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新闻可读性

2009-12-21黄晓艺

新闻世界 2009年12期
关键词:可读性

黄晓艺

【摘要】新闻可读性,是新闻吸引受众阅读的基本条件。本文从其涵义、影响的因素、增强的对策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可读性 可达性 易受性

我国新闻界真正开始对可读性进行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新闻媒介的发展,可读性的“读”应把 “视”、“听”也囊括于内。但本文仅限定于“阅读”,对新闻可读性的涵义加以阐释,并从主观与客观两个层面谈影响新闻可读性的因素,以及在新闻写作中增强新闻可读性的对策。

一、新闻可读性的含义

我国对于“新闻可读性”概念的阐释,较有代表性的有:“素质说”、“尺度说”和“程度说”。①以何光先为代表的 “素质说”指出:“新闻可读性,是指新闻所具有的对读者有益、有趣和可信的素质。”②“尺度说”——甘惜分认为:“新闻可读性是新闻内容与新闻样式完美结合的尺度,新闻提供的事实同受众利害有关,有新闻价值,是可读性的支柱,表现这些事实的形式——编排、文体、写作、文采、风格优美,是可读性的阶梯。”③“程度说”——沈如钢认为:“新闻的可读性是指新闻报道适于阅读的程度。”④

西方的许多新闻理论家侧重从语言对内容的表达来理解新闻可读性。如美国新闻学者鲁道夫·弗莱西认为,可读性就是使很多读者读起来容易或者富有趣味。还有学者打比方说,可读性就像一个人具有可爱的个性,很容易被人接近和了解,很容易使人发生兴趣。⑤

综合中西,给“新闻可读性”下个定义:新闻可读性,是指新闻的内容和语言具备能够吸引读者的特性,即内容的可达性和语言的易受性。⑥

二、影响新闻可读性的因素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报道、新闻三者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过程。可以说,影响新闻可读性的因素,实际是因新闻传播主体和新闻收受主体(传—受)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当传者进行编码时,目的是使受众知晓这一新闻事实;当受众进行解码时,如果理解新闻事实的含义与传者的传播意图大致吻合,传播过程是顺利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受众的理解常背离传者的意图,如传者提炼的新闻内容不能满足受众的需要,或者新闻语言晦涩难懂等等,都阻碍了新闻吸引读者阅读,从而减弱了新闻可读性。其制约因素可概括为主观因素(如心理)和客观因素(如表达方式)。

1、从主观因素来看

主观因素的制约,体现在传——受双方的心理差异。从本质上说,是两者记忆痕迹的结构不一致。“所谓记忆痕迹,是指记忆过程之后依然保持在大脑中的那部分信息。”⑦每个人的经历、成长背景、生活环境、社会地位、文化程度等等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记忆痕迹的形成也是各式各样的,这必然导致新闻传播主体与新闻收受主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新闻内容的内在意义。只有当两个主体间的记忆痕迹趋于一致时,新闻传播过程才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才称得上一个完整的新闻传播过程。

另外,弄清新闻收受主体(受众)接受新闻的动力根源,可进一步探知在此基础上,影响新闻内容可达性的另一主观因素——需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新闻传播现象发生的根源,信息交往是新闻传播发生的直接动力”⑧。这意味着信息需求是人们新闻收受行为的根本动力。因此,能不能满足受众的需要、能不能引起受众的兴趣是影响新闻内容可达性的另一主观因素。

2、从客观因素来看

客观因素的制约,主要体现在语言的使用方面。从语言本身来说,语言与生俱来的特性增加了其使用的难度,也给传者带来了编码的困难。语言的特性表现为:第一,语言的有限性。语言是难以描述某一持续过程,或某一动态情境的。而真人示范或图示解说带来的效果,远远胜过语言的描述。第二,语言的归类性。人类的记忆痕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一旦形成,便作用于语言,使之表述呈归类性。我们可以将某样东西归为不同的类别,也可以将毫不相干的两样东西归为一类。第三,语言的模糊性。“指的是我们所说所写的东西总不能完全表达我们的意图。”例如,一句广告语“生活可以更美的”,什么称之为美,什么是生活之美,诸如此类问题,标准不一,难以达到一致。又如,“溪”与“河”,“树林”与“森林”,“山丘”、“山峰”、“山岭”与“山脉”等表示空间概念的词语,它们之间都没有明确的分界点。想要在它们之间硬性规定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精确的界限,是困难的。

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新闻的载体,传者容易忽视语言的工具性。例如,长句、难句、专业术语、生僻字的使用,自然削弱了语言的易受性。

三、增强新闻可读性的对策

如前文所述,内容的可达性与主观因素相连,语言的易受性与客观因素相连。可达性的产生是以消除主观性因素的制约为标志,易受性的产生是以消除客观因素的制约为标志。

1、通过反馈,满足受众(读者)需要

新闻传播实际上是一种双向传播,发出信息的不仅仅是传者,受众接收信息后会做出反应,发出信息,称为“反馈”。反馈的作用在于让传者能够知晓受众的需要、态度、意见等,及时对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便获得受众的认同,增强新闻可读性。但反馈常滞后于传播行为,要使传播过程顺畅,仅仅依靠反馈是不够的,有必要增加“前馈”。威尔伯·施拉姆在传播学中最早使用了“前馈”的概念,他认为,在进行大众传播之前,事先对受众进行调查研究,以了解其构成、需求等,以提高传播效果。因此,在传播过程中,“将前馈回路与反馈回路耦合起来,就构成了前馈——反馈控制系统,这种系统能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⑨,“使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得以保持平衡”⑩,并逐渐弥合传——受之间的差距。

2、通过报道,便于受众(读者)阅读

美国新闻理论教授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认为:“可读性取决于遣词造句的构思,取决于对词序的安排,取决于对表现构思的词语的精心选择。”显然,曼切尔夸大了语言易受性的作用,把语言易受性作为增强新闻可读性的决定性因素。若排除其中的一些不当,仍有值得借鉴之处。

第一,遣词造句的构思,表现在语言的选择上。语言自身的特性使得新闻事实的表述要达到客观,达到面面俱到、尽善尽美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某种程度上,语言的选择与传者有关,“克服主观倾向的最佳方式是坚持采用可证实的陈述,即报道”⑾。例如,“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货币供应量合理增加,财政收入大幅提高,通货膨胀得到很好控制。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9.5%,而零售物价指数只上涨1.2%。”又如,“香山公园在本月21日出现100328人登山观赏红叶的盛况。”这些陈述都是可以查证的。

第二,词序的安排、词语的选择,表现在化抽象为具体。以新闻《上海工业每分钟制造的价值》为例:

“据新华社上海1957年6月22日电 今天,记着在上海统计部门发现了一连串的数字,这些数字经过演算之后,有趣地说明了上海工业每分钟创造的价值,比第一个五年计划要多得多。

在同年的一分钟里,1952年上海只能炼出130多公斤钢,现在已经达到950多公斤;1952年只能织出1米多精纺毛织品,现在已达到1万米;1952年只能做出53双胶鞋,现在已经达到126双。

上海现在每小时能够出产32辆自行车、14吨纸,每小时出产的轮胎可以装备3辆6轮大卡车。而在1952年每小时只能出产3辆半自行车、8吨多纸,每小时出产的轮胎装备一辆半大卡车还不够。

上海现在只要一天时间出产的青霉素,就比1952年全年的产量还要多许多。几年前,上海还主要是修理船只和收音机,现在每隔4分钟就有一架收音机做好,每隔4天就有一艘新船可以参加航行。

全市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累计的工业产值可以达到500亿元,今年比1952年增长84%,5年来,平均每一分钟的工业产值是19000多元。

上海工业几年来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资金。但是国营工业部分,在过去的4年中,平均每一年的上缴利润就可以给国家建设一个第一汽车制造厂,国家给上海工业的全部基本建设投资,过去的4年相加还不够一个第一汽车制造厂。”⑿

这篇新闻作品在词语的选择上,记者没有使用堆砌数字来报道,而是将抽象的数字化为具体的事实,让读者感受到数字的变动意义。同时,把5年的成果延伸出来,具体到每一分钟,让读者感受其瞬间的社会财富增长。

四、结语

新闻可读性,包含新闻内容的可达性和新闻语言的易受性两个方面,本文分别从主观和客观来分析影响新闻可读性的因素,从减弱制约因素的影响切入,谈如何增强可达性和易受性。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内容和语言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在谈论新闻可读性时,也不应该割裂内容的可达性和语言的易受性,不可单独为了追求一方而忽略另一方,有失偏颇。事实上,内容和语言统一于新闻之中,内容的可达性和语言的易受性应当统一于新闻可读性之中。

注释

①参见蔡之国、刘浏,《新闻报道可读性新探》,载《语文学刊(高教版)》,2005年第3期

②陶涵:《新闻学传播学新名词词典》,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第165页

③甘惜分:《新闻学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0页

④何光先:《现代新闻学》,云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04页

⑤转引自赵庆华,《美国的新闻可读性的研究》,载《新闻战线》1982年第6期

⑥参见刘九洲:《新闻理论基础》,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0页

⑦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流派》,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49页

⑧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4页

⑨王雨田:《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中国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2-53页

⑩(美)麦尔文·曼切尔著,艾丰等译,《新闻报道与写作》,广播出版社1981年版,第127页

⑾参见(英)L·S·斯泰宾著,吕淑湘、李广荣译:《有效思维》,商务印书馆1996版,第45页

⑿胡志平,《新闻写作创新智慧》,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77页

(作者: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周蕾

猜你喜欢

可读性
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通俗易懂”吗?
可读性
略论如何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
文本分析技术文献综述
海峡两岸初中数学教材因式分解比较研究
影响译本的可读性因素分析
公益广告招贴的可读性设计分析
政务微信的内容提升策略
莎士比亚戏剧的文体教学
我国电子档案长期可读性的障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