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在幻想国度里的热气球
2009-12-21潘苏悦
潘苏悦
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讲述了在印度孟买贫民窟长大的青年贾马尔的传奇故事。这部影片对印度有大量的写实镜头,尤其是对贫穷、暴力、私刑、欺诈、宗教冲突等社会问题的揭露,向观众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印度,也给观众带来了震撼和思考。而影片的情节是主角贾马尔利用自己在艰辛的成长经历中学到的智慧,在“准想成为百万富翁”电视竞猜节目中获胜,成为百万富翁并最终找到爱情。这种带着浪漫主义情怀的夸张手法给观众们制造了一只硕大的热气球,将他们暂时带离印度那些破旧的贫民窟,直上云霄到达完美的幻想国度。这部影片看似用写实的手法拍摄出来,实际上更多地采用了夸张手法。
一、电视竞猜节目
这部影片的主要线索是贾马尔参加电视竞猜节目的过程。这一节目可以追溯到1998年英国ITV电视台制作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该节目在初播阶段便创下收视奇迹,至今已有一百多个国家通过各种合作形式购买了节目播出权,在印度同时有三个不同版本的“百万富翁”。。影片用写实手法拍摄了这一节目的过程以及在印度的受欢迎程度。这一方面反映了所有印度人渴望发家致富,起码想为自己寻求一个安慰或是逃避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印度社会对教育能改变命运的一种认可。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愿意引进印度的技术移民来壮大本国科技实力,。也许在印度教育是惟一可行的出人头地的方式。但影片的这一写实手法和贾马尔的教育背景完全不吻合,他出生于贫民窟,未受过良好教育,怎么可能在竞猜节目中一举成功呢?于是影片采用了夸张手法一竞猜题目和贾马尔的成长经历完全吻合。
纵观各国电影,一个出身贫寒的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致富途径无非为以下几种:红运当头者有中彩票式的一夜暴富,吃苦耐劳者有白手起家式的逐渐致富,投机取巧者有傍大款式的不劳而富等等。这些途径无一例外地采用了夸张手法。这部影片又开创了一个新模式——答题致富,这一夸张手法足以安慰那些善良却未受教育的人。但这仅仅是心灵寄托而已,没有谁会像贾马尔一样,凭借着自己的经历或是好到极点的运气赢取千万大奖。印度只有三四个人获得过千万大奖。并且无一例外地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产阶级。现实不容许太多的人依靠运气成功。在北京首映式上导演丹尼·鲍尔接受采访时说的一段话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点启示:“因为这(盂买)是一个充满梦想的城市,在这个城市当中,我们电影中的游戏在进行,这个男孩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获胜,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理念。要实现这种理念比较困难,因为它是真正的浪漫主义,我们并不是本着讽刺的态度,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浪漫主义。”
竞猜节目中的九个问题简直就是专门为贫民窟的某个孩子专门订制的。如果我们仔细琢磨竞猜节目中每道题与贾马尔的某段人生经历的联系,会发现这种联系更多的时候只是为了将故事讲下去并且看起来是真实的。如第四题问歌曲Darshan Do Ghanshya是由哪位著名印度诗人作词的,这首歌是贾马尔和他哥哥被乞讨团伙“收留”时团伙老大训练他们唱的歌,把这首歌唱好的孩子却被弄瞎了双眼,正是因为贾马尔的哥哥目睹了这一残忍的过程才促使他们兄弟俩逃出团伙老大的魔掌。贾马尔能记住这首歌无可争议,但团伙老大训练流浪儿们唱歌是为了增加乞讨收入而不是让他们增长知识,所以贾马尔知道歌曲由哪位诗人作词显得有些牵强。再如第五题问一百美元的钞票上印的是哪位美国总统的肖像,贾马尔回忆起为了找寻儿时的伙伴拉提卡而和哥哥回到了盂买,巧遇了儿时一同被胁迫乞讨的伙伴,这个不幸的伙伴被弄瞎了双眼,仍在靠卖唱乞讨,也许是出于同情,也许是急于找到拉提卡,贾马尔掏出了一百美元的钞票给他。伙伴问钞票上是谁,贾马尔描述了那人的样子,伙伴脱口而出:“本杰明·富兰克林。”在这道题上,影片用夸张的手法安排了贾马尔和盲人伙伴的重逢,盲人伙伴以乞讨为生,是不可能接触过一百美元的钞票的,他怎么知道一百美元上的头像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呢?再如第八题问左轮手枪是谁发明的,贾马尔回忆起和哥哥找到拉提卡时被团伙老大发现。哥哥用左轮手枪打死了团伙老大。当时左轮手枪的枪声带给贾马尔太大的惊诧,以至于哥哥和拉提卡都准备夺门而出了,他还在原地发呆。也正是因为这一枪,贾马尔和哥哥真正意义上地分道扬镳了,贾马尔走上孤独却充满希望的康庄大道,而哥哥却投靠另一黑帮老大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这样的记忆,贾马尔确实不可能忘记。但是这一记忆让他知道左轮手枪的发明者显然又是影片的夸张之处。
二、贾马尔的社会地位
影片用写实手法拍摄了贫民窟的居住条件和卫生状况,也真实地反映了印度贫民窟是滋生各种社会问题的“温床”。成长在如此贫穷恶劣的环境中,贾马尔所受的教育和社会地位显而易见。影片采用夸张手法安排了他的语言能力和“出淤泥而不染”的定力。
在印度,语言几乎是衡量一个人身份和社会地位的标志。虽然英语是官方语言,但印度社会的下层几乎不讲英语,因为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以印度语为媒介的。影片中贾马尔幼年时的教室破旧不堪,学生像沙丁鱼一样挤在一起,教师态度粗暴,他成为孤儿后又和哥哥四处流浪,再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了。贾马尔即便天资聪颖,想要在现实生活中学得那样流利的英语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他不能讲流利的英语,就不可能在泰姬陵为外国游客做“黑导游”,也不可能在电话公司帮同事做接线工作。甚至不可能参加电视竞猜节目。或许有人会说印度的很多电话接线业务都源白于欧美的电话服务外包,这样的公司要求接线员能讲流利的英语,也会对接线员进行英语培训。贾马尔在公司为接线员以及英语培训课的学员端茶倒水,自然也就有可能学到流利的英语,这与他的社会地位和所受教育无关。但贾马尔在电话公司只是茶水员,在公司竞能进出自如,非但没有受人歧视,甚至还能替同事做接线工作,这些都是和他的社会地位和工作类型相矛盾的。退一步说,即使贾马尔在电话公司学到流利的英语勉强说得过去,他在泰姬陵当导游是在他进电话公司之前,没有一定的英语水平,他怎么可能为外国游客讲解?
宗教冲突和种姓制度俨然已经成为印度的一大特色。印度教在印度是主流宗教,贾马尔和哥哥的穆斯林身份决定了他们一生都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冲突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贾马尔的母亲死于宗教冲突就是这一问题的写照。印度人在宗教上是先天不平等的。而且每个人都对这种不平等习以为常,他们从生下来就受这种影响。无论是在社会还是在家庭。每年印度都有无数人在去恒河朝圣的路途中死于非命,鲜血染红了恒河水,两岸到处散发着尸体腐烂的臭气,可即使这样还是不断地有人下水洗礼,甚至以喝到恒河的水为崇高的享受。似乎每个印度人生来都要面临这种无处不在的巨大的矛盾——他们先天在精神层面上都是富有的。但这种富有却并不足以抵消物质上的极度贫乏。现实中越来越多人在精神富有和物资贫乏的巨大矛盾中选择像贾马尔的哥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