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诗论评析鉴赏解答指导

2009-12-24孔莉青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10期
关键词:全诗唐诗评析

【摘 要】诗歌诗论评析鉴赏题的难度较大,考查的范围也较广,它往往涉及到诗词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几个方面的考查,所以要想正确解答这类题,考生首先要读懂题干中的诗论评析,吃透所给观点的内涵,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表述时,要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要紧扣评论关键词。

【关键词】讨论评析 内涵 分析 恰当表述

古诗词鉴赏是历年高考的必考题,随着考试的深入,命题者对考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考查的形式也多种多样。纵观近几年高考,古诗词鉴赏一般从诗词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几个方面设题。随着古诗词鉴赏题的日趋规范,在平时的训练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题型,即“诗论评析”,也称为“前人评点赏析”,主要是指命题者在诗歌材料的后面给出一些诗评家的观点或评论,有的观点或评论属于宏观的文艺观点或诗论,有的则直接对该诗词作出具体的阐释,然后要求考生结合具体诗作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类命题难度较大,考查的范围也较广,它往往涉及到诗词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几个方面的考查,所以要想正确解答这类题,考生首先要读懂题干中的诗论评析,吃透所给观点的内涵,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表述时要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要紧扣评论关键词。

诗歌诗论评析鉴赏题的设题方式主要有三类:

一是考生是否同意前人的评论,请说明理由。

二是在前人的几种评论中,考生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

三是请结合诗歌实际,具体阐述前人的某个观点。

解题时的答题步骤分为两步:

(1)领会前人评论的内涵并加以阐述。

(2)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下面结合具体题例就此类题的设题方式、解答步骤进行分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京中有怀

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七律结句之妙者,则杜审言‘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你认同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解析】此题属于诗论评析鉴赏题设题方式中的第一种类型,解答时首先要理解胡应麟的评论的意义,即“七律诗中结尾句写得美妙的是杜审言的‘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和评论,解释这一句怎样妙,妙在何处。

【答案】认同。尾联“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构思新颖,造语清新。这首诗结句之妙,就妙在不直言思念洛阳,而是写“春色倍还人”,赋予景物以人格色彩,虚实相生,含蓄而生动地表达了对洛阳万物的无比眷恋和热爱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 萨 蛮

李 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属于诗论评析鉴赏题设题方式中的第二种类型。设题者列出了三种观点,要求考生说明自己同意哪一种观点,还要解释为什么,考生在答题时,同意哪一种观点都可以,但要结合诗词的内容进行解释,并能自圆其说。

【答案】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是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答其中一种,言之成理即可。)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色

范仲淹

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

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谁会山公意?登高醉始回。

这首诗所写的野色非烟非雾,缥缈朦胧,难以描摹,但作者却做到了“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属于诗论评析鉴赏题设题方式中的第三种类型,要求考生结合全诗内容,具体阐述古人对本诗的评价观点——“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解答时首先要理解“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这句话的意义,即“把难以描摹的抽象的景物,描写的具体生动形象,犹如就在眼前一样。”然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作者是怎样“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的。

【答案】这首诗主要通过楼台、飞鸟、夕阳等实景来衬托虚景,采用了化虚为实的写法。楼台被野色层层笼罩,使人想到野色的浓厚;白鸟飞起,夕阳斜照,让人在迷离之中看到野色忽然绽开一线;野色似乎在芳草上停歇,又似乎伴着船帆,自远处而来,令人想到野色的缥缈;最后作者以醉眼望远,突出野色的迷离恍惚。把难以描摹的野色写得具体形象,如在眼前。

【随堂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想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①石头驿:在今江西新建县赣江西岸。此诗写于诗人晚年任江西抚州刺史时期。这时他正寄寓石头驿,要取道长江东归故乡金坛。

清人沈德潜说颔联“应是万里归来,宿于石头驿,未及到家也。不然,石城与金坛相距几何,而云万里乎?”(《唐诗别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燕子来舟中作

杜 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尚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清人卢世评论说,此诗“五十六字内,比物连类,似复似繁,茫茫有身世无穷之感,却又一字不说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楚江怀古(其一)

马 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近代人愈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说:“唐人五律,多高华雄厚之作,此诗以清微婉约出之。”他以“清微婉约”四字标举此诗的艺术风格,你认同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蝶 恋 花

苏 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愈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 湘 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①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是他流放途中所作。

有人说“独怜京国人南窜”一句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此说法?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夜宿表兄话旧

窦叔向

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

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

近代人愈陛云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以其一片天真,最易感动。”这句话在中间两联是如何体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阮 郎 归

曾 觌

柳阴庭院占风光,呢喃清昼长。碧波新涨小池塘,双双蹴水忙。

萍散漫,絮飘飏,轻盈体态狂。为怜流去落红香,衔将归画梁。

全文处处说燕,却始终不着一个燕字,正如邹袛谟在《远志斋词衷》所说:“咏物固不可不似,犹忌刻意太似。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如用意。”联系全词分析咏物这一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注]①蜀先主,指刘备。

纪昀说:“起二句确是写先主庙,妙似不用事者。”请予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秦州杂诗(其七)

杜 甫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浦起龙《读杜心解》说:“三、四警绝。一片忧边心事,随风飘去,随月照着矣。”请赏析三、四两句是怎样表现“心事”“随风”“随月”“飘”“照”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同意沈德潜的说法。诗中的“送别”不是送别朋友之意,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只是描写旅途所见景物,所以沈德潜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②不同意沈德潜的说法。所谓“送别”意指江水送自己离别蜀地,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采用拟人手法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送自己远行,这样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所以这两个字不能删去。

2.不同意。“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出句点明题中“除夜”,对句则吐露与亲人有万里相隔之感。不能因石头驿与金坛相距不远,就不能用“万里”。只要诗人尚未到家,就会有一种远在天涯的感觉。“万里”,不是指两地间的实际距离,而是就心理上的距离来说的。

3.同意。全诗极写漂泊动荡之忧思,“为客动经春”是全诗的线索。中间四句看似句句咏燕却句句与自己的茫茫身世有关。最后一联,前十一字,也是字字贴燕,后三字“益沾巾”突然转为写己。体物缘情,浑然一体,使人分不清究竟是人怜燕,还是燕怜人,凄楚悲怆,感人肺腑。

4.认同。这首诗清微婉约的风格,首先体现在内容上。诗人表达的感情细腻委婉,诗歌的前六句着力描绘萧瑟的暮天景象,情以景出,触景生情,烘托出诗人的悲凉心境。其次,语言清丽淡远而不浓妆艳抹,用词深微而不粗放,含蓄蕴藉而不直露。

5.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上阕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阕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有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露;“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6.①同意。从结构上说,该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而愁,最后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是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流放途中。上下三句都是围绕这句,由此生发的。

②不同意。全诗要表现的主旨是“边愁”(被贬到边疆的愁恨),而该句只是交代“边愁”产生的原因,关键之句是“今春花鸟作边愁”。

7.作者所写的告嘱亲友珍重的书信往往寄不到而彼此消息不通,那一件件、一桩桩的凄凉往事让人听不下去,从前的亲戚朋友大半去世,当年离别时的孩子如今已长大成人等平常事、人间情,作者写来真切、朴实、自然,没有过分雕饰。整首诗思想感情自然流露,风格平易近人,语言平实亲切,容易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8.起首二句,不说燕子而仅以“呢喃”二字,从声音上画其特点;三、四句用“蹴水忙”三字,写燕子之神,活画了一幅飞燕闹春图;五、六句写柳絮在风中飞来飞去,正好烘托出燕子在空中飞翔的优美姿态;结尾句中的“衔”正是燕子的动作。全文在似与不似之间,取其神,不取其貌,用烘托、陪衬的手法,写燕子所处的环境、声音、体态等。

9.“天下”两字囊括宇宙。“尚”字言庙堂威势逼人,言其生前叱咤风云,首联高唱入云,境界雄阔绝伦,概写感受,用事无迹,不实写庙,而虚写庙。

10.本联寓情于景,景中含情。作者从“孤城”着笔。云无风而动,月不夜而临,一属错觉,二属特定时间的景象。“月”、“云”和“关”、“塞”联结在一起,构成了奇特的艺术境界。孤城的云似乎离边塞特别近,即使无风,也转瞬间飘出了边境;孤城的月也好像特别关注防关戍守,还未入夜就早早照着险要的雄关。三、四句赋中有兴,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作者简介:孔莉青,山东省莘县实验高中教师。

猜你喜欢

全诗唐诗评析
唐诗赏读
劝学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唐诗赏读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与评析
柳树
唐诗赏读
本期主题:梅花
唐诗新学
一道三角函数题的多种解法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