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他山之玉,彰华美之气

2009-12-24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10期

魏 冬

【摘 要】中国古典诗文是中华语文宝库中的精华,考生若能在写作中掌握和运用,是传承中华文化和华夏文明的重要体现之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怎样应用是写作中的重中之重。怎样写好文章,让自己的文章文采飞扬,是广大高考考生的心愿。将原诗文的全部或部分不作任何改动引用到文章中来,并用双引号或独立段落章节标识出来,是为其一法;通过裁剪、修改原诗文中语句,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写作是为其二法;模仿古典诗文的语言,用文言的笔法来表达现代的感悟,通过对古诗文的改写,来传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是为其三法。通过这三种方法的运用,可以使文章彰显华美之气,尽显作者的古诗文文学功底,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章文采;可以引发读者联想,拓宽文章意境;可以使文章语言简洁有力,有力证明作者的观点。

【关键词】古典诗文 名句名篇 高考写作 模仿化用 引经据典 彰显文采

中国古典诗文,既是一部积淀厚重的文化史,又是一卷浓缩了的写意风景画。当我们面对浩繁史帙进行玩味咀嚼并贮于腹中时,中国古典诗文的华章丽句就可以成为你考场写作的富矿,任你在临场构思时,随心发掘,在提笔行文时,酌意开采。如果我们能在考场作文时熔铸大量的古诗文,调遣与之关联的历史名人,那么,考场作文就可以充分彰显华美之气,从而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下面,笔者就写作中引用中国古典诗文的作用与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流传至今的古诗文,是大浪淘沙后的精华之作。众多古诗文作品,有的语言精美,有的意蕴丰厚,有的言简意深,有的华美亮丽,有的说理深刻。其人、其事、其情、其理、其趣、其言,都可成为我们写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一些同学在高考考场作文中之所以能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们能恰当地引用一些中国古诗文,让文章文采飞扬。具体地说,引用古诗文主要能起到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第一,可以使文章内容丰富,给文章增添文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好文章一般都有文采飞扬、意蕴丰厚的特征。我国古诗文中的优秀作品往往是音韵和谐、形象生动的典范之作。这些作品语言精美、含义隽永。若能恰当地引用一些古诗文来润色我们写作的语言,常常能使你的文章文采倍增。请看例子:2005年湖北卷高考作文话题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湖北一考生引用了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作为文章标题,形象贴切,言简义丰,直接点明了主旨,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再如:2005年江西高考优秀作文《明月,照着我们的脸》,该文章标题就化用了唐诗宋词中频频描叙的意象“明月”及其意境,十分新颖别致。该篇文章的开头是这样写的:唐时的风,吹动了多少公子的飘飘白衣;宋时的雨,打湿了多少女子的乌黑鬓发?那是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是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他们正痴仰着张张沧桑的脸、期待祝福的脸、渴盼热切的脸。小作者在文中引用了三句古诗,写尽了诗人的沧桑,写尽了诗人脸上所代表的民族文化的精髓。文章结尾这样写道:寻寻觅觅不再是冷冷清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明月正照着古人博爱坚强的脸,照着我们今人勇敢而自豪的脸。小作者再度化用古诗巧妙作结,语言显得精练典雅,富有诗意,使文采大增。

第二,可以引发读者联想,拓宽文章意境。引用古诗文不仅可以增加文采,还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发联想,从而拓展文章的意境。例如:2000年高考优秀作文《答案》,其开头这样写:如果有人问:“春天是怎样的?”丘迟说是“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白居易说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苏轼说是“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李白说是“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杜牧说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如此开篇,展现了春天姹紫嫣红、莺歌燕舞的勃勃生机,令人遐想联翩。诗人对春天美景着笔的差异,也证明了他对生活的答案的不同选择,这为文章主旨的阐述作了有效的铺垫、蓄势,从而拓展了文章的意境。

第三,可以使文章语言简洁有力,证明作者的观点。在议论文写作中,为了证明作者的某个观点,说明某个事理,可从现实中取例,也可从古代取证。适当的引用古诗文能成为极有力的论据,而且直接引用比叙述分析要简洁生动,真实可信,更具有说服力。例如:2008年高考福建一考生的满分作文《渠清如许》在论证“君子之交,不因名利,不因富贵”时这样写道:庄子曰:“不为冠冕而肆志,不为穷约而趋俗。”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周而不比。”如水之交,先哲已给我们树立榜样,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诗人李杜以诗会友、互表敬意等等。这里,考生引用了两位先哲的名句和高山流水、李杜友谊两个典故,语言简洁精炼,论证中心,直接有力。

可见,如果在考场写作中能适当地引用一些古诗文,往往能使文章增添文采,语言更精美雅洁,意境更开阔,还能使文章材料丰富,论述更简洁而富有说服力。

既然引用古诗文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写作中怎样引用古诗文呢?在考场作文时,如果为引用而引用,势必引起堆砌、炫耀之嫌,甚至引而伤文,成为文章的累赘,所以引用必须切情、切景、切旨。在此原则下,还需要注意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笔者认为引用的方法可分为直接、化用和模仿改写三种。

第一,直引法。所谓直引法,就是将原诗文的全部或部分不作任何改动引用到文章中来,并用双引号或独立段落章节标识出来。例如2008年湖南考生的《人生的出与入》一文,直接引用了王国维的“诗人之于宇宙,需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来证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观点。又如,2008年湖南一考生《远近距离》中直接引用《兰亭集序》中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前赤壁赋》中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和禅宗佛语“眼内有尘三界窄,心中无事一床宽”来证明观点。

采用直接引用的方法,一般地说,引用的最小单位往往是句子,引用的内容有相对完整的意思,并能扣紧写作的主题。

第二,化用法。这种方法是指通过裁剪、修改原诗文中语句,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写作。例如:有一位考生在2002年高考《千年的选择》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他选择“把栏杆拍遍”,却在“山深闻鹧鸪”的凄凉中为国献出一生。此处引用辛弃疾的词。概括辛弃疾的“人生选择”,写出了这位爱国词人的忧国情怀和凄凉人生。接着小作者又写:屈原“他选择了‘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则突出了屈原的正道直行,无所畏惧的崇高品质。这些引用不是直接的,而是灵活化用古诗文,展现了深厚的文学底蕴,使文章显得文采飞扬。

再如:有位考生写道:“五斗米不能令你折腰,你选择的是南山下的菊花;他乡富贵不是你的心愿,你选择的是回乡种豆锄草;嫌宫廷太烦杂,你宁愿选择桃李萦绕的草庐;嫌案牍太劳形,你宁愿选择欲辩忘言的独坐。”小作者在这段文字中,把陶渊明《饮酒》与《归园田居》中的几个诗句巧妙地镶嵌在自己的文章中,为文章的中心服务,同时也提升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这就是一种巧妙的化用。

第三,模仿改写法。所谓模仿,是对文言功底比较扎实的考生来说的。也就是说,模仿古典诗文的语言,用文言的笔法来表达现代的感悟。历年高考作文中都有这方面的成功例子。例如:2001年江苏考生的《赤兔之死》,2002年江苏考生的《谏屈原书》,2003年四川考生的《愚者传》和北京考生的《转折》。当然,文言文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本身未必值得提倡和鼓励。同时,以上这些优秀作文的成功主要还得靠“故事新奇”、“立意高远”、“语言老到”、“内容充实”等来取得成功。

所谓改写,就是通过对古诗文的改写,来传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这种方法,也能让自己的考场作文光彩夺目、诗意盎然。当然,要记住,改写不是对古诗文的机械翻译,而是对古诗文的一种再创作、再提高和个性化鉴赏。例如,2002年高考江苏考生的《东坡的选择》就是采用这种写法获得成功的。这篇高考作文化用苏轼《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意境,将苏轼一生的遭遇聚焦于一个感伤而又旷达的赤壁之夜,写出了苏轼的“心灵的选择”。既汲取了原作的神韵,又翻唱出新的情调。

总之,在考场作文中恰当地引用古诗文,不仅能使文章内容丰富,更能增添文章的文采,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望同学们能在考场上灵活运用,使你的文章文采飞扬,采他山之玉,彰华美之气。

作者简介:魏冬,河南省鹿邑县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