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古诗词制作新闻标题
2009-12-21何美玉
何美玉
【摘要】如何把标题做得诱人传神,令读者一见钟情?笔者认为,新闻标题制作,恰当引用、翻新、借助于古诗词的点化,能为报纸增添文采,使文章顿然生辉,既满足了读者的新闻欲,又能勾起读者的欣赏欲。
【关键词】新闻标题 古诗词 创新运用
新闻标题是以最少的字说最多的话,以最简洁的字说最重要的事,以最动人的修辞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标题如消息的眼睛,最能传神。方寸之地气象万千。标题的创作,恰当的引用、翻新、借助于古诗词的点化,不但为报纸增添文采,而且使文章顿然生辉。
一、现状——报纸面对的生存环境
看书看皮,看报看题。《辞海》中解释,题是额,目是眼睛。题目在报纸上的地位和作用,就像人的额头那样显著,眼睛那样传神,所以,新闻标题常被称为新闻的“眼睛”。传神而富有魅力的 “眼睛”,则可以在一暼之间,拨动读者心弦,像磁石一样吸引人们爱不释手地去读完全文①。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加快,读者看报时间有限,不可能把一张报纸从头看到尾。据盖洛普一项联合调查,进入“快餐”文化时代的受众往往通过浏览标题来决定是否要阅读这则消息。参与调查的读者们阅读过56%的标题,只读过25%的新闻报道正文。而国内受众看新闻只阅读标题的比例则高达80%,而详细看新闻的比例则不到5%。
人类已经步入信息社会,新闻传播工具并非只有报纸。多样化标题的出现,是报业改革、竞争与发展的结果。面对浩瀚的信息源,好标题就成为吸引眼球的关键。标题形成了强势,整篇新闻就会跃然而出。
二、效果——古诗入题意象新
在新闻事实和语言环境确定的情况下,不同的语言表达往往会有截然不同的阅读效果。我国的诗词流传久远,古诗词更以其深邃的意境之美深入读者的灵魂。运用诗词制作标题就是一种常见手法。古诗词在标题中的应用,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种:引用、仿拟、化用。
(一)引用古诗词
1、车辚辚马萧萧凯歌贯云霄(引题)
最可爱的人回来了(主题)
(1958年3月16日《人民日报》)
这则标题,把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朝鲜凯旋归国的威风凛凛的情景烘托出来了。标题引用了杜甫的名篇《兵车行》里的首句:“车辚辚,马萧萧……”短短的6个字,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2、滚滚长江东逝水 浊浪令人心忧
(2002年2月4日《楚天都市报》)
这是一则写环保的新闻标题。作者不是干巴巴地引用诗词,而是使读者感受到长江有声有色的实体。遗憾的是长江水却浊浪滔滔。这种强烈的对比给读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反差,不禁让人感慨心忧,引起心理共鸣。
3、即将来临的广州花市情况如何(引题),
为君报道春消息 今年花胜去年红 (主题)
(1982年1月22日《羊城晚报》)
主标题将古诗词巧妙融入,让人顿感春意盎然,联想到万紫千红的春天。既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新闻事实,又突出了主题思想,不仅给读者带来了美感,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了传播效果。
(二)仿拟古诗词
1、垃圾山,垃圾山,害的居民苦不堪,不知何时搬?
臭水流,臭水流,留到大街小巷头,行人个个愁!
(2001年2月21日《长江日报》)
这则标题仿照的是白居易《长相思》的句式:汴水流,汴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仿拟的反复与押韵的运用让读者感受到当地居民受垃圾无人治理之害。
2、问泉哪得清如许,唯有钱塘活水来(主题)
今日西湖一天可得活水十万吨(副题)
(1981年5月9日《光明日报》)
这则标题仿用《观书有感》一诗中的两句:问泉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形象贴切地将西湖注水后波光粼粼的美景浮现在读者眼前。辞藻的优美,又给主题添加了彩色。
3、兰佩紫 菊簪黄 千金觅红装 谁为新人做嫁裳
(1995年6月2日《中国青年报》)
这则标题反映的是如今的新嫁娘赶上了好时代,美艳的衣服不再是自己去做,而是千金买来。诗化的标题色彩明艳,音韵优雅,让人读来朗朗上口。其间设问一句,令人神往,一下子就能把读者的视觉和思维调动起来,产生不寻常的感情。
(三)化用古诗词
1、春风熏得远客醉 直把店家当自家(主题)
镇江饮食店热情待客真个名不虚传(副题)
(1982年12月10日《文汇报》)
此题主题是化用宋代诗人林升《题临安邸》一诗中:“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两句。这样的演化诗句,新意迭出,兴味陡增。
2、借问尊书何处卖?秀才遥指自家门!
(1990年12月12日《经济日报》)
这篇是化用的古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批评了出版界的一件怪事:要作者自己卖书。特别是题中问号和感叹号的运用,更是极其巧妙地表达出了作者的疑惑和惊讶。
3、春城无处不飞雪(主题)
昆明粉装素裹 人们争赏雪景(副题)
(1983年1月24日《新华日报》)
昆明四季如春,雪景是不常见的,唐代诗人韩翃在描写长安柳絮飞舞时,写下了“春城无处不飞花”的名句。本题将“花”换成“雪”,情境意蕴灵动出新,别有一番风趣。
当然,做标题不是写诗,只要建立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符合文章的体裁特点和意境,不一定要遵循老格式,只要结构匀称,看起来醒目,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就能获得脱俗的效果。
三、方式——美中求新,新中求变
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它语言精粹,意境深远,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吸收古诗词的精华来拟制标题,对提高新闻质量,增强文章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在制作标题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要生动传神。如1981年7月23日《天津日报》的一则标题:此舞只应天上有 人间难得几回看(引题)《丝路花雨》轰动津门(主题),引题仿拟了杜甫《赠花卿》一诗中“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一句,对《丝路花雨》舞剧做了高度评价。《丝路花雨》本身是民族舞剧,又引用了具有民族风格的两行诗句作为标题,与内容非常和谐,增加了标题的诗意。读者被标题吸引之余,甚至会产生一睹舞剧风采的冲动②。
第二、要简洁工整,一目了然。消息标题和古诗词都讲究凝炼,诗词还讲究对仗工整。如《中国体育报》上的一个标题:“三番五次凌绝顶,为何不能过小山?”报道邓亚萍对日本选手小山智丽的一场比赛,“小山”二字双关,纯粹的一句话新闻,简洁明快、对仗工整,且十分贴切。
第三、标题要新颖别致,敢于创新。这样,自然能使人耳目一新,先声夺人。曾有这样一则标题:知否,知否,应是“贱”肥“贵”瘦(引题)爱吃瘦肉者,请你多付钱(主题)本省十八个县市调整猪肉各品种之间差价(副题)。这则标题活用了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保留了原句的音韵句式,把一条经济新闻赋予诗词的韵味,富有文采,富有情趣,让人耳目一新。
参考文献
①彭朝丞,标题的艺术[M].人民日报出版社,1985,P2
②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标题选评》编写组,新闻标题选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P264
(作者: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