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望海潮》教学案例

2009-12-24卢爱芹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10期
关键词:桂子霜雪柳永

[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诗词,品味语言,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陶冶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诵读与感悟、讨论与交流、点拨与评说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杭州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习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多媒体显示《望海潮》全词)

二、背景介绍(多媒体展示)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想要拜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介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不久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三、诵读、感知

1.朗读第一遍

[师]请同学们自读一遍,要读准字音,并把读不准音的字词圈出来。

[生]都会(dū) 乘醉(chéng) 罗绮(qǐ) 羌管(qiāng)

2.朗读第二遍

[师]请同学们再读全词,根据词下的注释理解词义,并把不理解的字词找出来,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生〕自读,理解,小组成员相互核查。

3.朗读第三遍

[师]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概括出词的上片与下片的内容。

[生]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从湖山胜状、四时风物、昼夜笙歌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穷其美好风貌,极写杭州百姓之安居乐业。

4.朗读第四遍

[师]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在读的过程中比较好地传达出词人的情感。

5.个别读

[师]刚才我们已反复读了全词,下面请哪位同学来范读一遍。

[生]读

[师]对三位同学的朗读各作点评。

6.齐读

[师]通过同学们的反复朗读,我们发现本词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韵美,请同学们说说本词押了什么韵,本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生]本词押了“a”韵。词人在词中全面、细致地描绘了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和艳羡之情。

[师]为了表现出词人的这种情感,所以读此词应感情饱满,适度夸张,铿锵有力,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四、赏析

[师]通过反复诵读,同学们可能有新的感悟或新的疑惑,请同学们边读边圈点,并在小组内相互讨论,然后把你们的感悟或疑惑拿出来交流讨论。

[生]“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中“绕”“卷”两字用得好,“绕”表现出古树成行,长堤绵延曲折的形态。“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

[师]说得好。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俗话也说“水到东海不回头”。而钱塘江的水则不然,它每年八月都要乘着良辰美景从大海回到娘家,回来时总是气度非凡。从宫庭到民间人们都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这几句诗就典型地描绘了钱塘江水一望无际,而且狂涛汹涌的磅礴气势。

[生]能不能将“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改为“云树翠堤沙,怒涛推霜雪”?因为我认为改后更能突出树的茂盛,“推霜雪”也更能让人理解。

[生]若把“绕”改为“翠”,就只能说明树木茂盛,而长堤的蜿蜒之形无法表现。把“卷”改为“推”显得比较平淡,力度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所以我认为不能改。

[师]说得很好,很有说服力。古人写诗词讲究炼字,“怒涛卷霜雪”中的“卷”就是个例子,我们读到此句诗时会联想到谁也有过类似的写江水的诗句?

[生]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生]本词的结构很合理,词人先对杭州作了总体介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再对“形胜”、“都会”、“繁华”这三个方面进行铺叙。最后直接赞美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并预祝他早日被召回京城。

[生]“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歌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儿童嬉戏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生]“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成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也就是说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光下荡漾。

[生]“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中的“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鸣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诗歌理解是见仁见智的,从诗句“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可看出作者在描绘了一番西湖美景的基础上,又给我们呈现出在这美景中人们欢乐生活的美好情景,所以我们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是为了表现在这样一个既美丽而又经济繁荣的杭州,西湖上游人如织、笙歌沸天、昼夜不息的欢乐场面,又有垂钓的老者,采菱的姑娘无忧的生活情景,让我们联想到只有太平盛世才有的景象。

[生]“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写了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煊赫气势。诗人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生]“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采用白描手法,将西湖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了,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师]“三秋桂子”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这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

[生]西湖山青水碧,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中荷花。红花绿叶,莲子飘香,体现出西湖的特点。“三秋”、“十里”,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着眼,桂花在秋季开,莲花在夏季开,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师]根据以上同学的分析,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同学们会联想到哪些诗句?

[生]宋之问的《灵隐寺》中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有“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最后两句是说,希望长官把杭州美好的景色画出来,等日后升迁,去朝廷做官时,可以把它拿出来,献给朝廷,并夸示于同僚。这里其实暗含对长官日后飞黄腾达,不断高升的美好祝愿,我认为这纯粹是柳永的奉承之辞。

[师]对这样的奉承之辞,有些评论家说,它是完全游离于主题之外的,它跟本文无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不是游离于主题之外,而恰恰相反,它点明了全词的主题和写作目的。因为本词就是作者路经杭州时,写给地方长官的投赠之作。柳永想通过它获得长官的召见和赏识,那么必然会对长官进行奉承。

五、背诵

[师]通过大家的讨论与交流,老师觉得同学们基本理解了这首词而且鉴赏也有一定品位。学习诗歌不但要理解赏析,积累也十分重要,下面请同学们齐背这首词。

[生]背诵全词。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词极力赞美杭州自然风光和都市繁华,赞美杭州黎民百姓安定欢乐的生活,呈现一派繁荣太平景象,表达了词人对杭州的喜爱和赞颂之情。杭州的湖光山色令人神往,读了柳永的这首词,领略了词人高超的写作技巧,美丽的西湖更令人心旷神怡,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机会领略那里美妙的风光的。

七、作业

任选几句写一段鉴赏文字。

【教学感想】

这堂课有意识地加强了朗读,并在朗读过程中用笔勾画记录,因为笔是思想的延伸,可以记录下同学们在阅读中的瞬间感觉,以及在此过程中遇到的精彩之处和疑难之处。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一方面可以交流看法,另一方面也可以互相解疑。讨论后的发言表述出了同学们对作品的看法。我在点评时对学生发言中正确的成分加以充分肯定,对鉴赏分析产生太大偏离的进行适当的引导。我在注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以学生活动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将互相探究,相互评议,引进课堂,真正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

作者简介:卢爱芹,江西省奉新一中教师。

猜你喜欢

桂子霜雪柳永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柳七官人寻花问柳觅新词
五台山佛光寺古松
五台山佛光寺古松
桂花
采桂花
情爱感怀
柳永的词
一个人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