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的传播解读
2009-12-21李彧
李 彧
【摘要】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信息,同时也为语言文字带来了很多变化。依托英特网,网络语言开始出现,并盛行。促使网络语言盛行的原因有很多,笔者试从传播学的视角予以解读并对网络语言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途径。
【关键词】传播学 网络语言 讯息 受众
2009年8月,一则《通用规范汉字表》即将面世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根据《通用规范汉字表》的规定和要求,字表一经发布,社会各领域的现代通用汉字,原则上都应使用表内字。这种规范汉字的趋势,无疑给近些年来活跃于网民中的网络语言致命一击。关于网络语言在这场语言整顿的风暴中何去何从,现在还没有定论。但是,网络语言的盛行却引发我们去深思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网络语言可以在这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流行于英特网世界?为此笔者从传播学视角寻求答案。
一、什么是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大多是网友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情感需要,随机发明创造的符号,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很多学者尝试为网络语言下一个定义。其中于根元先生和郑汉元先生的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于根元先生认为,“网络语言”本身也是一个网络用语。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现在一般指后者。狭义的网络语言指论坛和聊天室的具有特点的用语。①郑远汉先生认为,“网络语言”分两种。其中一种是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上网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另一种性质的“网络语言”,主要是指网友们上网聊天时临时“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或特别用法。②还有学者认为,网络语言是网民在互联网上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它并非一种新兴的语言,而是一种运用范围、使用人数都相当有限的汉语社会方言变体。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网络语言主要涵盖两层含义。第一层从科学技术层面来看,网络语言是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所使用的一种计算机用语和指令。第二层含义从语言文化层面来看,网络语言则是网友自行发明创造的,以互联网为载体,在论坛、QQ以及聊天室中所使用的,用于沟通和交流的符号。这也是本文要探讨的。
二、网络语言盛行的原因
(一)从传播的实质来讲,传播最终传递的是符号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的传播媒介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我们传播的最终却都是符号。口语时代,传播的是声音符号。文字印刷时代主要传播的是文字符号。电子时代,我们则借助形式多样的电子媒介来传播各种各样的符号。
我们说,传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表述和理解功能。③网络语言符号,对于众多网友而言,是一种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被大家所认同的特殊符号。正因为大家认同这种特殊符号,就使得这些符号之间有了共通的意义空间。因此,也就使得传播的表述和理解变得非常简单和容易。
(二)媒介即讯息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媒介就是讯息。④麦克卢汉认为,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媒介不仅是讯息传播的载体,在某种程度上,它甚至可以决定传播的内容。
印刷时代,笔和纸是我们的写作工具。我们要用一笔一划的方块字去表情达意。电子时代,我们的书写工具发生了变化,电脑成了我们的写作工具,我们开始通过键盘表达思想。这种写作方式的变革使得文字也发生了变化,产生了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依托电脑产生的新兴产物,它的产生带有一定的必然性。
首先,网络语言更加方便快捷。通常我们要在电脑上打出汉字,大都会使用拼音逐个在键盘上打出字母。比如,要打出“再见”2个字,通常需要输入7个字母,但是,如果使用网络语言只需要轻松输入“88”两个数字,就把意思表达清楚了。再比如,要拼写“谢谢你”,本来需要输入8个字母,使用网络语言就只需要打2个字母“3q”(即thank you)就可以了。
其次,键盘的使用有助于情感的表达。通常我们在表达情感的时候,会借助一些词语,除此之外,我们还会用标点符号来表达情感的强弱。网络时代,用键盘打字时,我们不仅可以实现书面语言在表达上的优势,同时还可以用键盘来拼出一些表情符号,比如说表示笑脸可以用“:)”,表示高兴的心情可以用“o(∩_∩)o”和“^_^”;表示不高兴的表情用“:(”,表示“流泪”的表情则用“T T”。相比于传统语言,网络语言显得更加生动和富有亲和力。
(三)传播活动的革新,推动了网络语言的发展
人类传播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传播活动组成的。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在沿袭已有传播活动中又有所突破。网络时代出现了一些比较有特色的传播活动,比如网站、即时通信、社区、博客、搜索引擎、RSS等。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其所著的《舆论学》一书中,论及拟态环境。李普曼认为,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其实是经过媒体描述的世界,而并非亲眼看到和感受到的世界。其实,网络世界也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虚拟和模仿。所不同的是,传统的拟态环境是由媒体营造的,网络时代的拟态环境则是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织。有人曾说,我们在现实世界中是用真名说假话,在网络世界中则是用假名说真话。网络环境虽然是虚拟的,但是它所带来的交流感却是真实的。即时通信中QQ的风靡,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它的迅捷,更重要的是它满足了人们在情感表达上的私密性和含蓄性。QQ语言,不仅有文字符号,还有表情符号,人们还可以自创一些符号,为情感表达提供了多元可能。
(四)从受众角度来看,满足了受众的需求
1974年E·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了“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要从受众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现在是一个彰显个性,突出自我,不断创新的时代。单单从服饰中我们就不难发现大家的观念和意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非主流、另类已成为现在服饰的一种流行趋势。同样在语言方面,大家也开始追求一种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语言。
网络语言的使用,一方面满足了很多人在语言方面追求个性和自我的需求。它可以用键盘随机组合,不断尝试新型的更有趣的文字和更丰富的表情。另一方面,也满足了文化多元化的态势。由于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以及键盘设置的特殊性,一些英文简写和中英文混夹的特殊文字出现了。比如说,英文的缩写“Y”是“why”的简写,表示“为什么”;“U”是“you”的简写,表示“你”。Two(兔)傻==二傻;cu==see you(再见)等等。
三、网络语言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所谓,存在即合理。网络语言既然能蓬勃发展,必然有其可取之处。对于网络语言中一些合理的部分,我们可以从容地接纳它。当然,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出现为语言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泥沙俱下的情况。
(一)扩大了知识沟
衡量一种传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我们通常要看它的传播效果。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曾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知沟理论”。“知沟理论”表明,经济地位越高越容易得到更快更多的信息。经济地位低者则反之。由此二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不断加大。
在当今社会,电脑还不属于普及品。只有较少数量的人有经济能力购买它。那么对于这些拥有电脑的人,就可以获取更大量、更快捷的信息。由此,产生了知识沟。此外,现在的网络语言大多是一些80后和90后创造的。由于成长环境和接受信息的侧重点不同,他们所创造的网络语言让生于50、60年代人觉得匪夷所思,难以理解。
(二)语言粗俗化现象严重
由于互联网具有匿名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特点使现实中的人成为了无任何标识的网络主体。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人的姓名、年龄、身份、形象及社会归属等等都被湮没。这样,对于那些道德素质不高或道德自律能力不强的人来说,网络在很大程度上便成了一个不受传统道德束缚、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可以肆意张扬自己的地方,这样就很容易在语言方面过于随意,使用一些粗俗的语言。而这对于一些正在成长和发育过程中的青少年而言将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语言能力甚至其行为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三)有时一些独特的网络语言会给人们的识别和理解带来困难。实际上,这些语言文字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价值也不是非常大。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到底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以及如何恰如其分地使用网络语言对我们来说就变得至关重要。
所以,我们首先要具备语言的自律性,尽量不要使用那些粗俗的语言。其次,在语言的创新方面还要考虑到语言的交流效果。我们在网络中进行交流的时候,应尽量使用一些能被大多数人识别和认可的网络文字,不要太过于怪异,这样才可以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
参考文献
①于根元主编,《网络语言概说》,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次印刷
②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2次印刷
④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商务印书馆,2007年7月第6次印刷
(作者:吉林大学文学院08级新闻硕士研究生 新疆昌吉学院中文系助教)
责任编辑: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