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内涵发展:挑战与策略
2009-12-24徐文祥
徐文祥
[摘要]近年来,学校内涵发展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关注重点,课程改革催生了新的教育文化,学校文化、管理方式、师资培养、课堂教学等发生了一系列变革,课程改革引领学校要走内涵发展之路,关注师生发展,追求师生共同成长。本文从学校面临的挑战入手,对学校内涵发展进行了梳理,并从学校文化、校本管理、师资建设、有效教学(研)等方面提出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内涵发展;新课改;策略
实现学校自身特色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是当前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课程改革的深入呼唤着学校文化的转型与重构,因而学校的管理者便肩负着一个神圣使命:以校本文化的构建来打造现代学校,提升教育的品质。[1]如何在新课改实践中化经验为发展的新动力,走内涵发展之路,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始终是摆在每所学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学校面临的挑战
当前,基础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政府投入逐年增加,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渐入人心,教师素养普遍提升。但集约化办学以及学校规模扩大几近极致,学校面临着从传统学校向现代学校的变革,内涵发展正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关注重点:
第一,基础教育发展的外部条件大为改善,需将发展的注意力转向学校内部。教育发展的政策性保障日臻健全与完善,经济支持正在增强,硬件提升之后,如何满足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要求学校在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下工夫,最大限度地满足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要,学校更应关注自身内涵发展。
第二,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新课改,需将关注的焦点转向课堂。新课改的实施,使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逐渐认识到,素质教育只有转变为学校的日常行为才能真正体现其魅力,新课改只有转变为课堂行为和师生交往行为才能真正体现其成效。聚焦学校日常生活,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关注课堂行为改进,已成为学校发展的重大课题。
第三,学校管理方式改进和管理水平提高,需将内涵发展摆在突出位置。近年来,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离“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还有一定距离,表现在缺乏明确的学校发展目标和愿景,对学校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把握不够,重文本建设,轻制度落实,重活动组织,轻活动实效等。关注学校内涵发展,无疑对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四,学校规模发展已基本完成,需将质量提升作为学校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在新的发展阶段,学校需要更多地将质量提升当作改革的重点,但教师的事务性负担较重,少有研究的时间和思考的心情,教研组的功能、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活动的质量和效率低下。因此,如何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教师的课堂执行力和学校整体质量等已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
二、学校内涵发展的特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以有效学校、开放学校、多元智能学校、成功学校等为特征的“学校重建”(school reconstructing)运动。与此同时,我国也着力推进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两者的核心都是为了提升学校品质,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这必然与学校内涵发展相联结。关于学校内涵发展,一种观点认为,内涵发展是地方行政部门和学校在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依靠结构优化、资源共享、效能提高以及制度保障等措施以促进教育均衡的过程。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内涵发展是在基础教育外在条件极大改善、学校规模发展告一段落、课程改革需要继续深入、学校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的背景下提出的,这意味着改革的注意力要转到学校内部,教育质量的提高要摆在突出位置。[2]我们探讨的学校内涵发展是指后者,内涵发展必须与学校特色联系起来考察,就是“办学主体刻意追求逐步实现的学校工作某一方面特别优于其他方面,也特别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稳定的品质”。[3]
学校内涵发展的特征,我们一般更多地采用郑金洲教授的说法,相对于规模发展,它是质量发展,重在提升学校的软实力;相对于粗放发展,它是精细发展,不再把发展的关注点汇集在标志性成果和外在物体形态的改变上,而是汇集在最终目标的达成上;相对于同质发展,它是特色发展,使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树立起特色立校的基本理念,在特色的形成和品牌的培育中使学校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相对于模仿发展,它是创新发展,是源于内部变革力量推动的一种发展,积极挖掘、利用、整合学校资源,将学校导入一种新的发展境地。学校内涵发展实质上是指通过质的成长与提升不断逼近具有质的规定性的目标学校的发展进程,最终达成教师整体优化、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不断攀升的发展目标。[4]
三、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策略
影响学校发展的因素很多,如教育领导者的愿景和教育教学理念,学校的组织文化、学校的组织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学校个体的专业发展和组织专业发展等[5],这需要我们准确地判断教改形势,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立足学校实际,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学校内涵发展的策略。
(一)以文化构建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确立学校共同愿景和价值观。“愿景”这个词是引入语,愿,就是心愿,景就是景象。教育界已有学者尝试界定学校愿景,如“学校愿景,是一个学校的教师共同持有的对未来希冀的景象,它创造出众人一体的感觉,并使这个感觉遍布到整个学校的活动中,而使整个活动融汇起来。它有三个基本要素:大家愿意看到的(期望的)、大家愿意为之努力的(主动的)、通过努力可以一步一步接近的(可接近的)。一所学校如果没有愿景,就像一艘没有航舵的船,是一列失去轨道的列车。”[6]学校最根本的生命意义是学生的发展,学校的目的不应该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而应该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不意味着必须牺牲教师的发展,只有教师的真正发展才有学生的发展,这是作为学校内涵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在学校这个开放的系统中,只有建立学生、教师、学校相互依存、互为发展基础的利益共同体,学校才有持续发展的可能。我们提出构建“师生成长共同体”的愿景,倡导“师生共同成长”的价值观,这是对教育本质、办学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作出的价值追求。
营造和谐学校文化。学校发展过程是教育文化的积淀过程,惟有以办学理念上的文化定位,管理方式上的文化取向,教育行为上的文化传承,教育环境的文化营造为核心的校本文化建设,才是真正促成学校内涵发展的内力所在。如果没有和谐的学校文化和良好的人际情感关系,学校内涵发展就难以实现持久、健康的推进。教师是一个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的特殊群体,任何强迫性或压制性的学校管理,行政命令式来推进学校内涵建设是不可取的。只有尊重教师的主体价值,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情感,因此学校内涵发展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倡导民主化管理理念,重视发挥非强制性和非权力性的管理影响;二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如成立教师咨询委员会,提高教师对学校管理决策的承认和可接受度;三是给予教师更多的宽容,减少对教师的一些强制性和监督性的管理;四是要培养组织亲和力,尊重教师需要,促进教师不断追求更加完善的自我实现;五是要改善管理者和教师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合理吸收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以增强组织凝聚力。有了和谐的学校文化,教师之间才有情感支撑,无论是课程开发还是课堂教学变革,都有了可靠的保障和空间,学校内涵发展才会落到实处。
(二)以管理创新促成学校内涵发展
发挥校长持续领导力。学校内涵发展的起点是学校办学思想的确立和对学校发展愿景的清晰定位,学校建设与发展从新创到规范、从规范到特色、从特色到品牌,是每一所学校经由内涵提升而至成功彼岸的基本发展路径。形成品牌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最终成果体现。校长作为学校领导者,是学校的灵魂。他在学校扮演什么角色呢?美国教育管理学界认为,校长应承担七种角色,其中包括校长作为学校文化建设者这一角色。[7]学校内涵发展对校长的领导力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校长应该把改进课程、研究学生作为工作的重点;应改进学校的机构设置方式,其决策应该放在掌握信息最充分的层级进行;应改正学科教学中长期存在甚至连名师都容易犯下的错误,如活跃却低效率的课堂、假问题充斥课堂等;应唤醒校园里沉睡的数据,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学生的成绩、学习状况,以促进教师教学与班级管理的改进。
建立良性运行机制。一套行之有效、高效快捷、良性运行的机制,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从运行理念看,以内涵发展作为立足点,学校需要将“师生共同成长”放到突出位置,并借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以落到实处。从运行制度看,学校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建立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用制度保障发展,靠制度促进发展。制度设计要强调成员之间互信与合作(内省)、协调与沟通(协调)、互动与参与型(对话)管理,策略上讲求规范、简约、有效,价值取向上要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如,深化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尝试教师任用流动制,最终达到“能者上、平者移、庸者下”的责任机制,实现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逐步推行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激励有效、科学公平、调控合理”的新型分配制度;尝试考核捆绑制,注重个人,又注重团队的考核;在教师评价中,引入多元评价机制,促进教师差异发展和结构优化,增强教师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从运行方式来看,以内涵发展作为目标,学校需要考虑开展哪些活动,借助于何种渠道或途径将内涵发展推向深入。如,原来担负学校行政管理重任的中层职能处室应转变其职能和运行方式,由过去的“上传下达”变为咨询、参谋、指导,逐步下放学科发展的规划权、具体的教研组织权、教师发展策划权等,由直接行政管理、过程管理转变为目标管理、过程监控,主要任务是组织协调、宏观调控、咨询服务和检查监督。
(三)以师资建设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关注教师个体专业成长。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具有促进学校发展的工具价值,还有其内在价值,如唤醒教师的专业自觉,促进教师的角色重建,提升教师的追求和动机,这是学校内涵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构成成分。每一位教师都期盼着成为学生们课前期待、课中享受、课后敬仰的优秀教师。学校可根据不同的发展水平和需求,分段分层提出个体专业发展要求,搭建平台,让各个层次的教师,分别选择适合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职初教师可通过“师徒结对式”,让新手的教学知识有效转化为教学能力,促进经验的快速形成;有经验教师可通过“教育视导式”,由校内本学科资深教师进入课堂视察,严加剖析,不断提炼经验,促使较快成长为学科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则通过“名师引领式”,校内外知名教师(教研员)跨学科组团实施合作互动,对课例进行细致深入探究,强调反思,促成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成长为研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要通过“自主完善式”,学校引导他们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系统研究教育教学问题,实行自主研修、自主完善,要求出经验、出思想,并积极争取成为市区级名优教师。
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发展。学校发展与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相辅相成,只有将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建立学校和教师的双赢发展机制。内涵发展既要考虑为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又要考虑如何在校内建立起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使教师真正胜任学校改革与发展的任务要求,真正理解和自觉践行学校的核心价值体系。因此,可尝与相关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实在在为教师发展服务,也可通过“走出去”学习培训策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升。还可尝试开展以下一些活动:一是在积淀中成长——倡导书香校园,开展有效阅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二是在研讨中成长——开展磨课活动,通过听课磨课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三是在交流中成长——创设教师讲坛,即让教师通过学校教师大会,宣读自己的体悟,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四是在合作中成长——校本教研活动,即在教研组为单位的教研活动过程中,充分合作交流,体现参与式反思过程;五是在反思中成长——每月校本研修,让教师写教育教学反思,回味教学过程,形成反思习惯;六是在展示中成长——开课赛课活动,即让教师开课,在实践活动中为教师发展提供平台,在展示活动过程中,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真正建设一支“肯吃苦、会动脑、精业务、善学习、常沟通”高素质师资队伍。
(四)以教学改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提升有效教学。学校内涵发展必须将重点转移到课堂教学上来,只有深入理解课程、深入理解学生、构建有效课堂,才能面向每一个学生,上好每一堂课,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提高教师的有效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意义十分重大的事情,它不是一两堂课,而是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提升有效教学,还是要强调“自主”和“改进”,自主就是指把自己当作自己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和学校的主人;“改进”是对教学中已经显现出来的“陈规”进行突破,寻求新的增长点。要让教师不断学习和研磨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本学科的知识脉络和学习特点把握所任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年龄特征,进行望、闻、问、切,从而形成一套自成特色的有效教学的行动要领,强化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辅导、有效作业、有效测试、有效合作的研究,尤其要注重“构建有效课堂、研究有效训练、讲究有效辅导”三维研究,关注差异,因材施教,加强“前后二个20%学生”研究,确定跟踪对象、建立跟踪对象档案(基本资料、背景资料、问题主述、辅导策略等)、撰写案例、整理交谈记录、反思过程形成体会或启示等。
开展有效教研。学校内涵发展是一种内源性的发展,发展的动力也来于学校内部。学校要获得发展的动力支持,保证内涵发展的健康、协调、稳定,就需要高度关注学校教育科研。当下,学校教育科研的切入点转到怎么形成一个好的备课组、好的教研组这一教师团队上来。要追求“研究”和“绩效”,“研究”是指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研究教育发展的环境与祈求、学生心理的变化、教学的内容与模式的变化。“绩效”是指追求以尽可能小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大的“产出”,既要绩(实绩、实绩),又要效(效率、效果、效益)。因而开展“有效教研”是重中之重:教研活动只有指向预定的研究目标,才是有效的,让所有老师有效参与教研活动的策略与技能,是当前教研组长亟待掌握的本领。这里的“策略”侧重于智慧技能,“技能”侧重于操作策略。有效教研实质上是有效学习,是组织学习。组织学习是个人在组织中共同分享和创造新知识的一个过程,是一种合作式学习。教师在教研组这个组织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将个体的知识融合到一起,形成组织的知识,并在群体和非个人的层次上,发展、储存及积累知识,改进教学、开展教学创新活动。
注释:
[1] 周建平.重构校本文化引领内涵发展[N].三峡日报,2006-1-8.
[2] 杨小微.唤醒学校教育内部改革力量[N].中国教育报,2008-9-5.
[3] 郑金洲.学校内涵发展的几个要素[N].天津教育报,2008-5-23.
[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24d7940100arri.html~type=v5_one& label=rela_nextarticle
[5] 张兆芹. 影响学校发展的内在要素探析[J]. 外国教育研究,2005(9).
[6] 王玲:学校愿景与执行力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5-3-22.
[7] 范国睿.学校管理的理论写实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8.
参考文献:
[1]郑 葳.学习共同体:文化生态学习环境的理想架构[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本刊记者集体采写 探寻教育之本[J]. 上海教育,2006(7A).
[3]黄济,王策三. 现代教育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4]张兆芹. 影响学校发展的内在要素探析[J]. 外国教育研究,2005(9).
[5]李继秀. 教师发展与学校组织变革创新[J]. 教育研究,2008(3).
[6]官芹芳. 抓教学质量 促内涵发展[J]. 上海教育,2008(7B).
[7]吴志宏,孙锦明. 改革开放30年:学校管理改革与实践述评[J]. 中小学管理,2008(11).
[8]顾纪忠.学校管理价值取向的流变[J]. 教学与管理,2008(11).
[9]任勇.学生、教师、校长发展与核心竞争力[J]. 中小学校长,2008(10).
(作者:浙江省嘉高实验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樊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