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秋莎作品
2009-12-21马秋莎
当代艺术的诗性·马秋莎
如果说在诗歌写作中,诗性来自语言,那么在艺术创作中,诗性则是来自各种媒介。但不能把它们简单的理解为“艺术语言”用以对应于“诗歌语言”,一是因为艺术活动中的所谓“语言”并没有像日常语言那样有着一个相对完整的当下意义系统,二是当代艺术的观念主义倾向笼括并超越了所有媒介和艺术形态,这使得形式语言分析对当代艺术来说经常是无效的。
马秋莎是一位年轻的艺术家,1982年生于北京,先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数码媒体工作室与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电子综合艺术专业,2008年春天回到北京,正在成为最受瞩目的年轻艺术家之一。
她的艺术创作包容了摄影、图片、影像、装置、身体、表演、绘画等各种媒介与形态,她在这种跨媒介状态中以个人经验为出发点,发展出了多种方向的艺术实验。不同于艺术圈常见的那些年轻艺术家,她的艺术实验并不是那种游戏化、娱乐化的伪实验,她也拒绝那种表面前卫姿态下的脑筋急转弯游戏——她的创作动力来自于对生活表象之下的真理性的探寻,或者说,探寻经验之中的某种存在之真。
这使得马秋莎的作品获得了一种感人的力量,在2007年的影像作品《从平源里四号到天桥北里四号》中,她含着刀片讲述了自己从出生一直到当时的经历,舌头和口腔因被刀片划破而渗出血,使这次讲述带来了切肤之痛。在同一年开始创作的《牛奶系列》中,牛奶这种日常的液体从一个个莫名的身体上淌下来,流入一个个日常环境。身体在这里成为了背景,或者说一个抽象的客体,而牛奶则成为了主体。
马秋莎的作品具有一种身体的敏感性(包括对身体问题的敏感性),在她的《空间的故事》系列中,这种敏感延伸到了对照相机的使用上,她改变了惯常的透视/凝视观念下的照相机的用法,而转为散视/扫视,后者更接近于人们生活状态下的视觉方式。因而,照相机在她那里成为了一种肉眼视觉的延伸,甚至具有了一种触觉感。观看她的作品,人们能感觉到是在“抚摸”某个空间的墙壁、天花、地面以及每一件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