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农期刊要强化四个报道意识

2009-12-21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村官办刊三农

刘 林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进入21世纪后,“农民低保制度”“两减免、三补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再一次见证了党和政府让农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政策初衷。

尽管目前党和政府对三农给予了更多的关怀和照顾,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这一早应该被历史所遗弃的观念仍然在农村大地上若隐若现。全新的形势和诸多的三农问题,对三农期刊的办刊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

一、三农期刊要具有强烈责任感的办刊意识

“悠悠民生,关乎国运”。

目前,农民的生活并不富裕,农村的经济并不发达,农业方面仍然存有许多问题——三农问题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制约性因素,从根本上加快解决三农这一历史性课题,已经进入一个历史性转折期。伴随着对关注三农的呼声越来越高,有关三农的研究和建议越来越多,近年来,三农问题已提升到了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2008年10月2日至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内蒙古调研时指出:三农工作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宣传文化工作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是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都离不开文化建设,在为三农服务这个问题上,宣传文化工作不但不能缺位,而且应当有所作为。

对于三农期刊新闻报道来说,要有所作为,就要有所责任和担当,特别是三农新闻报道更是如此。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想洞察到在三农工作中存在的缺失和不足,要想捕捉到最翔实的三农信息,就必须涉足到相对偏远的城镇农村。相较于城市交通的便利,物质的富足,财力的丰厚、人文的浓重、采访客体的强势……在农村则显得偏僻、缺失、贫穷、苍白和弱小……在农村做新闻报道,少不了的是艰辛跋涉、风餐露宿,如果没有强烈责任意识的支撑,是很难做好的。

据了解,目前媒体疏离三农的状况非常普遍,中国尚未实现城市化,许多媒体已经率先城市化了,城里信息泛滥,农村鲜有雪中送炭。许多媒体在对三农报道的观念、工作兴趣点、市场的开发点、相关资源的配置,都与中央的要求、现实的国情和三农对媒体的期待,存在明显的滞后、脱节、错位等不适应的状况。而这些状况的有效改善,新闻报道的责任意识更是不可或缺。

新闻报道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记录和推动的作用,在三农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也正是有了这样的责任和使命,新闻报道才能深入人心,能真切地做到用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去追踪、记录和反映三农进程,为和谐三农的建设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三农期刊要具有多层次、多角度的深度办刊意识

宣传三农,旨在服务。农村有着广阔的天地,农业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民是最辛勤而朴实劳动群体。对于三农这样一个特殊主体,新闻报道在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基础上,应该满怀激情、责无旁贷地宣传好、引导好,绝对不能蜻蜓点水般地一蹴而就。要使党和国家的政策有效传达,要使农民的心声及时反映,要让新闻报道自身的桥梁、纽带和号角作用充分发挥,多层次、多角度的深入报道不能缺少。

2008年6月份,笔者曾经策划了一篇《鹤壁,村官嬗变》的新闻报道。

2008年3月份,中央政策强势引导,规划未来5年内,10万高校毕业生将融入乡土、融入“村官”行列,当许多地方正处于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新奇,还在懵懂中反复思考的时候,鹤壁已经用了6年的时间,在“大学生村官”的道路上迈出了含义丰富的坚实步伐,成为这项计划实施的引领者。

为了让鹤壁一枝独秀的“大学生村官”成就在河南乃至全国起到“星火”的作用,笔者安排了《乡野大地上崭新的阳光》《“大学生村官”进行时》《淇县样本》《村头,那朵粉红的云彩》《观念撬动的长屯村实践》《村官“拔节”的声音》《“大学生村官”的乡土化实验》8篇文章,从党和国家的政策,鹤壁市委、市政府的态度和具体举措,典范县乡的成功经验,大学生村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以及他们对未来事业的展望,群众对“大学生村官”的认知等多层次、多角度地对这一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进行了梳理和剖析式的全方位报道。

报道的效果超乎预期,这次报道,在给饱含活力的鹤壁大地倾注了新的精神动力的同时,也让河南乃至全国那些正面对“大学生村官”计划迷茫徘徊的地方,感知到了这种滋生在农村大地上令人振奋而悸动的清新气息。

三、三农期刊要具有舆论监督和政策宣传有机结合的办刊意识

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每一个新闻媒体都起着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的报道功效。随着政治文明的推进和人民群众法制、民主意识的提高,新闻舆论监督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实,无论是正面宣传还是舆论监督,新闻报道都不能脱离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宗旨。在新闻报道中,如果能把舆论监督与政策宣传有机结合起来,则能相得益彰,收到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

2008年12月份,河南某县在农村低保政策的实施中存在暗箱操作、厚亲贿友等与国家农村低保政策相违背的现象。经采访调查,这种现象不仅在农村,甚至在城市许多地方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在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政策传达的中途断裂,致使国家这项充满关怀的惠民政策不能有效地温暖民众。针对这种现状,笔者策划了《城乡低保:一个时代的温暖关注》,安排了《百姓福祉:低保的意义》《农村低保在路上》《潢川:城市低保的民生化探索》《农村低保乱象调查》4篇文章,分别对国家城乡低保的政策进行了解读,对当前国家城乡低保的现状和意义进行了分析,对城市低保政策实施成绩显著的城市进行了宣扬,对群众举报的问题严重的地区进行了曝光。

2009年4月份,记者对河南部分农村低保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令人兴奋。在许多地方,低保政策已经深入民心,许多农民一致表示,如今村里的低保申请,在制度和程序上,都比往年正规透明多了。

对于群众所反映的低保政策的不正常现象,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批评报道,其结果显然有失偏颇。在这次报道中,正是把存在问题和不足的地区与政策实施到位的地区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对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进行了详尽细致的解读,对政策在国计民生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才起到了掷地有声的效果。这次报道,在引起政府高度重视的同时,也进一步使低保政策恰如其分地传达到了民众的心中。

四、三农期刊要具有语言表达风格贴近三农的办刊意识

与文学有文学语言一样,新闻也有新闻语言。三农刊物的阅读主体是广大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他们的整体文化素质和理论水平不高,接受新事物有一个认知的缓慢过程,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三农刊物要起到良好的宣传教育作用,语言必须适合这些受众的口味,要想办法让他们对新闻读得下来记得住,这样,才能使报道具有贴近三农、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入乡随俗的亲和力。

三农新闻报道要想富有浓郁的“农味儿”和“乡土气息”,记者需要与农民近距离接触,亲身体验农民的酸甜苦辣,只有与农民拉近了感情,采写出来的新闻才能真正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用农民的话说三农的事儿。此外,报道上要运用通俗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的语言,尤其是一些农民喜欢用的歇后语、惯用语和歌谣、快板等,都能为报道增色。

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的基本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和难点问题,因此,笔者认为,三农期刊要具有以上四种意识,唯有如此,三农期刊才算得上有所责任、有所担当,才能以更高的标准和全新的意识为三农工作铺路引航。

(作者单位 《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

猜你喜欢

村官办刊三农
唱村官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让优秀“村官”有奔头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