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歌鉴赏五步

2009-12-24马林科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10期
关键词:演练

【摘 要】以陈羽和王昌龄的两首《从军行》为例,运用“一审”“二想”“三找”“四分”“五结”五步“诀”练习古诗歌鉴赏法。

【关键词】五步诀 古诗歌鉴赏 演练

古诗歌的赏析在高考中虽只占8分,但遗憾的是平时的考试中能真正拿到8分的学生却不多。古诗词作为中国古文化中的精粹部分,在高考试卷中已稳占了一席之地,且随着今年主观题比分的加大,古诗词赏析部分的分值呈现有增无减之势,本着“稳做中档题,一分都不丢”的答题指导思想,现归纳出古诗词赏析五步诀:

一审。所谓的审便是对诗的题目进行剖析。“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诗歌题目同作文题目一样是作品内容的一个凝缩,需要拆开来细细品析,剖析出“谁在什么地方因什么事而抒发什么感慨”,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从题目中可得出以下信息:杜甫眼看着屋顶茅草被秋风席卷而去所抒发的“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感慨。

二想。这里所谓的想主要指的是联想。审完题目后,便要去看诗人,联想到诗人的生平、诗人的诗风,或雄健豪迈,或悲怆凄清,或诗情画意,或清新脱俗。如李白的诗以夸张、富于想象力为主要风格,而杜甫的诗则不然,处处显示关注民生疾苦的沉郁顿挫,而陶渊明的诗大多以隐者的形象勾勒出无尘杂的田园风光。了解这一点对把握全诗的主旨及艺术特色至关重要。

三找。每首诗中总有一些字眼能直接表露出诗人当时的思想情感状态,或爱或憎或哀或喜,这就是所谓的诗眼,也就是抓住了诗人此时的情感脉络,顺藤摸瓜,最终能理清这几十字中蕴涵的深层的思想。

四分。有了前三步,便可在此基础之上对诗歌进行分类,高考的诗歌按其主题可分为以下五类:建功报国类,忧国伤时类,思乡怀人类,送别惜别类,生活杂感类,按诗歌内容划定归属。

五结。这结字有一层意思为五步中最后总结性的一步,可以水到渠成的答题了;另一层意思是归纳总结,一般的命题方式无非是以下几种:要么考“炼字”的妙处(诗中的动词、形容词),要么考艺术手法——诗歌中常用的主要有渲染、烘托、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等方法。两首对比的诗中,也分两种情况:其一,两首诗的相同点总结;其二,两首诗的不同点,人物形象的区别及描写同一事物寄寓不同情感等。以下举实例加以说明。

从军行

陈 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血。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两首诗中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

(2)两首诗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其效果如何?

五步法解题如下:

一审:诗题目中“从军行”三字看出这是以军旅为题材的诗歌,便联想到大漠边关、想到出征的战士、想到保家卫国的使命。

二想:王昌龄以写边塞诗而闻名。这一环节要以扎实的文学常识为前提。

三找:陈诗中,前两句的“吹”“冻”“裂”“落”“折”等字突出的是环境的恶劣;后两句的“横笛”“直上”展示出的是战士凌云的壮志与豪情。综观全诗,环境的恶劣更能衬托戍边战士的壮志与无畏。王诗中,前两句的“换”“新声”“总是”“旧别情”这些字词间接的烘托人物的别情;后两句的“撩乱”“愁”“不尽”“秋月”则直接倾诉出征人的离愁别绪。全诗从借物间接抒情到后两句情感开始明晰化,苍凉、凄清的背井离乡后的离情别绪便流露了出来。

四分:由以上的推论给两首诗归类。得知前一首侧重抒写战士的壮志、豪情,所以就可以将其划入建功报国类的诗中;后一首则侧重于写征人的离情别绪,便可划入思乡怀人类诗中。

五总:有了前四步,题中所问便可迎刃而解。

在古诗歌鉴赏时要将以上五步结合起来综合运用,而关键在于用实战演练,只有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运用,才能驾轻就熟,达到活学、活用的境界。

作者简介:马林科,青海省贵德县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演练
2019年“二次根式”中考题演练
2018年“二次根式”中考题演练
2019年“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中考题演练
中考重点短语演练(二)
美国陆军士兵正在进行实战演练
中考英语真题演练(一)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
阅读理解实战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