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动力机制
2009-12-22甘春华
甘春华
[摘要]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增长、工业需求、农村发展、对外开放以及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是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推动力量。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工进入城市就业困难、缺乏组织和社会保障。要在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率、扶持农村教育、建立就业信息系统和行业工会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F2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09)05-0101-03
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融合对于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和解放生产力产生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至今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割,还没有实现一体化。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这种分割影响了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成为城乡社会和谐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动力机制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是指,推动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所必须的动力产生机理以及维持、协调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使之持续有序发挥作用的综合系统。各种动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换,共同推动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
1经济增长的推动。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是城市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城市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的全面转型和变迁过程。它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转换过程,也是人口迁移和城市(镇)数量增加的过程。城市化理论认为,城市化程度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经济增长会加快城市化进程。1965年美国地理学家贝里选用95个国家的资料进行分析,证明了这一关系。1981年,瑞诺对111个国家的情况进行分析后,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总之,经济增长对城市化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内容,因此,经济增长也成为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主要推动力。
2工业部门扩张的需求。刘易斯模型从劳动力流动角度探讨了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动力,揭示这种动力主要来自工业部门的扩张。该模型认为,城乡的实际工资差距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直接动因。经济体系中存在两个部门,一个是以传统方法进行生产的农业部门,在该部门中,存在大量过剩的劳动力,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负数;另一个是以现代化方式进行生产的城市工业部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较高。由于两个部门在生产率和工资方面存在巨大差别,农村劳动力会向工业部门转移。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生产率逐渐提高,当两个部门的生产率接近一致时,工业部门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吸收完毕,此时,二元经济结构就转变为一元经济结构。最终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这种模式是农村完全融入城市的模式。
3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基础作用。刘易斯模型隐含着一个假设,即产业结构会与就业结构同步转换。经济学家托达罗认为刘易斯模型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因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并不能自动实现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化,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很可能造成城市大量的失业。事实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往往与城市失业增加同时存在。托达罗模型认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在政策上,他主张改变重工业轻农业的发展战略,将发展重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上,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上主张实行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因此,根据托达罗模型,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重要动力。
4对外开放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外力对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影响越来越深,从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国外资本把农民推向城市的。在我国,跨国资本日益活跃,外贸依存度和外商直接投资不断增加。1978年到2002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从9.8%上升到49%,1985年到2002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从16.58亿美元增加到527.43亿美元,外资成为我国城乡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这种外力的推动作用在珠三角地区表现得非常突出。改革开放前,珠三角城市化发展非常缓慢。改革开放后,随着外资的引入,珠三角地区的GDP连续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推动其工业化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城市化水平也由1980年的27.4%上升到1993年的42.2%,比全省同期高出14%,比全国同期高22%。
5政府与市场的合力。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城乡劳动力市场严重分割,这主要源于自上而下的力量主导了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城市化发展完全服从于国家的工业化战略。而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缺乏自主选择的权利,自下而上的市场力量受到很大的抑制。改革开放以后,自下而上的作用力逐渐增强,表现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限制减少,农民可以根据自身经济利益自主决策是否进城务工。因此,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城乡劳动力市场融合速度加快,城市化程度提高。与此同时,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调控,更多地使用宏观调控等间接手段,既增强了政府调控的扩散效应,又减少了对劳动力市场的直接干预。
二、当前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阻力首先来自农民工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障碍。表现为:第一,农村劳动力工作搜寻渠道窄、信息少。目前城市劳动力市场已建立各种劳动力交换中介,既有网络也有实体。但是,农村劳动力市场还很不发达,农村劳动力了解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主要渠道是依靠亲朋好友等社会关系,而这种渠道所提供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第二,农民所受教育少、人力资本低。农民工之所以大多数处于城市二级劳动力市场,难以进入城市一级劳动力市场,其中的原因除了户口等限制以外,最重要的是缺乏相应的知识技能,城乡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存在很大差距。第三,农村缺乏职业培训体系。即使农村劳动力能够获得准确的城市劳动力需求信息,但由于他们缺乏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往往不具备企业要求的职业技能。农村劳动力所受的学校教育本来就少于城市职工,职业培训体系的缺乏又增加了他们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障碍。
其次,阻力来自农民工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后缺乏统一的组织。由于缺乏农民工独有的组织,导致农民工在集体行动中谈判成本过高,政策意愿难以得到传达,在与资本方的较量中处于弱势。这种人数众多而政治影响力微弱的现象被称为“数量悖论”。这种“数量悖论”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最后,阻力表现为农民工退出劳动力市场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目前虽然一些城市已经将农民工纳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范围,但是由于农民工流动频繁以及社保制度灵活性不够,养老保险退保比率很高。此外,城市失业保险仍然将他们排除在外。当农村劳动力因生病、年老、失业等原因不得不离开劳动力市场时,他们很容易陷入贫困。
三、政策建议
1加快非农产业的发展。首先,要继续深化和加速工业化进程。工业化是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根本动力。我国制造业、建筑业等一直是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
的主要行业,因此要加大第二产业的资本投入和技术改造。其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对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拉动作用将越来越强。由于服务型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于扩大劳动力需求、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极为有利。2005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我国第三产业占整个就业人口的比重为31.4%,这一比重仅为日本1950年水平,这说明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如果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达到60%左右,就可以吸纳1.3亿人就业。因此,在加速工业化的同时,应鼓励第三产业的发展。
2提高农业生产率。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必须以农业与非农业的协调发展为基础,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工业化是难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的有效融合的。这是因为:第一,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之所以巨大,是因为长时期实行“农业补贴工业”的产业策略。只有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才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第二,大部分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农业的稳定和高效发展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
3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自由竞争、优胜劣汰。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远低于城市劳动力,就形成了起点的不公平。这样,即使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是公平的,农民工也只能处于次级劳动力市场。所以,改革的重点要放在农村教育和培训上。要扶持农村基础教育,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技工的培养要从农村着手,在农村建立一批职业学校或技校。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来减少城乡劳动力的质量差别,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在劳动力市场的谈判能力。
4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信息网络。当前城市的职业介绍所等中介机构相当多,然而农村地区这类机构却非常少,这使得农村劳动力外出不得不依靠社会关系,影响了就业信息的准确性和广泛性。所以,城市的就业服务机构应该向乡镇延伸,通过建立城乡联网的就业信息网络,使城乡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形成一体化的信息系统。
5建立行业工会。农民工缺乏独有的组织,加入工会的比例也非常低。鉴于农民工主要集中于几个行业,如制造业、建筑业和家政业等,可通过建立行业工会增强他们的谈判能力,维护其合法劳动权利。欧洲国家有许多行业工会,事实证明行业工会对于增强劳动力与资本方的谈判能力、对于改善劳工福利起了很大的作用。
6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福利。一方面,要健全农村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可采取低水平、广覆盖、多层次的农村社保模式。另一方面,要将所有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险范围,并增加农民工参保政策的灵活性。在此基础上,逐渐实现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险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波翀,郝寿义,杨兴宪,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南开经济研究,2004,(1)
2成德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理论、模式与政策,科学出版社,2004
3张婷,杨山,梁丹,乡村城市化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05,(11)
4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