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产业 增加农民收入
2009-12-21姚昊政
姚昊政
一、杨家湾村芦笋种植概况
杨家湾行政村隶属河南省灵宝市西闫乡。东距灵宝市区30余公里,往西30余公里是豫陕交界,南靠秦岭,北濒黄河,隔河与山西省永济市相望。全村2400余人,耕地(含黄河滩涂)近万亩,土壤属黄河滩涂沙壤土质,适应芦笋种植。目前,全村种植芦笋5000余亩,一些种植大户,可达50余亩。芦笋是该村农业增收的主要作物之一。
二、芦笋种植的历史与现状
芦笋是一种营养价值高、具有抗癌保健功效的高档蔬菜,同时,还具有治疗心血管疾病,提高人体免疫力等多种医疗保健功效,有“蔬菜之王”之美誉。种植芦笋,是当前农民发财致富的好项目。
历史上,人工种植芦笋最早起源于欧美一些国家。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台湾地区曾有种植,进入九十年代,引进我国大陆,先是在南方,由于气候原因,后转到北方种植。灵宝市2000年开始引种,至2005年大面积种植,总面积约5万亩,集中在西闫乡、故县镇和豫灵镇,西闫乡最多,约2.5万亩,其中,杨家湾村5000余亩。
芦笋属多年生经济作物,一般在15~20年,栽种3年后进入高产期,高产期一般亩产1000~1500公斤,亩收入6000~7000元之间,其收入是其他作物的数倍。
三、芦笋的工业化加工与销售
灵宝市芦笋种植已形成一种“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龙头企业是深圳大宝公司与西班牙纳瓦拉公司合资兴建的“灵宝市宝励浩食品有限公司”,公司位于杨家湾村,占地100亩,项目投资2.4亿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该项目于2008年1月开工建设,同年8月份主体工程竣工,2009年3月下旬试产,4月份正式生产。该项目共建成10条生产线,年可生产食品罐头12000吨,其中芦笋罐头8000吨,实现年产值2亿元人民币,利税2000万元人民币。
公司设有中心实验室等配套质量控制工程。公司现有中外高管80名,一线工人3000余人。
“公司+基地+农户”生产模式,拉长了生产链条,扩大了利润空间,密切了种植与加工销售的关系。一举三得,一是带动周边地区农民种植5万亩,4万农民获益;二是吸纳周边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大多是妇女;三是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该公司生产的芦笋罐头因含有大量的植物蛋白,具有一定的保健和抗癌功能,在发达国家素有“贵族食品”、“蔬菜之王”之称。目前产品主要出口国外,销往欧美等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等。
四、芦笋种植在结构调整中的优势
农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变传统种植为特色种植,变对抗种植为适应种植,变简单加工为工业化、标准化生产。目前,灵宝市芦笋种植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有以下优势。
(一)政府重视,政策优势。芦笋产业已成为灵宝市新的增收亮点,沿黄河的乡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芦笋产业的发展,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制订发展思路、措施。乡镇还成立有“芦笋协会”,配有专职工作人员,有的乡镇已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扶持芦笋产业的发展。
(二)因地制宜,种植优势。芦笋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植物,耐寒、耐旱,生长的适宜温度是15~30摄氏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以上,土壤深厚的沙壤土种植。灵宝市大面积沿黄河滩涂沙壤土壤与气候特点,很适宜发展芦笋种植业。
(三)主管部门支持,技术优势。灵宝市农业局人才济济,局里专门抽出具有一定种植经验和管理技术的工作人员,往上与省芦笋协会保持紧密的联系,往下帮助农民种植和管理。
五、目前制约芦笋生产的不利因素
(一)种植和管理方面的因素。对于新兴的芦笋产业,农民缺乏全面的科学的认识,种植面积虽大,但大多数随波逐流,管理也是粗放型管理,还处于“庄稼活不用学,别人咋着咱咋着”阶段。
(二)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因素。2008年秋季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作为主要消费地的欧美国家经济萧条,消费水平大幅下降,造成出口订单减少,工厂开工不足,宝励浩公司随之也限量收购,同时,宝励浩公司为保证生存,从自身利益出发,在收购时也尽量压级压价。种植户所剩的利润空间不大,有的因此而疏于管理,维持现状。
六、发展芦笋生产的对策与建议
(一)推广普及科技知识和技术。农业局和科技局抽调专业人员,巡回乡、村,举办各类型培训班,田间地头开展培训,传授实用技术,尤其是种植大户,要有专业人员重点培训,提供技术服务,大户带小户,达到以点带面和示范带动作用。
(二)加强引导,使种植户树立共渡难关的信心。金融危机、国际市场疲软是暂时的。同时,欧美国家对芦笋已形成消费惯性,经济一旦回暖,购买力必大幅上升,这是市场规律,也是必然的。当前种植户最主要的是树立信心,放远眼光,加强田间管理,提高质量和品质。
(三)扩大内需,拉动产业。中国是国际上最大的市场。灵宝市要利用相关媒体,大力推介,宣传芦笋养生、保健、抗癌的功效,在开拓国内市场上下工夫,商务部门利用自身优势,组织推介队伍积极与周边大中城市蔬菜批发市场、超市联系,争取上架,以扩大内需来拉动该项产业。
(四)建议地方政府在财政上给予适当补助,蓄水养鱼,帮助群众渡过难关。
(作者系河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大二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