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粮油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探索
2009-12-23朱文玲
朱文玲
摘要 论述高职粮油专业改革和课程建设,主要强调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手段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同时论述以能力为本位,进行教学改革,构建多维的课程教学资源,树立全面的考试观,改革考核方式、方法。
关键词 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考试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30-0049-02
Higher Grain and Oil Professional Courses Construction and Reform//Zhu Wenling
Abstract In this paper,it talks about how to reform and construct the curriculum of the high vocational grain specialty. It mainly emphasizes the teacher troop construction, the course content, the teaching method, textbook and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 the practice teaching base construction. It also talk about constructing the multi-dimensional curriculum teaching resources and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test concept, reform assessment modes and methods.
Key words construct the curriculum; practical teaching base construction; exam view
Authors address Lianyungang Trade and Industry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Lianyungang, Jiangsu, 222004, China
1 前言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粮油专业是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工艺设计系开设的特色专业,该专业主要开设有粮油储藏、粮食加工、油脂加工、粮油检验等方向。各专业核心课程都是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主要培养面向粮油食品行业从事粮油食品的储藏质量检验、生产过程控制等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按照高职教育教学的要求,要让学生掌握粮油加工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粮油储藏基本原理与技术,会读、会设计工艺图、流程图,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笔者结合学校粮油专业教学实际,对于高职粮油课程的课程建设与改革提出以下看法。
2 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和做好课程建设
2.1 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离不开教师队伍建设。职业教育的教育目的不是让学生仅仅“懂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会做什么”,因此,高职教育的从教人员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本行业的行家里手、能工巧匠,即“双师型”教师。为此,学校在这方面有2个针对性做法:一是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双师型”培养,让他们在企业的一线生产岗位进行技能实训;二是聘请本行业的知名专家、技术能手上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受生产岗位的实践技能训练。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构成上的另一个特征是建设主讲教师、实验指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3层梯次组成的教师队伍。
2.2 教学内容建设
1)强调实践性教学内容。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本科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因此,在保证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前提下,不强调学生的设计能力,而强调实践性环节。高职课程建设要围绕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以培养岗位能力为着眼点,以实用性为特征构建课程体系。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有一个突出要求:它的教学内容必须反映前卫的岗位技术,必须保证与生产实践的“零距离”;它的内容体系要与现行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融通,也就是“双证融通”。如在“粮油品质检验”这门专业课中,讲授的是刚刚颁布的最新的国家粮油技术标准,并将国际上先进的粮油品质标准也融入教学内容中。粮油储藏和加工增加实践性环节,课程间的参观实习、毕业设计实习、顶岗实习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2)引入新知识新产品。信息时代书本知识更新很快,专业教学要紧跟时代。学校专业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寒暑假深入企业、高校学习,查阅有关资料,随时掌握粮油发展最新动态和科技信息。在讲粮食加工课时,教师要讲清楚通用工艺基本原理、通用设备工作原理与操作方法,讲解先进企业的工艺与设备选型。
2.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必须体现出高职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尽可能地创造生产实践环境,让学生作为实践的主体,教师采用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如现场教学(考试)、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模拟实训等,并提倡和鼓励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开展教学。例如在讲油脂加工负压蒸发时,教师应提供某一油厂浸出车间工艺流程图,讲明图纸的基本内容、图例及符号,图纸的具体识读方法,讲明图纸上的管线、设备等的实际位置和具体布置。这样,学生很快学会如何识图,并很好地理解如何把图纸变成工程实际。
对目标单一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适合个体化教学辅导的谈话教学法;2)经典的程序化技能培训采用四阶段教学法(准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总结);3)六阶段教学法(激励、遭遇困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试验、记忆与掌握、运用)。
对综合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法,一般按以下5个教学阶段进行:1)确定项目任务;2)学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3)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及小组成员合作形式,按照已确定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实施计划工作;4)检查批评,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并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5)归档或结果应用。
2.4 教材建设除选用国家高职高专优秀教材和规划教材外,还鼓励教师编写有高职特色的教材。理论教材、实验教材、实训教材三者构成专业教材体系。从编写大纲的制定到教材内容的确定与编写,都请校企合作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企业技术专家把关,保证教材内容新鲜、适用。教材从内容到次序都打破传统教材体系的学科特征,紧紧围绕岗位技能的培养展开。其突出特征是:它的内容就是岗位生产实际的内容,它不是知识的罗列,而是操作技能的阐述,是一种类似于产品使用说明书的“技能手册”。
2.5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基地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已经重要到决定高等职业教育生存的地位上了。因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它的教学过程必须有生产岗位的技术情境去保证,学生技能的获得只有在实际的生产岗位上才能实现。全院建立7个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又建立20多个校企合作基地,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定期召开年会,研究专业和课程建设问题。
粮食专业是校企合作开展得最好的。粮食专业先后开发建立10多个校外生产实践基地,学生的实习实现全部集中安排。这些基地和学校有校企合作的合同保障,企业都是那些设备先进、管理完善、运作良好的现代粮油企业。几年来,校企之间的双赢合作,使学生在毕业前就得到一般只有毕业后才能得到的“社会性”“岗位化”的实践锻炼,使学生处于预就业状态。粮油专业就是在生产实习中认识了企业、培养了技能,也得到企业的了解与认可,毕业后就在企业就业。如学生在连云港益海粮油实习,2009年7月实习期满全部直接就业,办理正式劳动合同。粮油专业也正是在实践基地的建设中得到企业家的认可。每到学生毕业前,企业都会主动到校预聘毕业生,甚至出现毕业生供不应求的“买方市场”局面。
3 以能力为本位,进行教学改革
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能力所涉及的内容范围上,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能力;方法能力是基本发展能力;社会能力包括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公共关系、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截然分开,而是交叉进行,要将专业教学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3.1 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多维的课程教学资源改革课程内容的学科系统性,教学内容的设置要从实践出发,以传统经典的理论为基础,引入新方法、新技术、新知识、新材料和职业标准,做到以教与学经典内容为基础和核心。编制课程教学整体解决方案,包括融教学方法、经典内容与“四新”内容有机结合的模块式的主教材、项目式的实践教材,形式多样的学生学习指导,可供教师选择的案例库、素材库、教师手册和多媒体课件等。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工程应用为导向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分为核心模块、综合模块、提高模块。在提高模块中引入目前流行的新技术、新内容,使课程内容紧贴时代前沿,既能解决学生为什么要学的疑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时内可以接受或完成更多的任务,有利于个性化教学。
3.2 树立全面的考试观,改革考核方式、方法全面的考试观,既要解决“考什么”,又要解决“如何考”。在考核内容的选择方面,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在考核方式、方法的选择上,根据考核科目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如开卷、闭卷、笔试、口试、操作、论文、报告与答辩等。粮油检验考核结合日常表现、课题考核给出一个综合成绩。视现场操作规范测定结果评分,又有结果评价。评价主体选择上,既有校内教师,也有校外专家;既有他评,又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最终构成“以学生为本”的考核与评价新模式,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与作业态度相结合,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第一课堂考核与第二课堂考核相结合,校内教师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综合评价学生。
参考文献
[1]蒋自兹,李亚锋.建筑设备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2]彭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