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与一般经济转型比较

2009-12-22刘纯彬

开放导报 2009年3期
关键词:资源型转型绿色

刘纯彬 张 晨

[摘要]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本途径是进行绿色转型。绿色转型与一般经济转型不同,它明确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目标及方向,是更加切合实际的先进转型模式。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三维结构模型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09)03-0057-04

[基金项目]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编号:07 & ZDO18)和南开大学2007年度文科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编号:NKC0701)资助。

[作者简介]刘纯彬(1951-),天津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城市经济与生态经济。张晨(1982-),女,河北石家庄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城市经济与生态经济。

资源型城市是我国城市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是国家经济建设所需能源和原材料的供应基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已有44个城市先后进入了资源枯竭期,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央财政将给予这44个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然而,我国资源型城市众多,若待资源枯竭后靠政府财政援助,不仅将为国家带来沉重负担,而且也会使城市发展陷于被动。为避免矿竭城衰,资源型城市应及时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近日,国家进一步明确了拉动内需改善经济的4万亿投资计划构成,其中约有2100亿将投向节能减排、生态工程建设。这为资源型城市推动生产方式的绿色革新,摆脱传统经济的黑色束缚提供了契机。

科学发展观要求,资源型城市不仅要转型,而且要实现绿色转型。山西省太原市几年前就把整体推进绿色转型列入“十一五”规划纲要,并出台了全国首个地方性“绿色转型”标准体系。然而学术界对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研究尚不多见,绿色转型理论体系远未成熟。本文在对太原市绿色转型实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探讨了绿色转型与一般经济转型的差异,对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内涵做出分析和判断。

一、从三维结构模型观察绿色转型

《太原市推进绿色转型条例(草案)》对绿色转型进行了如下定义:绿色转型是指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基础,以绿色管理为保障,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转变,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平衡,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其核心内容是从传统发展模式向科学发展模式转变,就是由人与自然相背离以及经济社会、生态相分割的发展形态,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形态的转变。在研读太原市已有文献资料基础上,为使绿色转型内涵更加直观,笔者建立了三维结构模型(见图1),通过该模型将绿色转型进一步定义为: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立足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资源环境承受能力(原因维),通过引导企业运营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创新政府监管手段(方法维),实现企业绿色运营、产业绿色重构和政府绿色监管,使传统黑色经济转化为绿色经济,形成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科学发展模式(效果维)。

该模型的提出基于以下思路:首先,“为什么要进行绿色转型”,即三维结构模型原因维,它由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共同构成,剖析了绿色转型的必要性和内在动力;其次,“怎样进行绿色转型”,即三维结构模型方法维,它由企业、产业、政府共同构成,阐述了实现绿色转型的具体可操作途径;再次,“绿色转型的目标是什么”,即三维结构模型效果维,它由以上两个层面共同构成,原因层面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方法层面包括企业绿色运营、产业绿色重构、政府绿色监管,它们对绿色转型应达到的目标效果做出了系统评价。

1.原因维。人类在发展进程中,一直采取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众多的资源型城市,经过常年大规模、高强度、大面积的资源开采,各类高耗能工业迅速发展,使得资源损耗严重,城市环境急剧恶化。然而,人们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愿望并没有减退,对物质的追求也在与日俱增,因此人们的无限需求与资源环境的有限供给之间产生了矛盾,迫使资源型城市进行绿色转型。

2.方法维。绿色转型微观主体——企业。企业是市场经济运行与发展的基础,资源型城市实现绿色转型,首先要推动企业进行绿色转型,塑造绿色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从整体上对企业进行生态改造与生态升华,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的绿化,创造新的企业生态经济系统,从而合理、充分、节约地利用资源,并使企业产品或服务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负效应最小化乃至无害化。绿色转型中观主体——产业。产业是经济的支柱,产业绿色重构是发展绿色经济的核心。因此推进绿色转型必须从资源型城市的实际出发,把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作为战略重点和突破口,大力培育发展绿色产业,调整产业结构,进行绿色农业、绿色工业建筑业和绿色服务业的构建及重组。绿色转型的宏观主体——政府。政府是推进科学发展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主导力量,必须承担起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责任,构建并实施人与自然和谐、生态与经济协调的绿色管理。政府绿色监管包含对市场运行的外部监管和对自身运行的内部监管:一方面,在现阶段,许多企业以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为首要目标,并未重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资源循环利用及环境的有效保护,因此绿色转型的自发实现机制尚不成熟,政府对市场主体绿色转型的监管力度必须强化;另一方面,政府在对市场运行进行绿色监管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对自身办公方式,运行效率的监管,积极开展绿色办公,杜绝浪费,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大力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政府机关。

3.效果维。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原因是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四大因素系统运作的结果,四大因素的内部矛盾构成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直接动力,从这四因素出发对绿色转型进行评价,有助于观察经济社会发展中无限需求与资源环境运行中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分析矛盾的激化程度。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具体方法和实现途径是企业、产业、政府三大主体的绿色转型。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是上述四大因素和三大主体综合作用的结果,绿色转型若想顺利进行,必须关注各因素主体的发展,协调因素与主体间的关系。

二、转型的四大因素比较

资源型城市一般经济转型,是指将城市主导产业由现存的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的产业转向其它产业,使城市发展摆脱对原资源型产业的依赖,从而规避衰败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三维结构模型为基础,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四大因素和企业、产业、政府三大主体角度对资源型城市一股经济转型与绿色转型加以比较,可以得到如下结论(见表1)。

1.经济因素。由于开采能力下降和开采成本提高,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竞争优势逐渐减弱,原有产业结构

受到破坏,致使经济衰退,城市竞争力下降。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资源型城市一般经济转型,较多地强调规避因资源枯竭而导致的经济大规模衰退和停滞,转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绿色转型的首要任务不只是避免“矿竭城衰”问题,而是追求一种健康的经济增长模式,即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还要实现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的转变。

2.社会因素。一些老的资源型城市,资源濒临枯竭,大量工人需要转移,而由于资源开采技术条件要求不高且产业结构单一,工人总体文化素质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源型城市劳动力的转移。因此提高资源型产业从业者素质,及时妥善地对下岗工人进行产业间转移安置显得十分重要。提高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劳动力再就业已经成为资源型城市一般经济转型中亟待解决的任务。

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强调的并非产业间劳动力数量的转移安置,而是产业内劳动力质量的挖掘提升。一般经济转型对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侧重的是将从业人员原有的资源型知识结构与劳动技能,更新为能够满足非资源型产业就业要求的知识结构与劳动技能,以实现劳动力的产业间转移;而绿色转型对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则侧重劳动力专业素质的深度培养和人力资本潜力的深度开发,以适应先进的绿色生产模式,实现人力资本提升成本向生产系统的内化,为推动绿色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做好人才准备。不仅如此,绿色转型还加强了环境保护、绿色消费、绿色生活方式等生态文明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培育公民的环境保护参与意识,进而提高全社会公民的生态道德素质。如果说资源型城市一般经济转型对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及产业间的转移安置是为了保证人民基本生活,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那么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则是在绿化经济、节能减排过程中,为人类营造出一个适于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了社会的和谐共融。

3.资源因素。资源型城市一般经济转型强调脱资源化,强调以资源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经济结构必须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培育发展非资源型接替主导产业,形成新的具有发展实力和发展潜力的产业经济结构。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则强调资源的减量循环、高效利用。一是资源濒临枯竭的资源型城市,在脱资源转型同时,必须重视绿色化生产,即培育发展起来的主导产业不仅要摆脱对资源的依赖,而且在生产的同时还要建立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保护生态环境;二是资源尚充足的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无须刻意强调脱资源化,可充分有效利用现有不可再生资源,深度挖掘资源潜力,继续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但这决非对资源的量的依赖,而是必须建立在资源减量循环、高效利用的基础上,利用绿色生产技术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将传统粗放型开发使用模式转化为绿色集约型开发使用模式,将原有资源开采和初级加工的产业链条进行绿色延伸,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把生产环节纳入无废的或变废为宝的循环流程,引导资源耗费型生产模式向资源循环利用型生产模式转变。

4.环境因素。资源型城市一般经济转型多以环境修复治理为主要手段,对转型后替代产业发展运行中的绿色生产及节能减排重视不足,虽然在转型过程中也注重并加强了环境保护,但总体来看,多数措施治标不治本,都是依靠专门性治污成本投入的增加,没有从根本上建立生态环境的绿色保护机制。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则转变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真正做到了标本兼治,既对已往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治理,又对生态环境可支撑人口、经济规模和容纳污染物承载力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全方位构建起生态环境的绿色保护机制,对环境污染防患于未然,使生产系统本身具备了环境保护能力,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成本向生产系统的内化,形成了一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开展的新型生产模式。

三、转型的三大主体比较

1.企业主体。资源型城市一般经济转型过程中强调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企业的技术创新。一方面,长期以来,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负担过重,急功近利和短视行为无法避免,使得企业发展目标与城市长远目标难以统一,严重影响了资源型城市转型速度及长远发展。因此,资源型城市一般经济转型特别强调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制度规范企业行为。另一方面,资源型城市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没有发挥创新主体应有的作用。因此,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资源型城市一般经济转型中对企业提出的另一要求。

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要求建立绿色企业运营制度,培育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以企业间绿色供应链的延伸为依托,以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为载体,以循环科技的研发使用为支撑。这种新型绿色工业化模式对企业做出的发展规划更加具体,为资源型城市一般经济转型中提出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2.产业主体。资源型城市一般经济转型的本质和核心是进行主导产业的转型,用充满生机活力的新主导产业替代原有资源产业,带动城市经济的全面复兴。资源型城市依赖资源发展起来的主导产业往往都在工业领域,因此一般经济转型中的产业体系重构往往是以工业为突破口带动其它产业转型的,在此过程中工业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则不同,首先,如前所述,绿色转型并没有脱资源化限制,因此其转型主题也并非仅仅围绕主导产业转换展开。对于资源濒临枯竭的资源型城市而言一定要进行新兴主导产业的培育;而对于资源尚充足的资源型城市,产业的绿色转型必须遵循循序渐转的规律。如果在产业绿色转型的初期就大量放弃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及加工产业,把创新和转型的重点放在产品创新和发展与资源型产业较小关联的低污染、低消耗的新兴产业上,很可能欲速则不达。因此,不应过早抛弃资源型产业及其对城市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然而这并不代表对传统生产模式依赖,而是要改造传统模式,对资源型产业植入绿色活力,通过循环经济技术的应用和资源综合利用率的提高,延长资源型产业生产链,最大限度地延长资源型产业生命周期。其次,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也强调新兴非资源型产业的培育壮大,然而与一般经济转型不同,这种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最终目的并非接替资源型产业,而是通过自身的绿色升级实现与资源型产业的配合,共同支撑经济发展,最终完成绿色产业体系的构建。再次,绿色转型最终要实现产业的绿色重构,即建立绿色产业体系。这一产业体系,并非像一般经济转型那样必须以工业转型为先导和突破口,而是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全方位的同步绿色化构建。最后,资源型城市一般经济转型对新兴接替主导产业的主要选择标准是这一产业必须“充满生机活力”,必须是能够防止矿竭城衰的,然而该主导产业的培育过程并没有强调绿色化,即这种新兴主导产业在推动资源型城市持续发展的同时,可能依然潜伏着生态隐患,未彻底摆脱黑色经济的增长模式。而资源型城市绿

色转型对产业的要求则不只需要“充满生机活力”,还进一步要求“绿色化”,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来的绿色产业体系没有生态环境的后顾之忧。

3.政府主体。资源型城市的一般经济转型注重了政府对重大事项的统一部署、科学决策,对有利于社会进步、城市发展的重要科研项目进行组织开发,对企业转型及产业重构进行扶持、监管、奖惩,出台各种配套政策,如产业政策、财政税收政策、投融资政策等保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顺利进行等。尽管这些政府职能的行使对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挥了强有力的保障作用,但政府在一般经济转型过程中仍只是扮演着“局外人”的角色,从某种程度上讲,较多注重了监管“别人”的职责,而忽略了自我的完善。

在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中,政府转换了角色,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成为绿色转型中的“局内人”,不仅对各因素与主体进行有效地协调监管,制定绿色标准和奖惩办法,保证绿色转型的顺利实施,而且加强了对自身的绿色约束,改善了服务质量,提高了办事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最大限度地杜绝办公浪费,营造出廉洁高效的绿色政务环境和内外兼顾的绿色监管体制。

四、结论

绿色转型改变了资源型城市一般经济转型中彻底脱资源化的转型理论,对资源濒临枯竭的城市和资源尚充足的城市,区分情况处理资源的使用及主导产业的选择,同时特别强调转型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循环经济技术的使用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如果说一般经济转型探讨的是资源型城市如何有效“脱资源发展”的问题,那么绿色转型则是在探讨资源型城市如何有效“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总之,绿色转型是比一般经济转型更加切合实际的健康先进的转型模式,它突出了转型的目标及方向,比一般经济转型具有更高层面的追求,值得我国资源型城市参考并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32-46,97

[2]朱剑红.国务院确定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N].人民日报,2009-03-06,(16).

[3]三部委召开记者会:张平详解4万亿投资构成[Z].新华网,2009-3-6.

[4]太原市委市政府.推进绿色转型条例(草案)第一章第三条[Z].中华再生资源网,2008-05-16.

[5]太原市政府绿色转型办公室.科学发展的有益尝试——太原市创新发展模式推进绿色转型工作基本情况[Z].中国太原政府门户网站,2008-11-28

[6]姜艳生.关于推动绿色转型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探讨[J].太原科技,2007,(6):5-8

[7]张兵生.绿色经济学探索[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302.

[8]齐建珍.资源型城市转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4.

[9]张艳,李黎聪,杨征技术创新是实现产业绿色转型的根本途径[J].太原科技,2008,(11):15-16.

责任编辑:垠喜

猜你喜欢

资源型转型绿色
綦江:资源型城市创新升级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陕西省资源型城市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
陕西省资源型城市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
PPP与资源型经济转型策略探究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
追踪绿色的秘密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