本上建立了自己的以分科课程为特色的小学课程体系。
2.第二次课程改革(1963年——1973年):以生活为中心
这一时期,韩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促使政府开始反思原来的课程计划的适应性和前瞻性。1963年,政府颁布了新的教学大纲,开始了第二次课程改革。这次课改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倡导以生活经验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特别注重各学科、各学段之间的衔接和拓展,有着浓厚的欧美现代教学思想的色彩。这次课改较好地克服了过去偏重知识、脱离现实的弊端,体现了以生活和经验为中心的原则,满足了韩国经济上升时期对教育和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
3.第三次课程改革(1973年——1981年):以学问为中心
这一时期韩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发展战略的调整使国家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更加迫切。1973年,政府又颁行了新的小学课程大纲,特别强调国民精神的培育和国民道德性的恢复,其口号就是“培养主体的韩国人”,使学生树立振兴大韩民族的理想。强调确立以学问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来代替原来以生活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注重从知识结构的完整构建来培养拥有现代科技意识的韩国人。
4.第四次课程改革(1981年——1987年):以综合课程改革为特色
为促进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韩国政府于1981年开始了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为标志的第四次课程改革。这次课改首次全盘考虑了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课程,首次明确提出课程所要培养的人才标准是健康的人、有审美观的人、有能力的人、有道德的人、自主的人。首次在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设置综合课程,将道德、国语和社会综合为一科,算术和自然也合二为一,对体育、音乐和实科实施单科教学。这次课改,是韩国小学课程改革中的一次大胆尝试和突破,其确立的原则和倡行的改革理念为后续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5.第五次课程改革(1987年——1992年):着眼未来发展
为了应对日益信息化、开放化和国际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以及高新技术的挑战,培养具有主体精神、创造精神和有道德的韩国人,1987年,韩国的小学课程改革再掀帷幕。通过进一步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细化课程的整体结构和教科书的编排,新设计算机内容,在社会科中增加经济学的知识,拓展教材种类,革新评估方法等一系列举措,使课改成效进一步凸显。
6.第六次课程改革(1992年——1997年):面向21世纪社会
90年代的韩国,在经济富裕的同时,开始更多关注未来的发展和个人生活品质的提高,国家对教育又寄予了新的期望。1992年开始的第六次课改特别强调了学校要为21世纪培养合格公民,主张加强综合课程、设立学校自决时间,给予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权,发展个性化课程,大幅度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充分兼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体现了课程管理多极化、设置个性化、学科综合化的现代课改理念。
7.第七次课程改革(1997年——现在):以学习者为中心
面对世界各国风起云涌的课改浪潮,在全球化、信息化、国际化的经济和教育变革中,韩国政府再次开始在教育改革中寻求新的制衡和动力。1997年12月30日,韩国政府发布了1997-15告示,确定了第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纲,目标在于培养“共同生活的人、智慧的人、开放的人、实干的人”。在这次课改中,明确提出将英语课程提前至小学三年级,增加科学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规定所有小学生必须要接受每周一小时以上的电脑课程,进一步加强了道德教育课程,新设和扩大学生能力培养活动的时间[1]。可以说,这是一次最具现代色彩的课改,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对进入21世纪后的韩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韩国历次小学课程改革的特点
1.实现了由仪型美国到自我创生的转变
韩国的现代教育制度萌生于1945年,但是在它的初期,从政治经济体制到文化教育体系,都无可奈何地打上了鲜明的美国烙印。在经历了短暂的共管后,韩国开始力图寻求在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发展中的自我色彩,在借鉴和模仿中变革,在扬弃中创生。植根于本民族悠久的民族文化和光复图强的民众心理,使韩国找到了教育之于国家和民众心灵的最佳契合点,走出了一条符合自己特点的教改道路。从穷则思变的第一次课改到引领潮流的第七次课改,韩国教育成功地实现了从盲目跟风到主动转化再到与时俱进、彰显自身特色的艰难蜕变。
2.始终顺应了教育应当促进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时代呼求
教育之于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战后的韩国经济,经历了重建、扶持、低迷、振兴、改造、腾飞、稳健阶段,在60多年的发展中,实现了以劳动力密集型向以科技和教育为先导的知识密集型的工业化国家的转变,已经成为世界十大电子工业国之一。据韩国学界称,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大约50年左右的时间里,韩国取得的成就相当于日本150年,美国300年的发展水平。究其原因,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教育的倚重。韩国政府认为自己是一个资源缺乏的国家,只有通过教育,开发人力资源,才能发展和繁荣国家。从1951年开始,韩国开始全力推行义务教育,规定孩子满6岁就必须接受教育,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增设实业科,对学生进行基础性的科学技术教育和简单的职业训练。以职业教育为先导的基础教育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最直接、最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推动着今天的韩国走上了知识经济的发展快车道。
3.把培养和打造世界中的韩国人做为教育改革的终极追求目标
韩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和伟大的现代化成就激励着每一个韩国人必须具备世界的眼光和现代的精神。回视韩国小学课程的七次改革,每一次改革不仅迎合了国家现代化的呼求,更成功地实现了教育对现代韩国人的精神塑造。韩国教育法第一条对其教育的基本方向和目标作了明确阐述,即“根据‘弘益人间的伟大理想,韩国教育的目的在于协助所有的人完善其个人的品德、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和取得能参加建设民主国家和促进全人类繁荣活动的公民资格”。有“教育总统”之称的前总统金泳三在其《开创21世纪的新韩国》一文中就提出,新时期的韩国人应该具备三方面的心理素质:“第一是细腻而精巧的精神;第二是充满多种多样的个性,又富有把它们合而为一的强大凝聚力;第三是坚忍不拔和善始善终的精神”。韩国现任总统李明博在他的竞选中也承诺,要重点抓好经济和教育,并亲自主导教育改革。这些,都体现出教育在韩国社会中所承载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
4.始终突出德育课程的改革,秉承“以德立国”的传统理念
韩国身处东亚儒家文化圈,“以德立身”“以德立国”的理念在国民思想意识中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重视德育课程改革是韩国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改革中一以贯之的突出特点。在第三次课改中,为了实现“振奋国民,振兴韩国”的目标,把“道德”课单独设立;第四次课改中,又提出培养“新的韩国人形象”的德育目标;第五次课改中,提出了培养“主导21世纪的具有自主精神、有创造力、有道德的韩国人”的奋斗目标;在第七次课改中,则是将“弘益人间”教育理想具体细化,韩国政府在历次课改中通过不断地校正和完善,构建了一个完整鲜活的德育课程体系,把“国民精神教育”作为主线贯穿和熔铸到了其他所有课程的学习中,其目的就是通过小学德育教育,强调本国的国民精神,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精神基础。
5.逐步实现了从学科中心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性回归
从学科中心到学习者中心,反映了世界教育由外在向内在、由率性向理性回归的必然。为了向学习者回归,韩国大幅度减少科目,压缩课时,小学课程计划已经精简到原有的70%,并以学生为中心编写了许多多样化的教材,开始积极倡导以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改革和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态度的学习方式改革。在韩国最近的一次改革中,在国语、数学、社会、科学、英语5个科目中还设置了不同水平的教育课程,这种个性化的课程,有利于因材施教,也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主动、轻松,实现了学习者主体性的回归和张扬。
6.教育质量的提升是永恒主题
高质量的小学教育,一直是韩国基础教育的特色。每一次课改,不仅有宏观层面上对教育的要求,更有微观层次上对课程标准、教学方式乃至学业评价方式变革的细致要求。经过校正和调整之后的课程,积极迎合了社会对高质量教育的要求。在第七次课程改革中,还彻底改变了教育课程的构成方式。整个小学阶段被确定为“国民共同基本教育期间”,在这个期间,各门课程学习的内容脱离了原先各级学校的概念,以学年制或阶段概念为基础,以所有国民共同必须学习的要素为中心,规定了一贯性的学习内容。明确提出,韩国国民必须具备的基本教养、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都要在6年的小学教育中完成[2]。此外,政府开始强调学校的多样化、公民对学校的选择权,希望以此作为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动力,满足家长日益高涨的优质教育需求。
三、 韩国小学课程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1.课程改革应该及时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呼求和最新的文化科技成果
现代社会的发展,就是一部文化科技迅速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韩国的小学课程改革周期越来越短,这是韩国为了适应科技飞速发展和知识快速更新的形势而作出的积极应对。韩国的每一次课改,都能够适时而动,先知锐行,尽可能地引进和汲取最新的科技成果,从小学生开始,就注重培育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从1949年建国到2001年,我国的基础教育课改已经进行了8次,从时间和频率上来讲和韩国无太大相差,但是,在我们的课程教材中,“繁难偏旧”的弊端依然较明显的存在。尽管从教材的层面来讲,有一个很明显的从科技创新到教材编辑转化的滞后期,但是,使基础教育始终紧跟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最新成果,是教育机构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
2.以人文主义为引领的文化教育很值得学习
韩国和我国一样,深受儒家传统伦理道德的深刻影响,儒学是国家人文精神的根基。在经济充裕发展的基础上,现在的韩国尤其格外重视对儒家精神的传承和本民族文化价值的挖掘。1995年5月31日,韩国总统教育改革咨询委员会制订的《建立新教育体制的教育改革方案》中,就明确要求要加强计算机、英语、汉字、世界文化史的教育,广泛开展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课外教育活动。这些,都很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和借鉴。
3.要以鲜活的道德教育来培育国民的国家责任感和时代使命
教育的主旨不仅在于使自己的精神和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示,还在于要为哺育他成长的国家和民众的福祉去奉献和付出。在这方面,包括韩国在内的日本、新加坡等国在其国民教育中做得非常好,不仅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的国家情结和普世情怀,对个人自身亦有深厚的人文关照和眷顾。从课程到课堂,从社会到家庭,都体现出对学习者的尊重、关切和鼓励。在这方面,很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去掉我们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对垒,让我们的学生在开放和自由的氛围中寻求自己的天性和主张,在真切的社会实践中去感知自己的国家历史和时代责任,而不是在空洞的政治说教和条规戒律的束缚下履行职责。
参考文献
[1] 冯增俊等.当代小学课程发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89~196,204.
[2]赵峰.儒家文化对日本和韩国教育的影响[J].理论月刊,2008(8):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