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三角”经济联动发展的对策思考

2009-12-21刘桂文

老区建设 2009年20期
关键词:联动发展区域经济对策

[提要] “红三角”为适应新形势、创建新优势,进行了一些互动合作实践,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文章在分析“红三角”经济联动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主要“瓶颈”的基础上,提出了“红三角”经济联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红三角”;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对策

[作者简介]刘桂文(1972—),男,中共郴州市委党校副教授。(湖南郴州423000)

“红三角”是已故由香港著名爱国实业家、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霍英东先生倡导建立的,由同为革命老区、同属红砂岩地貌、同处欠发达地区、山水相连的广东韶关、江西赣州、湖南郴州三地组成的大三角地区。目前三市尽管进行了一些互动合作实践,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探讨“红三角”经济联动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三角”经济联动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自然资源丰富。“红三角”土地广阔,自然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素有“中国有色金属之乡”、“中国重点林区”、“南方能源基地”之称,开发潜力较大。红三角地区保有矿产储量的潜在经济价值高达8600多亿元,其中钨、铋、钼、石墨储量居全国第一,稀土探明储量居全国第二。农林产品不仅品种多样,而且质量好。旅游资源融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现代精神于一炉,形成了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新兴旅游胜地。

(二)地理位置独特。“红三角”位于泛珠三角经济圈发展腹地的前沿,既是泛珠三角经济辐射内地的战略通道,又是连接长三角经济圈、闽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的接合部。京广铁路、京九铁路、赣厦铁路、京珠高速公路、赣粤高速公路贯通境内,南下广州、深圳和港澳,均可朝发午至。

(三)基础产业较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产业优势。烤烟、肉类、水果、油料、茶叶等农产品形成了一定的优势,有色金属、能源、化工、建材等支柱产业优势明显,是华南地区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煤炭工业基地、电力工业基地。郴州、赣州被列为“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这奠定了与长三角、珠三角实现经济互动互补的重要基础。

(四)劳力资源丰富。红三角地区有劳动力700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占35%左右,人均收入水平与沿海相比构成了明显的反差。受利益取向的驱动,相对廉价的人力资源,已受到投资者特别是加工贸易型企业的青睐。这有利于构筑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基地。

二、“红三角”经济联动发展的主要“瓶颈”

(一)联动机制欠缺。目前虽然“红三角”经济发展促进会加强了三地的联系与沟通,区域间行政区划界限有所淡化,但区域经济协调仍停留在非制度化阶段,而且由于三市分属湘粤赣三省,行政区经济的实际存在及地区考核制度的客观限制,存在地区间市场壁垒、体制障碍和规章制度相互不一致、不协调,三市间的协调性和整合度不足,给地区之间的联动协调发展带来许多掣肘因素。

(二)基础设施滞后。主要体现为:①城市化进程缓慢。截至2008年底,全国城镇化率为45.7%,而红三角地区平均水平为38.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目前还没有一个市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②交通网络支撑乏力。郴韶、赣韶等交通“主动脉”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但其中还不乏局部的“断层”,特别是郴赣之间目前既无铁路又无高速公路直接相连,相连的省道不仅路面较窄,而且道路崎岖、效率低下。③信息网络建设滞后。

(三)工业化程度过低。“红三角”支柱产业缺乏重大项目的带动,相当一部分企业基本停留在资源的初加工,缺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工业支撑作用显著不足。另外,尽管已经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整个工业结构表现为小而全、小而散,集中度低,工业产业链条短、关联度不高,地理上不集中,群集优势、整体优势不明显。

(四)高端要素不足。主要体现为:①资金瓶颈突出。不仅基础设施欠帐多,而且经济发展比发达地区需要更多的资金,加上本地资本市场的短缺,资金瓶颈十分突出。②高素质人才匮乏。随着人才“高地效应”的影响,红三角人才东、南飞程度将有所增加,高素质人才极为紧缺。

三、“红三角”经济联动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推进经济转型,增强区域联动活力。“红三角”地区长期积累的素质性和结构性矛盾还较突出,只有积极推进经济转型,才能实现“红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不断增强“红三角”地区联动的活力。

一是推进发展模式转型。在发展战略上,要由传统的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更加注重培育市场竞争优势。在开发模式上,要由传统的粗放型向可持续发展型转变,更加重视保护资源、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循环经济;要着力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减轻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使经济发展由单一开发资源向综合利用资源转变。在产业布局上,要由分散型向集群型转变,更加重视差别化的产业选择和产品定位策略,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二是推进资源优化整合。要进一步加强区内协调,本着“错位”发展和“谁有优势谁牵头”原则,选择并重点支持有特色优势的产业主体群,建立起跨地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龙头企业群,尤其是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最好实行“一矿一主一权”,实现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的资源优化配置。要以产业链条、上下游产品、产业关联度为纽带,加强产业的空间整合。要积极推行企业之间资源有偿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区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合理化。

三是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要牢固树立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的观念,把开放型经济发展摆在突出的位置,搞好开放市场和招商引资工作,有效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在大范围、宽领域和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竞争。

(二)加强配套建设,夯实区域联动基础。强大的配套能力是吸引外资和企业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一是加强城镇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要选择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较为明显的城镇作为经济增长中心,加快推进资源要素和生产经营的相对集中,形成区域性经济增长极。

二是加强交通网络建设,提高物流效率。要强化在区域整体规划上的相互衔接,不断加大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互联互通程度。当务之急要拓宽南北通道,打通东西干线,如加快建设好武广客运专线、京珠复线、昆台铁路、厦蓉高速公路。

三是加强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要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定位、集中布局、规模经营,基本形成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有序发展、协调发展的园区格局。当前特别是要重点规划建设工业区,引导相关企业向工业区集聚。可积极推广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和赣州香港工业园的经验,联手珠三角发达地区共建园区,实现以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发展。

四是加强资本市场建设,提高金融保障能力。主要应在巩固和完善金融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发展一批新的金融机构,促进各金融机构放宽信贷政策和增加信贷投入。

(三)推进体制创新,提升区域联动功能。当务之急是要从制度创新入手,在区域内建立统一和有效的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区域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并通过市场的完善和扩大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分工,实现区域的共同发展和“普遍的富裕”。

一是创新联动机制。应在进一步完善现有三地政府的联席会议和“红三角”经济发展促进会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以政府协调机制为主导的包括企业和民间等多层次区域发展的协商协调机制。其中在政府层面,应建立党政主要领导互访和定期磋商机制、举办论坛、成立专家顾问委员会,在中长期发展战略及规划思路、区域发展政策、市场规制、跨省市重大建设项目布局等方面加强协调衔接,联手制定相关政策,力争实现政策的共享和互补;在企事业协调和运行层面,应建立区域内大型企业联合会、行业协会等协调服务组织。

二是创新市场机制。应将进一步消除区间各种壁垒尤其是市场壁垒和培育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实现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有效配置和充分集聚,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

三是创新区域规划。要根据国家的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律,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合理布局,有意识地形成合理的区域经济结构,避免产业同构和恶性竞争。可通过行政区划特别是园区和乡镇区划改革整合区域资源。条件成熟时,可将三市整合为一个省级行政区,从而更有利于打破现有行政分割格局,进而实现区域合作向区域管理一体化转变。

四是创新发展政策。要积极开展促进红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研究,找准政策与地方实际的结合点,挖掘政策潜力,放大政策效应,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并出台本区域经济社会联动发展的过硬政策。

[参考文献]

[1]蔡玉彬.红三角经济圈工业发展对策思考[J].企业活力,2004,(1).[2]周成名.关于红三角经济区域产业发展的几点看法[J].韶关学院学报,2003,(11).

[责任编辑:卢林仁]

猜你喜欢

联动发展区域经济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与物流园区联动关系分析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策略研究
欠发达地区小麦种植基地与发达地区粮食专业批发市场O2O联动发展的研究
“两个走向”将为世界联动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