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初探

2009-12-22荣长海

开放导报 2009年5期
关键词:道路现代化特色

荣长海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日益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和国家领导层的重视,对它加以科学的界定和阐述已成为一项迫切而严肃的工作。本文从近代以来150年的历史透视出发,提出发展模式始终是中国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认为发展模式既不同于发展道路,也不同于经济发展模式,而是指现代化模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的发展以及对外关系各个方面的具体表现,从而初步勾勒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发展模式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09)05-0005-04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是重要的理论内容之一。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无疑很有意义。本文从中国近代以来150余年的历史透视这一视角,试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提出自己的初步见解,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从150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轮回中得出的基本结论

中国社会寻找民富国强的出路,从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开始,中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又至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及至改革开放,实际上经历了一个大轮回。其中实际存在着方向相反的两条路径:第一条路径是前三个节点,洋务运动是在不改变封建社会制度条件下照抄西方的经济模式,在甲午战争宣告其破产后转入对封建社会制度进行改良,而短命的戊戌维新告诉世人,必须根本变革封建社会制度才有出路,于是就有了辛亥革命。这条路径的前行方向是从经济到政治到社会制度的彻底变更,实际上是一个从探讨具体发展模式再到实现彻底的社会变革、由社会制度保障发展的轨迹。第二条路径是后三个节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的情况下社会制度的又一次选择,在经历血与火的过程之后,社会主义制度如期在中国建立起来,但由于基本上照抄苏联的体制而导致了发展的迟缓,于是又提出了通过改革开放建立更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模式的新要求。这条路径的前行方向则从社会制度进而社会体制再到发展模式,从形式上看,彷佛又回到了一个半世纪前的那场变革的原点。简单地说,第一条路径是由发展模式到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第二条路径是由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到发展模式。这样,一个半世纪以来,发展模式依然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只是这两个发展模式之间的最大区别是社会制度前提不同。

150年来的这个轮回不是偶然的,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150年前,在西方资本主义大发展并将其利益扩展到全球的情况下,中国只能作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即使是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试图确立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也不能改变这个格局,因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就具有强烈的社会需求和不可抗拒的历史必然性。同样地,在仿效苏联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连带照抄苏联的社会体制之后,我们仍然没能有效地使中国得到稳固的发展,这就需要进一步探讨更加有效的发展模式,这也是一个具有必然性的结局。在西方资本主义依然主导世界经济且资本主义比一个半世纪以前更加普遍化(全球化是今天描述这个过程的一个概念)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在选择中国的发展模式时仍然照抄西方(如历史上的洋务运动),岂不是又回到了150年前吗?那样的话,中国人在这一个半世纪中的奋斗、流血的过程不就白白浪费了吗?这在逻辑上告诉我们两点:第一,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可动摇,否则中国就会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第二,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和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都只是为了使之为我所用,中国必须找到具有自己独到特色的发展模式才能确保发展又好又快。进一步看,这两点之间又是相互作用的:不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是不存在的;不找出有效的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社会主义制度也难以巩固。认识到这一点不容易,科学论证这一点更不容易。

二、发展模式不同于发展道路,也不同于经济发展模式

党的十七大科学界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中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区别大体上是实践与理论的区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余年间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否就是对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的探索呢?应当说,二者从方向上讲是一致的,但具体内容则不是一回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际上是针对当年基本上从苏联照抄过来的高度集权的社会体制而作出的探索,其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内容。大体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上属于体制问题,在这个体制中,党的领导、基本国情、基本路线、总体布局、奋斗目标,等等,是我们在改革开放30年中形成的不同于此前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它们已被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因而必须加以坚持,但不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归于发展模式,这应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是因为这条道路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它既不同于传统的苏联社会主义体制,也不同于民主社会主义实践,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表现。其次是这条道路在思想认识的层次上并不与现在所说的“华盛顿共识”、“北京共识”相对应,这两个所谓“共识”侧重于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应是比它们层次更高的范畴。

当然,现在常用的发展模式也有意识形态色彩,如“华盛顿共识”的理论依据是新自由主义,“北京共识”更不必说也存在着政治色彩,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定位发展模式。本文认为,发展模式应当是指现代化的实现方式。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实际上是指中国这个后发展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方式和途径问题,它所涉及的内容带有一般性特征(世界上后发展国家很多)和中国自身的特点(这一点必然带有政治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模式是指现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的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及其综合特征,它显然是从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在实际研究中,中外学者存在着一种共同的认识,就是仅仅从经济发展模式上讲中国的发展模式,这显然把中国模式的外延定得太狭窄了,而且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的发展模式中虽然经济发展占有重要地位,但其实际内容显然大大超出了这个范围;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还不能说已完全成熟,如市场经济的发育和经济的实际成就都还难以为中外政界和学术界所折服,目前仍然在经受严峻的考验。因此,在探讨中国的发展模式时,不能仅仅从经济发展模式这个角度做文章。

三、中国发展模式需要在理论上界定,更需要在实践中创新

在国内外都在讲中国的发展模式这个概念之际,特别是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郑重地提到这个概念之后,我们必须对它有一个明确的科学界定。这个界定不能从概念到概

念,更不可能从我们头脑中生造一个说法,而应当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走向三个角度加以分析和论证。

一个半世纪前,中国部分开明人士掀起一场洋务运动,可以说是探讨中国发展模式的最初尝试。当时中国的封建社会进入晚期,在鸦片战争之后日益显现衰朽之势,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当时虽然没有也不可能使用这个词,但实际上是在坚持封建社会制度不变的前提下,采用在西方行之有效的方式来发展中国的实力。这个尝试在形式上只是在部分经济领域里采用了西方的生产方式,但它其实已具备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发展模式的一般特征:思想上的表现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认识,为洋务运动正名和提供理论依据;政治上的表现则是由政府直接推动并获得最高领导层批准;经济上的表现是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事生产(虽然主要产品是军火)。这表明,在不触动封建社会制度的前提下推行一种全新的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方式,既超出了经济活动这一层面,又没有突破社会制度和社会体制。简单地说,那个时候的发展模式,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这个模式在中国后来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变化,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前都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我们在确认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在中国行不通并在社会制度上对之加以摒弃之后,开始致力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推进现代化建设,但在一个时期内所采用的发展模式不伦不类,至今在理论上对之难以界定。首先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现代化建设,其次是在引进的苏联那种高度集权的体制下开展具体的建设步骤,具体的办法又是以群众运动加以大规模推进,虽然在形式上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但由于违背客观规律而难以达到有效的发展。当然,没有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后来也不会去认真探讨中国的发展模式问题。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得到确认,通过各种尝试大力推进现代化,同时不断总结经验并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从而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化和科学化,这才有了今天所热议的中国的发展模式问题。不过,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理论上对中国的发展模式加以界定虽然是十分必要甚至是非常迫切的,但这个界定一时还是很难做到的,准确地说,是很难做好的。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的发展模式还处在发展过程之中,许多重要问题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要素,但我们目前还不可能完整地、令人信服地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处在实践之中。总之,只有我国的发展在各方面都达到了创新的要求并经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我们才能在科学的意义上完整地论述中国的发展模式。

四、对中国的发展模式初步加以论述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任何理论都有一个产生、发展、成熟、完善的过程,对理论的论证从来都不是在其成熟之后才有的事。人们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现真理、总结经验而使理论逐步完善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过去30余年的实践证明,这样做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在国内外学术界以及国家领导人都重视中国的发展模式之后,我们有必要对之进行初步的论述,从而对这个理论和相关实践的发展发挥一定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发展模式在概念上的完整表述,应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它从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前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系统概括,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高层次的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体上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开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原则和要求,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框架中,开展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样式,包括方针、方法、步骤、措施,等等。这些具体的方针、方法、步骤、措施,不一定都只属于社会主义的或中国特有的,但一定是与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相一致的。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们一方面引进了国外许多现代化建设的方法和措施,同时对这些方法和措施加以消化和改进;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也创造了一系列本土的方法和措施,同时加以理论的概括,从而初步形成了一整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的认识。这些认识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坚持用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指导现代化建设实践,并不断将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从而有效地指导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同时汇集各党派、各社会团体的意志和信心,形成举国一致的现代化建设合力;坚持政府对现代化建设具体行动的强力主导和有效推动,适时调控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的相互平衡,以确保社会各方面的全面进步;坚持社会主义所有制和其他各种所有制全面发展,它们各自作为市场的主体统一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中,确保现代化建设充满活力和速度加快;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全社会的思想文化,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抵御和防止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现代化建设的干扰和破坏,营造良好的建设氛围;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战略方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相互关系,确保现代化建设在平稳的社会环境中有序推进;坚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放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同等地位,用“四有”新人标准有效促进人的素质提高,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现代化建设的良好外部环境,使国内的现代化建设有效、安全地与经济全球化相对接,从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从单纯的学术角度看,这些方法和措施不一定全面或系统,但无疑都是过去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区别于我国过去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现代化模式的基本理念,因而不仅对中国现代化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12-19

猜你喜欢

道路现代化特色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道听途说
城市的道路为什么叫马路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我的女巫朋友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