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独立与风险的控制措施
2009-12-21周信胡郑利
周 信 胡郑利
摘 要:审计风险是一个重要的审计概念,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日益完善,因而审计风险正一天天被人们所重视,摸清审计风险,增强审计意识,最大限度地规避与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是当今审计工作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审计质量和信誉的关键,对审计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侧重探讨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审计独立 审计风险 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11-193-02
一、内部审计独立性
1.内部审计独立性内涵。我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一般准则”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决策与执行。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实施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给予了明确的解释: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活动时,不存在影响内部审计客观性的利益冲突的状态。独立性一般指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客观性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活动时,应以事实为依据,保持公正、不偏不倚的精神状态。客观性一般指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能够促进内部审计人员客观性的提高。
2.内部审计独立性外延。依照我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2001年提出的内部审计最新定义,认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目的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二、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所谓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的错误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对于审计工作而言,审计风险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即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
1.固有风险的形成。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即经济业务及其记录本身产生重要错误的可能性。主要成因及表现有:(1)参与经济活动者,书面资料编制者由于工作疏忽或业务不熟造成的错误。(2)被审计单位为了达到某种不良目的,故意在会计资料及其他资料中弄虚作假、掩盖真相,扭曲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更有甚者提供假账、假凭证等虚假会计资料。例如某市审计局对下属县轧花厂进行审计时,该厂提供假销售账,收入只反映当年业务的1/2,市局人员对县轧花厂情况又不熟悉,这样审计一开始便存在着审计风险。(3)由于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如企业集团化、规模化经营)和审计时限等因素制约,造成审计本身不便全部使用详查法,往往采用抽查法,进行抽样审计,因而不可能对每本账册、每笔业务、每件存货数量价值、每项往来款项一一审计,也就不可能将存在问题全部查出。
2.控制风险的形成。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主要成因及表现有:(1)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薄弱,不具备健全有效性。一般情况下,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应同时具备健全性和有效性两方面特征,但也存在少数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或部分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健全,而执行不力,有效程度不高,形同虚设等情况,造成审计风险。(2)未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评审。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操作程序,没有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认真调查和测评,以确定具体项目审计程度,从而引发审计风险。
3.检查风险的形成。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未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它是审计风险要素中唯一能够通过审计人员工作加以控制的风险。主要成因及表现有:(1)事实不清楚,证据欠充分,证明力度不足。审计人员在核定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事实、证据时,不能认真核实、核清、核细,相关数字不精确,甚至前后矛盾。收集的证据材料不具备可靠性、相关性、合法性、时间性、充分性的特征,而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证明力不强。(2)评价不确切,定性不准确,处理处罚不恰当。对审计核实的事实没有采取必要的方法手段加以综合归纳、分析、判断,并以此客观公正地评价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和经济活动情况,处理处罚缺乏原则性、政策性、针对性、灵活性,引用的法律法规欠适用、欠时效,不具备、不完整。(3)建议、意见不适当,审计效果不明显。向被审计单位提出的审计建议和意见看不出深度、高度和水平,缺乏宏观性、建设性、可行性,针对性、服务性不强,提出措施不得力,起不到审、帮、促作用,甚至有些结果提供了不准确的审计信息,而造成直接关系人的损失。(4)审计人员不遵守审计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某些审计人员自律性不强,在审计中未遵守保密规定和审计回避制度;违反廉政规定和审计工作纪律;以审谋私,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查实问题避重就轻、化大为小、弄虚作假、隐瞒违纪违规问题等,给审计工作带来较大风险。(5)社会对审计工作期望值过高。由于宣传力度等原因,社会上可能存在对审计可以解决全部问题的过高的期望值,而审计的职责和权限又决定了审计不能超越审计管辖范围,因而对审计工作而言,一旦没有达到这种期望值时,将可能引起社会的误解,诱发审计风险产生。
三、审计风险的独立控制措施
1.加强会计、审计、财经法规制度建设。在切实贯彻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将与之相关的财经法规融会贯通;尽快以审计法为基础,制定国家审计准则、审计法实施条例和操作性强的审计工作具体实施办法,把风险控制作为审计准则的重要内容,使审计工作有章可循,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2.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是推动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最有效措施。这包括:(1)提高审计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在很多人心目中,有这样一种误解,认为队伍素质的提高,就是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对于有德无才的人,作不出成绩;有才无德的人,可能作出好成绩,但也可能会有不好的行为,甚至故意在工作中埋下风险“地雷”。所以,在队伍建设上,一定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2)实行定期轮训制度,提高专业技术,通过系统的培训、学习,从根本上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要积极创造条件,选派作风正派、廉洁、公正、严以律己、有奉献精神的同志参加正规学习;鼓励审计人员报考不同类型的学习班,如基础培训、专题讲座班、研讨班等。(3)对于已经通过训练或者大学生及研究生,要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更多地参加审计实践,通过实践锻炼,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4)对于条件较好的同志,应实行定期轮换制度,让他们通过不同岗位的锻炼,提高知识水平和工作经验。通过不间断地灌输职业道德意识和专业素质理念,造就一支既能打硬仗又愿打硬仗的队伍。
3.从实施层面来规避审计风险。(1)要严格审计程序。审计监督活动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在实施审计时要严格履行《审计法》的有关审计程序和审计署第6号令发布的《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的相关规定。不得忽略和违反程序。对因违反法定程序而在复议或诉讼中所带来的风险,要引起高度重视。(2)实施审计中要考虑审计类型和内部控制的测试对本次审计程序的影响。要减少或消除程序风险,必须对内部控制有充分的了解,同时,也必须结合被审单位的实际情况,考虑审计的重点。内控设置中表现出来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控制点是必须要考虑的,制定程序要注意避免由于越权而产生的越权风险。(3)要选择恰当的审计方法。由于审计方法采用不当给审计造成的风险,在全部审计风险中占绝对比例。因此对于方法的选用,是克服风险的关键性步骤。审计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而言有很多种,每一种都有各自得特点,能够解决相应的问题。为此,为了尽可能消弱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在选择审计方法时,应遵循一个原则:方法选用要具有差异性、灵活性和互补性,必须依据被审问题的重要程序选择相适应的方法。(4)严格实行审计责任追究制度。要认真执行三级复核制度,层层把关,层层落实责任,减少或消除人为审计误差,及时发现和解决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保证审计计划的顺利进行,降低审计风险。
4.建立健全审计质量内控制度。在坚持审计项目质量责任制、审计复核制、业务审定制、质量考评制、集体定案制、审计执法检查等制度的基础上,要注重重大事项汇报制度,规范领导交办事项的审计报告制度。
近年来,各级领导交办的审计事项较多,而且大多是政府和公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这些问题复杂、涉及面广,审计较棘手,处理较难,容易产生审计风险。审计机关应规范领导交办事项的审计报告制度,审计人员要把已查实的问题和未能查清的情况如实向领导汇报,听取领导指示,主动取得交办领导的支持。对已查实的问题,根据法律法规提出处理建议,这对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有益无害。
参考文献:
1.李金华主编.审计理论研究.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2.董大胜主编.审计技术和方法.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 河南郑州 450012)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