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亦可顺耳
2009-12-25王会华
王会华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作为一名班主任,应当给学生“顺耳忠言”,让学生如坐春风,有豁然开朗之感。当然这不但需要班主任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更要具有幽默、含蓄、高超的批评艺术。
一、 反话正说法
班主任批评学生的过程中恰当地使用反话正说法,不但能使批评变得风趣、诙谐、意味深长,还能使学生在笑声中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并改正。
一次,“淘气大王”小立用纸团“袭击”同学,正好砸到刚要推门进屋的班主任脸上。同学们“哄”的一声笑了,小立却吓得缩在课桌上。班主任走到小立面前,并没有批评他,而是和颜悦色地说道:“好枪法,一枪击中目标,以后你成了神枪手,可不能忘了我这个‘活靶子哟”。教室里的气氛顿时轻松起来,小立也露出感激的目光。班主任接着说:“不过,教室不是演练场,以后练绝技,不要在教室里练,同学们说好不好?”“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还有一位老师更“绝”,一次数学考试,他发现班上的女生普遍考得比男生好,就说:“我真为我们班的女生骄傲,为什么?因为她们考得好,超过了男生!同时,也为我们班男生的谦虚而骄傲——”(老师故意把“骄傲”两个字音拖得很长),大家都笑了!女生们笑,是因为老师在夸她们;男生们笑,则是因为老师的妙语是对自己的一个极巧妙的批评。
二、 妙用类比法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经常遇到一些既不能明说又不能不说的事情,这时,教师就可以采用类比批评法。
有一女生,陷入早恋的感情漩涡中,严重影响了学习。于是,班主任就给她打了这样一个比喻:“在一片树林中,小树苗儿沐浴着阳光雨露,茁壮成长。可是其中有那么一两颗小树却过早地开花结果了,等到它们醒悟过来的时候,别的小树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而它们却永远成了‘小老树,不能再长高了。”说完,用充满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她,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可不能做那些‘小老树啊!”心有灵犀一点通,那位女生从班主任的话语中听到了弦外之音,慢慢低下了头。从此,她一心扑在学习上,各方面都有很大提高。
三、 他山之石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班主任可借助历史或现实中的人和事,对学生进行类比暗示,旁敲侧击,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从而达到批评学生的目的。
去年下学期,学生举行队列队形、广播体操比赛,某班也投入到紧张的训练之中。刚开始,有些同学嘻嘻哈哈,连队形也站得不成样子。班主任没有板起脸来斥责学生,而是讲了一个“孙武教阵”的故事。一次,孙武为吴王阖闾训练宫女,他把宫女分成两队,并向宫女申明了训练的要求。但前两次宫女们都大笑不止,不听号令,孙武下令斩了两名队长。等到第三次训练时,队伍向左转、向右转、起立等都合乎要求,没有一个敢出声。班主任补充说:“当然,孙武手段确实狠了点,但也说明了严格要求、严明纪律的作用。”故事讲完了,同学们立即变得严肃认真起来,动作标准、到位,快、静、齐。后来,这个班在全校比赛中,取得一等奖。
四、 表扬肯定法
“表扬”和“批评”是一对反义词,但它们不是“冤家对头”,有时让它们“联姻”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有这样一位学生,上课经常迟到,老师找他谈心,他答应以后改正。可第二天上课铃已经响了,他才姗姗来迟。班主任并没有批评他,而是当着全班的面表扬了他:“今天你只晚来了不到一分钟,老师真为你高兴。如果以后再提前一点就更好了!”这个同学的脸腾的一下红了。从此以后,他竟判若两人,每天总是早早到校,学习成绩也提高很快,后来被同学们选为班干部。
一些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也先使用赞扬,但他们在赞扬之后却往往来一个“但是”,这是不足取的。学生会认为老师前边的表扬是言不由衷,是批评的前奏。结果,不但批评不会奏效,前边的表扬也被学生理解为虚情假意。教师如果摒弃这种转折式(虽然……但是……),而采取假设式(如果……就……),效果就可能大不相同。例如教育一位只顾学习、自私自利的学生,老师对他说:“你的学习很好,如果多团结同学,多关心班集体,就更会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
五、 教师自责法
教师以自我批评的形式促使学生深思反省,从而达到委婉、含蓄地批评学生的目的。
例如:某班在校田径运动会上成绩很好,但由于班级秩序较差,未被评上精神文明班级。总结会上,班主任是这样讲的:“这次运动会,我们班没评上精神文明班级,我有很大的责任,因为我忙于做裁判工作,没有时间到班级中维持秩序。在此,我向大家表示我的歉意。”说着,他向同学们深深鞠了一躬,体育委员站起来说:“责任主要在于我们,怎么能怨老师呢?下次运动会看我们的表现吧!”班主任会心地笑了。
六、 故作糊涂法
教师批评教育学生一定要弄清事实真相,要明察秋毫,绝不能糊里糊涂。但有时候教师故作糊涂,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冬天来了,天气越来越冷,于是有些同学躺在宿舍里睡觉不上早操,班主任便在班会上讲道:“天气越来越冷了,有些同学便躺在宿舍里留恋起热被窝来,不想上早操了,据我了解,这种情况在别的班级是有的,我不知道我们班有没有?”班主任说到这里,故意问同学们:“我们班有没有这种情况?”“没有!”同学们齐声答道。果然,第二天早晨,全班同学没有一个睡懒觉的。故作糊涂法不是“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而是“难得糊涂”。
七、 苏氏问答法
即“苏格拉底问答法”,指在和对方论辩时,想方设法让对方在按照他的思路发展的同时,慢慢钻进自己设置的圈套,从而驳斥对方的观点,使对方心悦诚服。
小伟不小心把墨水撒到小鹏的衬衣上,小鹏一拳打在小伟的脸上,小伟的鼻子流了血。别的同学劝小鹏,他却振振有词:“谁让他把墨水撒到我衣服上!”班主任找到小鹏,于是有了下面的谈话:
“听说,你那件衬衣是你妈妈送给你的生日礼物,你一直未舍得穿,是吗?”
“是。”小鹏回答很干脆。
“这么一件心爱的礼物被别人弄脏了,就是放在我身上,我也会很生气,你说是不是?”
“是。”小鹏疑惑地看了看班主任,但仍然答道。
“衣服脏了,总能洗干净的,洗一次不行,就洗两次,对不对?”
“对。”
“可同学伤了感情,是不是损失更大?”
“是。”
“何况别人是无意间弄脏你衣服的?”
小鹏沉默了一会,说:“老师,我错了。”
实践证明,苏氏问答法用在班级管理中是行之有效的。
八、 换位思考法
在班级管理中,个别学生对学校或班级制定的一些管理制度、办法有抵触情绪,对此,班主任可在学生中开展“假如我是校长”、“假如我是班主任”的主题讨论,让同学们在角色互换中理解学校、理解班主任的良苦用心,以便更好地配合学校、班级的管理工作。同样教师也来个“心理位置互换”,假如我是一名学生,受到这样的批评,心情会怎样呢?处境会如何呢?什么样的话能听进去?什么样的话会反感?通过“心理位置互换”的思考,教师的批评就能言和色夷,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也就非常明显了。
当然,讲究批评的艺术,并不是对学生一味的“妥协”、“忍让”,对一些自我意识浅薄、错误严重、态度恶劣的学生,应该以严肃的态度、严厉的措施进行处理。
总之,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只要多动脑、多实践,总能找到最佳的、最让学生心悦诚服的批评方式。随着现代医药学的发展,许多“良药”外面都包装着一层糖衣,早已不再苦口;难道我们在批评教育学生时,不能关注一下方式方法,在“逆耳忠言”的外面也包上一层“糖衣”,使之“顺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