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影响与对策

2009-12-23蔡珍贵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29期
关键词:贸易保护主义贸易壁垒金融危机

蔡珍贵 王 石 罗 灿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在金融危机逐步加深的过程中,新贸易保护主义逐步抬头。在经济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通过知识产权、碳排放和金融开放等新贸易保护主义手段构建无形障碍,贸易保护主义将给世界经济贸易带来不可避免的危害,同时阻碍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本文阐述了本轮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及其负面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金融危机 贸易保护主义 贸易壁垒

美国国会于2009年2月批准了奥巴马经济刺激方案中的购买“美国货”计划。而就在2008年11月,包括日本、美国、欧盟等20国集团领袖还在承诺至少在12个月内不会实行贸易保护措施。世界贸易组织报告显示,自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已有22个世贸成员采取了提高关税、支持国内产业发展政策等贸易保护措施。如印度宣布对来自中国进口的玩具实行长达6个月的禁令;法国也推出60亿欧元的救助汽车产业计划,提出不裁员、不转产、外资持有法国公司股份不得超过50%的方案等。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不少国家的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形势严峻、产业发展萧条,在一系列压力之下,不少国家构筑贸易壁垒,购物只购本国货,裁员就裁外国人。新贸易保护主义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重新抬头并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

新形势下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形式

当前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哪些新形式?在金融危机或经济下行的趋势下,各国为消化过剩产能,拉动本国经济,或通过采取提高关税、限制配额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来设置有形壁垒,因此,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仍然是实现贸易保护主义的直接方式,而货币汇率,加强技术保护、增加环境和人权成本、制造政治麻烦等形式,则是发达国家遏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策略,是变相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贸易保护主义趋于复合型、立体化、精细化和综合化;贸易保护主义再次向传统的钢铁、汽车等支柱产业倾斜;贸易保护主义由隐形转向显性,由刚性走向柔性;从单一注重限制进口或鼓励出口转向二者并重。新贸易保护主义手段构建无形障碍,但这些措施不但无益于危机的解决,反而会进一步加剧危机,使全球经济进一步恶化。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频频采取表面与国际贸易规则不直接冲突的各种保护措施,这些措施常常以保护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消费者权益以及推进所谓的“公平贸易”面目出现,其理论依据、政策手段、目标对象和实施效果都与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有着显著的区别,因而被冠以“新贸易保护主义”、“新重商主义”或“经济民族主义”等名称。

贸易保护措施的主要目的是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适应本国政治目标,保护本国经济和就业增长,维持本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支配地位。因此,贸易保护主义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范围上的广泛性、技术上的歧视性和对多边规则的挑战性等特点。

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这次金融危机引发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是出现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贸易组织正在运行的大背景下,使其具有了新的特点:

深层性。这次金融危机来源于美国的“金融海啸”或虚拟经济的破灭。出现这次危机,时至今日,金融海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是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显现。加深了金融危机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贸易保护主义有着深远的孳生基础。

多样性。贸易保护主义集团化、区域化和双边化以及贸易摩擦多发和国际协调日益频繁。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仍然是实现贸易保护主义的直接方式,而货币汇率,加强技术保护、增加环境和人权成本、制造政治麻烦则是发达国家遏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策略,是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

虚伪性。2008年11月,包括美国、日本、欧盟等20国集团领袖承诺至少12个月内不会实行保护主义措施。有些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一方面说要遵守世界贸易规则,同时曲解和利用反倾销、反补贴、一般保障和特殊保障,在“科学和合理”名义下,本国独立设置带有歧视性的技术性和绿色贸易壁垒措施。

复杂性。层出不穷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将超出世界贸易组织现有协定与协议的约束,应对和解决起来难度加大。难于判断名义繁多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的是非,有些保护措施鱼目混珠,如为了环保、国民健康和安全和社会责任等而确立的贸易措施难于判断正当还是不正当。由于科学技术、资金和检验能力的相对落后,在兴起的贸易保护主义面前,发展中国家将处于被动和弱势地位。

出现资本保护主义。为弥补虚拟经济带来的金融断链,一些国家鼓励本国银行主要为国内资产投资,把银行给国外的贷款调回国内。在与贸易有关的投资上,鼓励资本回流和排斥外资。如:美国要求银行优先向本国企业贷款等。

全球性。在市场经济体制共识基础上的经济全球化,通过金融、分工、贸易、服务把世界各国结合在一起,国内外市场日益融合,经济发展正传递和经济危机的负传递加快。在美国带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购买美国货”条款的示范下,引燃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无一国家可置身局外,全球范围内产生贸易保护主义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就不可避免了。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新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是一个不好的信号,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候,实行这种贸易的保护不仅可能伤害出口国,很可能也会伤害那些本想保护自己的进口国。

第一,贸易保护会损害一国未受保护产业部门及消费者利益。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世界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统一大市场,在这个大市场中,各种要素得到了有效的配置。如果某国实行贸易保护,将直接或间接增加进口商成本,进口商将这部分成本转嫁给本国消费者,从而损害消费者利益。此外,保护措施使非保护产业的生产者为受保护产业生产者提供了强制性补贴,产生的收入转移效应往往得不偿失,还会造成利益分配的扭曲。

第二,贸易保护会造成出口国贸易及经济急剧下降。如果在危机中某个国家(一般是贸易大国)率先实施严厉的贸易保护,会使向其出口的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额骤降。随之产生的连锁反应是,作为拉动出口国经济的贸易的迅速萎缩会导致大量出口企业破产、倒闭,失业率大幅上升,从而拖累该国经济快速滑坡。特别是实施出口导向型外贸发展战略的国家(地区),受外贸依存度的影响,将会遭受到更大的打击。

第三,危机下一国或多国集团的贸易保护会引发全球性的报复性措施,使世界经济更加恶化。贸易保护政策不仅阻碍了其他国家向该国的出口,使其他国家的产业处于不利地位,同样也会影响该国向其他国家的出口,使本国产业陷入困境,因为一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经常会引发其他国家类似的报复政策。这种贸易报复的实施,使每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市场都局限在本国内部,造成世界整体经济进一步萎缩。

第四,贸易保护会破坏已形成的经济全球化格局。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依赖,特别是世界性市场的形成,使资本超越了国家界限在全球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经济全球化不仅增加了世界总产出和消费者福利,而且其产生的经济驱动力导致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而贸易保护必然会打断全球化所形成的生产价值链及正常的分工体系,这将意味着世界经济的整体倒退。

总之,贸易保护不仅会造成世界贸易额的急剧下降、各国间贸易摩擦加剧、货币流通混乱等问题,还会使世界各国陷入深度不信任的怪圈。

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相关对策

第一,在当前形势下,扩大内需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提高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一方面有助于改变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的格局,改进经济发展方式,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出口需求下降的背景下,扩大消费为主的内需,可以缓解经济增长受到外需下降的冲击。另一方面,增加消费,降低相对过高的储蓄水平,将有助于缩窄贸易缺口,削减贸易顺差,从而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第二,加大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力度。要加大出口贸易结构的调整,积极促进国内产业升级换代,以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重点,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综合竞争力,提高出口质量和效益,努力提升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分工链中的价值地位。要降低初级产品与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性产品出口。

第三,尝试建立出口协调机制。今后我们会有越来越多的产品和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这也意味着今后的贸易冲突和贸易摩擦会越来越严重。 通过出口协调机制,在出口价格、质量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作出保证,并且建立有序的出口规模增长速度,从而减少贸易摩擦。

第四,加快推动自由贸易区(FTA)的建设,发展多元化的贸易合作伙伴关系,构建合理出口区域结构。近年来,我国已经与巴基斯坦、智利、新西兰、新加坡等国签署了FTA,与澳大利亚、海湾合作组织、南部非洲关税同盟等签定自由贸易协议的谈判也在推进。通过FTA,实现小范围内的自由贸易;进一步降低出口区域的过度集中与依赖,积极拓展美国以外的出口市场,主要是一些新兴国家的出口市场,促使出口区域结构更加多元化,稀释出口过度依赖某些集中市场所带来的不利效应,从而构建我国出口稳定增长的基础。

第五,进一步调整商品出口退税率,扶持相关出口企业,促使外贸的整体格局沿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进一步调整进出口税收、外汇管理等方面的政策,采取必要措施,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出口企业贷款,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增加国内需要的产品进口。

第六,针对欧美对华的贸易制裁或诉讼,最好的对策是针锋相对,但要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地应诉,这不仅仅是企业的责任,因为在反补贴、技术壁垒等贸易保护手段方面,我国企业的经验较少,因而需要更多的法律援助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参与;也是企业在国际经济条件下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七,加快推进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外贸发展迅速,但是,粗放型的模式必然要受到我国自身的资源条件等限制,因此,必须向“效益导向型”转变,要以质取胜、以高技术取胜。优化出口结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是缓解贸易摩擦、贸易保护的治本之策。国家应当制定新的政策措施,引导对外贸易总体格局和出口企业加快向效益导向型转变。

从长期来看,要避免贸易保护带来的冲击,关键是要打造有竞争力的企业,打造具有自主的技术、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实现微观基础的再造。这是应对此次危机的着力点,也是把应对危机与促进我国产业升级转型结合起来的结合点。

参考文献:

1.李关云.金融危机或催生新贸易保护主义[EB/OL].21世纪经济报道,2008-10-07. http://www.sina.com.cn

2.今日观察:警惕金融危机下新贸易保护主义[EB/OL].21世纪经济报道,2009-02-04. http://www.sina.com.cn

3.崔正强.灵活应对贸易保护主义[J/OL].中国财政,2008(3)

4.刘军红.应对金融危机扼制贸易保护主义[N].人民日报,2008

猜你喜欢

贸易保护主义贸易壁垒金融危机
贸易壁垒破解策略分析
国际贸易中的环境贸易壁垒问题及对策
论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带一路”战略下行业协会的组织功能与作用探索
中国反驳“贸易保护主义”指责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Technical trade barriers cost Chinaexporters US$57.432 bln in 2009
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成因比较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