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与教育

2009-12-23王振荣

教育前沿·综合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科学改革发展

王振荣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追求发展是每个国家和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愿望,而如何看待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确立科学的教育模式,则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出发,分析了科学发展观对教育发展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远意义

首先,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了教育的地位,进一步明确了现代社会中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明确了教育与整个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进而突出了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

其次,科学发展观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涵。以人为本的观念和“五个统筹”的思想和原则,也是对教育发展的要求,不断地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形成一个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要求和特点的现代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进而充分发挥教育在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巨大功能。

最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实际上也是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建立了一个新的参照系,提出了一个新的评价标准。什么样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才是一种好的改革和发展?学发展观的提出,特别是以人为本和“五个统筹”的要求,正是为我们考虑和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非常现实性的参照和标准。

科学发展观对教育的根本要求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更是教育事业所追求的崇高目标。教育事业的最大特点,就是依靠人、培育人、教育人、服务人。我们要在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1、以学生为本

学生是学校、教师、教育得以存在的前提,没有学生就无所谓学校、教师和教育。育人是教育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论是社会主义教育还是资本主义教育,都是如此。但二者的根本区别是育人的目标方向不同。我们所办的教育,就是围绕育人目标,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各项教育工作都要始终围绕这个中心,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通过扎扎实实的素质教育实践,持续不断地培养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才能具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我们的教育应该给学生弹性,有弹性才有自由;给学生选择,有选择才有特长;给学生兴趣,有兴趣才有创新。让学生从被动学习的地位转变成思考、探究的主人。这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特殊作用,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

2、以教师为本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历史经验表明,教育质量的高低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成败,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在一定意义上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的作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核心是教师的素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瓶颈在师资配置;解决“择校”等热点难点问题,也往往与师资有关,所谓“择校”实际上是择教师。师资水平决定教育水平,教育的差距说到底是教师的差距。当前,激烈复杂的国际竞争,是科学技术、国民素质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教师的竞争。因此,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要以师德教育为核心,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要用科学发展观思想武装教师头脑,使教师真正成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弘扬者和推动者,做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要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吸引优秀人才、引进智力资源的步伐,在教育系统内率先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同时,学校要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要帮助教师了解社会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站在学科教学的前沿,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要不断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完善用人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实行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度,真正把优秀人才选拔到教师队伍中来。

要关心教师的健康发展。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关心教师的健康发展,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提供教师进修的机会,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为重要的内容和体现。

首先,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和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科学发展观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个性化需求愈来愈高。因此,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千方百计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仍然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当前情况下,我们要引导好群众的就学需求。由于资源是有限的,满意也只能是相对的,根据现实的情况,我们要科学地配置教育资源,引导群众把个人需要与教育的实际供给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要努力促进教育的公正公平。收入不公平影响一时,教育不公平影响一生。在当代社会,谁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只有缩小孩子们受教育的差距,才能缩小孩子们今后收入上的差距。作为社会公平的基础,作为“起点上的公平”,教育公平如今已成为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教育公平已成为教育的基本政策。现阶段教育公平的基本内涵,是指人人“有学上”,争取“上好学”。由于地区发展差别、城乡二元结构及其他种种原因,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甚至校际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农村教育基础薄弱,城市“择校热”突出,西部教育发展参差不齐。因此,当前,我们要重点解决好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城市薄弱学校改造、贫困生救助,以及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教育等问题。

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教育改革和发展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教育大国。教育工作摊子大,任务重,在改革发展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要重点在“六个协调”上下工夫:

1、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已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边缘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舞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确保教育的优先发展。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办教育,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谋划教育。另一方面,教育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和拔尖人才,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知识、技术、智力等重要支撑。

2、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既要促进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协调发展,又要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内部的协调发展。期间,有两个方面要特别注意,一是要处理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尤其是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关系。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还很大。我们要进一步创新职业教育办学理念、体制和机制,扩大规模,加快发展,努力形成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比例大体相当、协调发展的格局,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二是要处理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关系。一方面,我们要毫不放松抓好基础教育,始终把办好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作为首要的教育责任;另一方面,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把发展高等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3、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当前,统筹城乡教育,缩小教育差别是当务之急。一是要坚持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措施。只有长期地坚持加强农村教育,才能实现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二是要统筹城市和农村教育的投入、发展规划、学校建设、师资配置。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三是加大城市对农村教育支持,积极开展城乡教育对口支援和教师交流,加大城市对乡村的教育帮扶力度,确保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4、促进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相互协调。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必须是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内在统一的发展。当前,尤其是要正确处理好规模和质量的关系。扩大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也是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一方面,要适度扩大规模,千方百计地满足人民群众就学的需求;另一方面,要着力提高质量。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提高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质量。基础教育要通过新课改的实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把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学制、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操作和实践环节,提高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

5、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改革是动力,发展是根本,稳定是基础和前提。必须妥善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把教育工作推向前进。一是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二是坚持从严治教,促进教育事业规范发展;三是始终把维护稳定摆在重要位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学校不稳定,社会就不稳定。所以,一定要抓好学校安全和稳定工作,要时时刻刻绷紧安全稳定这根弦,做到警钟长鸣,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伴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也将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将思想认识提升到一个新境界,始终牢记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为教育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保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态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作者系新疆伊宁县教研中心党支部书记)

猜你喜欢

科学改革发展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区域发展篇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图说共享发展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