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影视作品的社会教育功能

2009-12-21

电影文学 2009年19期
关键词:社会教育移风易俗影视作品

杨 辉

摘要作为当前拥有最多受众的艺术样式,影视作品以其感人至深的审美情感和广泛而迅速的社会传播优势,具有较之学校教育更为宽广的社会教育功能,能够在寓教于乐中净化观众心灵,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因而其在我国移风易俗实践中长期占有重要地位。充分认识和发挥影视作品移风易俗的社会教育功能。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影视作品;移风易俗;社会教育

早在1982年,时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的夏衍先生发表《移风易俗,影评有责》一文,殷切希望影评界能够“用我们的笔和刊物作武器,大家来做移风易俗的工作,大家来表扬和推广优秀的、鼓舞人心的好影片,大家来批评宣扬丑人坏事的影片”,以期纠正当时电影界“不考虑社会效果”而“任意摄制和放映不健康的电影”等不正常现象。实际上,夏衍先生对影评的期望和要求,同样适用于影视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新中国成立以来,许多优秀影视作品如《董存瑞》《离开雷锋的日子》《张思德》《渴望》《大生活》等,在树立社会主义良好道德风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宣传教育作用。时至今日,中国影视业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作为拥有最广泛受众的艺术样式,影视剧以其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审美形式,具有较之学校教育更为宽广的社会教育功能,因而在移风易俗实践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探讨影视作品移风易俗的美学依据、传播优势以及实践历史,对于充分认识和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应有所裨益。

一、影视作品移风易俗的美学依据

在中国美学史上,“移风易俗”一词最早是作为对音乐之社会教育作用的高度概括而出现的。《孝经·广要道章》所载孔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之言,已成为美学史的经典命题。其中,孔子所言之“乐”,并不仅限于音乐,而是指先秦时期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理论依据是声有哀乐论即认为声音可以表现情感进而以情感人,该命题的核心内涵是发挥诗、乐、舞的审美情感优势,使情感感染伴随道德教化,引导民众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仁、义、忠、孝等道德,从而潜移默化地导民向善。虽然该命题存在忽视艺术自律的倾向,而且使得音乐等艺术样式在相当长时期内被封建统治阶级用作意识形态工具,但取其精华,仍可发现其对当今社会的启发意义:(1)艺术可以通过独特的审美情感力量,促进移风易俗的实现;(2)“移风易俗”意指改善社会风气,其性质是一种社会教育,因而不宜狭隘地将其理解为改变民俗。

与音乐等艺术样式一样,影视作品之所以具备移风易俗的社会教育功能,也源于其内在的审美情感特质。情感是影视作品的必备要素,优秀的影视往往能通过感人的画面和相应的配乐音响来表现人物情感,同时由此体现出作品对真善美的热情赞扬与对假恶丑的严肃批判。影视作品运用情感的感染力,使观众与剧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此时,观众暂时忘怀了生活中的喜忧与得失,其生活情感转化为审美情感,心灵不知不觉得到净化,情操也随之在审美愉悦中得到升华。多年来,中国影视业产生了很多以情感人进而导人向善的经典之作,例如1990年万人空巷的电视剧《渴望》和2003年催人泪下的电影《暖春》,通过描写刘慧芳、宝柱爹等平凡人物收养孤儿的朴实而善良的举动,呼唤人间真情,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亿万观众在心灵感动的同时得到了精神上的升华。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由于音乐旋律对于情感有着独特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因而一些优秀影片善于将音乐元素融入电影剧情,通过画面与音乐的完美融合,创造出感人至深的情感效果。在这方面,长春电影制片厂1963年摄制完成的《冰山上的来客》堪称典范,影片主题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共出现三次:第一次是为渲染阿米尔和古兰丹姆被迫分别的悲惨场面;第二次是为试探假古兰丹姆,阿米尔深情而忧伤的演唱与假古兰丹姆的漠然反应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一次是在阿米尔和古兰丹姆重逢相认的喜悦时刻,同一首歌渲染了三种情感场面,观众随之沉浸在对亲友的热爱与对敌特的愤恨之情中,正义感从心底油然而生。该影片的另一首歌《怀念战友》同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使观众在感动的同时,对解放军战士为保卫边疆而英勇牺牲的壮举产生由衷的崇敬之情。总的来说,《冰山上的来客》生动地表现了军民之情、各民族团结之情以及保家卫国之情,是不可多得的民族团结与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二、影视作品移风易俗的社会传播优势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影视作品较之其他传统艺术样式在社会传播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虽然文学、音乐、戏剧等艺术样式都长于表现情感,因而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教育功能,在移风易俗方面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但从社会传播角度看,这些传统的艺术样式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首先,文学是语言艺术,欣赏文学通常要通过文字阅读,这就需要读者具有相应的文化知识,还要有相对充裕的阅读时间静下心来品读作品,要凭借自己的想象来呈现作品所描绘的画面,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思索其中蕴涵的哲理韵味。如此,对读者知识、时间与想象力等方面的要求必然会使文学的受众面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其次,音乐通过声响来表现情感,古代社会将音乐作为最重要的移风易俗工具,当今社会音乐仍以其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而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教育作用。不过,与影视的巨大篇幅相比,一般的音乐作品词曲容量相对较小,因而其情感渲染效果常需借助听者对自身经历的联想与想象,而配合影视画面的乐曲则往往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最后,戏剧与影视相似,都是诉诸观众视听感受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也常通过故事来表现情感,但戏剧需要欣赏者专门腾出时间走进剧场,有时还可能需要支付高额的门票费用,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众对于戏剧的欣赏需求。

对于最大多数的社会群体来说,影视作品对观赏者的主客观条件要求甚少,因而没有哪一种传统艺术样式能够较影视的受众面更为广泛。观赏者不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不一定要支付高额的票价,无需较强的想象力,甚至无需耗费太多思考,影视作品所蕴涵的一切情感、倾向都以画面的形式直接呈现在观众视觉面前。并且,凭借影院、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介,影视作品的传播速度极快,全球同步收看同一影视作品在技术上已经成为可能。此外,影视作品还常将文学性、音乐性与戏剧性集于一身,许多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后才广为人知,众多优美感人的乐曲源出于影视,而曲折的故事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激烈的性格冲突等戏剧性因素也是影视作品一贯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由于视觉图像的直接呈现,影视作品留给观众的想象与思索空间相对较少,但对于当今的社会大众来说,影视作品仍以其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而有着其他艺术样式所无法比拟的社会教育优势,因而其对于社会风气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三、影视作品移风易俗的实践史实

通常情况下,影视作品都具有感人的故事情节、鲜明

的人物形象、丰富的画面以及悦耳的音乐,其生动的审美表现形式较之枯燥说教而言,更易于被大众接受。因而运用影视作品进行移风易俗实践一直为中国电影工作者们所高度重视。

在近代,中国电影先驱者们已有以电影艺术移风易俗的明确意识和实践。1929年,有“中国电影之父”“香港电影之父”之称的黎民伟将他所创办的“民新影片公司”并入当时“执中国北方电影放映和发行业之牛耳”的罗明佑的“联华”公司,合作拍摄了《胭脂》《天涯歌女》《古都春梦》《渔光曲》等中国早期电影史上的重要作品。在电影观念上,在当时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危急背景下,“联华公司以‘复兴国片为己任,黎民伟把电影‘视为辅助教育,改良社会必须之具,‘有移风易俗之功,劝善惩恶之旨。”在此观念影响下,一些电影如费穆的《天伦》主动将改良社会风气作为自己的使命。

当今社会,中国影视业已得到迅速发展与广泛普及,影视作品自然更成为移风易俗的重要艺术样式,这突出体现在我国各地经常性开展的“爱国主义电影展映”以及“电影下乡”等活动中。尤其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国各地、各学校在今年都更加积极地组织放映《平原游击队》《上甘岭》《开国大典》《南京!南京!》等爱国主义影片,通过这一形式,缅怀革命先辈建国创业的丰功伟绩,培养观众的爱国主义情操,增强观众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其中,作为建国60周年献礼影片的《南京!南京!》运用黑白影像,表现中国军民对侵华日军的悲壮抵抗,在控诉侵华日军滔天罪行从而激发观众深切爱国情怀的同时,又力图从人性视角重新审视这场战争给两个民族带来的共同灾难,希望“观众能够体会战争背后的思索、苦难背后的救赎、死亡背后的尊严以及仇恨背后的温暖”。这样的深度反思无疑为该影片增添了更多看点,这种艺术尝试对于今后爱国主义影视创作如何才能更加吸引观众来说,当不无启发。

电影下乡同样是我国政府一贯大力支持的文化活动,至今,“电影下乡已经历时多年,总投资也以亿元计。农村电影放映国家‘21313"程‘十五期间共投入1.15亿元,2007年开始启动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积极推进农村数字放映活动。”由于农民群众普遍有观看电影的文化需求,因而很多地方政府都制定文件明确将电影下乡作为当地移风易俗的重要措施之一,以使“人民群众在接受各种社会信息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此外,电视剧以其易接收、故事容量大等优势,也担当着移风易俗的重任。某些地方电视台暑期专门为青少年学生播放《潜伏》等电视剧,其意即在于通过剧中主人公余则成等同志为了共产主义信仰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事迹,使青少年观众在对英雄人物产生崇敬之情的同时,懂得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之来之不易。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培养起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操。

四、结语

影视作品以其感人至深的审美情感以及广泛而迅速的社会传播优势,在我国移风易俗实践中长期占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而影视作品要想实现移风易俗的社会教育价值,一方面应切合当代社会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将真挚感人的情感与健康清新的审美趣味相结合,避免因片面追求娱乐效果和商业利益而贬损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另一方面应避免图解政治的符号化倾向,将影视单纯视为社会教育工具,这样的作品同样得不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真正优秀的影视作品能够将真善美融于一身,使思想倾向在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在寓教于乐中实现移风易俗的社会教育功能。注重这一点,对于我们整个民族之道德精神的塑造来说,其意义是长远的。

猜你喜欢

社会教育移风易俗影视作品
移风易俗治陋习 示范引领树新风
何以移风易俗*——唐律教化功能研究之二
移风易俗的路径探索——基于涴市镇红光村乡村振兴促进会的分析
永春苏区的移风易俗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谈小学阶段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形式的结合与创新
中学技术学科STS的实施研究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