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决“农民工”问题

2009-12-21杨美成

经济师 2009年11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农民工

杨美成

摘 要: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追求的目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和矛盾,是造成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种种不和谐现象的重要根源。中国农民工本身具有的量大、质弱、价廉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弱势地位。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提出为解决这一现状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消除制度性障碍,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农民工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11-233-02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但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却出现了种种不和谐现象,包括人与自然的矛盾,社会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不同区域之间的利益矛盾。在这些诸多矛盾中,农民工问题最为突出。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也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体表现就是农民工这一社会现象。我国向城市转移的农民工表现出了以下特征:

1.数量庞大。近年来,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对全国农村住户和行政村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数量逐年增加,2003年为1.1亿,比2002年增长8.6%;2004年为1.2亿,比2003年增长3.8%。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5年5月快速调查统计,目前在城镇的农民工总数约为8907万人。该调查是以地级市为单位上报数据,调查范围包括地级市所辖范围内的城镇、县级市和建制镇,没有包括外出流动仍在乡村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同时因为是快报,不排除有少量漏报的可能(大约在5%左右)。从调查结果看,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中大约有20%进入农村从事非农产业。按照这样一个比例,加上补足5%的漏报比例,可以推算农民工流动就业的数量约为1.2亿。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判断: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规模约为1.2亿,其中进城农民工约为1亿,跨省流动就业的农民工约为6000万(按照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80%进入城镇、50%跨省流动计算)。

2.素质较低。国家统计局农调队调查显示:农民工文化素质和接受技能培训的比例较以往虽有所提高,但整体仍显偏低。从文化程度看,2004年,在农民工流动就业人群中,文盲占2%,小学文化程度占16%,初中文化程度占65%,高中文化程度占12%,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高达83%,农民工总体文化程度仍偏低。从技能培训情况看,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占28%,未接受过任何培训的仍占七成以上。

3.价格低廉。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农村上亿农民以低成本的方式进入了工业部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相关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导致劳动力配置对GDP增长的贡献年均在1.5个百分点,这还不包括其对产业结构调整效益的贡献。廉价的农民工劳动力有力的支撑了工业化的低价模式。这个廉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工资水平低;一是非工资性成本低。就低工资水平来看,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在收入方面,被调查农民工的月工资均比较低,主要集中在500-800元之间。其中,每月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占3.58%,300-500元的占29.26%,500-800元的占39.26%,800元以上的占27.90%。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进行的一项调查也更明确地指出:珠江三角洲农民工的月工资12年平均只提高了68元,扣除物价上涨,很多农民工的实际购买力其实还不如10年前。就非工资性成本来看,农民工通过租赁廉价房、无社会保障等为政府和企业节省了需要支付的高额成本。

二、“农民工”问题——一个不和谐的音符

数量大、质量差决定了我国农民工还处于“刘易斯模型”中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谈判能力低下,只能成为工资水平的被动接受者。也决定了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不稳定和待遇的不公平。在就业方面,农民工主要集中于脏、累、险、重、苦、差的非正规部门。由于非正规部门工作岗位竞争激烈,且缺乏相关法律的保护,就业往往也不稳定。在待遇方面,农民工承受着“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的不公平待遇。农民工享受不到城市市民能享有的子女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而雇佣农民工的企业也往往不愿为农民工支付劳保、社保、福利、培训等成本。造成城市对农民工是“取而不予”,企业对农民工是“用而不养”的局面。一方面,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另一方面在城市却得不到公正的对待,在子女受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方面都把农民工排斥在外。

农民工现象的存在有悖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种制度上的伦理价值观,特别强调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公平正义原则,“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故而和谐社会必须是所有公民都在规则公正的条件下参与社会交往。即每一具有正常理性能力的公民在参与社会交往活动时,他们理智地认识自己所处之社会情势,并合乎理性地通过这些规则建立起适宜的预期目标,同时在规则所能允许的范围选择与其行为目标相一致的手段和途径,最后通过自己个人的努力实现与其能力相当的生活目标。规则公正要求,能够平等地对待社会的各个阶层,并在运用这些规则来协调处理各阶层的利益关系时,没有歧视。只有在规则公正的条件下,人们才能平等的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活动,整个社会才能真正处于和谐之状态。

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政府及企业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不平等待遇,使农民工与企业主的劳资关系紧张,与城市居民的关系不融洽,与社会管理不和谐,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广大农民工虽然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但在城市仍处于边缘化的状态,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尤其在就业环境差的地方和劳资矛盾尖锐的企业,农民工的逆反心理和苦闷情绪很强烈,农民工高伤亡率、高犯罪率等社会问题突出。因此,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和矛盾,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各个国家经济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进行转移。在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诸多的制度性障碍,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从而也阻碍了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进程,造成了“农民工”问题的出现并长期难以有效解决。在党的十七大上,针对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出了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为以发展的视角来解决“农民工”问题,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政策依据。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出:“我们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现有的户籍、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制度存在的不合理因素,造成了对农民工的社会歧视,使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各项权利缺乏保障。因为缺乏权利保障,农民工才难以在城市取得公平的劳动契约,农民工的弱势地位难以改变,使农民工始终处于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流动状态,难以真正的融入城市,不能按自身的贡献分享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认为,一个社会的真正发展只能是公民实质自由的拓展和可行能力的提高。而公民实质自由的拓展和可行能力的提高需要高度发达的并体现公平和正义的社会制度为前提。因此,必须消除那些阻碍农民工向城市转移的各种制度性障碍。

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除了消除制度性障碍外,还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阿玛蒂亚·森通过对一些国家社会低收入群体的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某些社会成员的收入低下与可行能力的低下的真正原因,是他们实质自由权利的丧失。从根本上来说,农民工的就业和职业选择取决于农民工的技能、文化程度等人力资本因素。人力资本存量越高,农民工越有可能获得工作机会、进入相对较高的职业层次,从而顺利的融入城市。人力资本存量较低的农民工,则只能从事低层次的工作,找不到工作的概率和工作的不稳定性相对更大,从而加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困难。

四、结语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就是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同时,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理念,通过消除制度性障碍,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切实解决农民工问题,确保发展成果为社会各阶层人民公平公正的分享,进一步实现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解读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30178/4020579.html

2.农民工问题系列调查.农民工流动就业数量、结构与特点.http://www.sygh.com/Html/2006214105127-1.html

3.张平,张晓晶.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的累积效应与资本形成.经济研究,2003(8)

4.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

(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江苏镇江 212003)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