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人物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功能

2009-12-21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09年9期
关键词:梅贻琦蔡元培校园文化

凌 红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和系统,是“校园人”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创造的一种亚文化系统。一所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积淀、传承,既需要广大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更需要诸如校长等核心人物的引领创造。

[关键词]校园核心人物校园文化价值功能

呼唤英雄:核心人物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按照个人对历史影响的大小,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一般师生员工就是一般的“校园人”,校长等核心人物就是唯物史观的历史人物。因此,讨论校园文化的建设,我们的目光应该投向“校园人”,尤其是那些校园中的灵魂人物或精神领跑者,他们往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在历史上,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形成,常常由一个精神领袖式的领导者来完成,他们的教育思想和人格理想形成原初的校园文化雏型。人们常说“企业文化是老板文化”,那么校园文化就是校长文化,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彰显着校长的教育观、价值观和文化观。张伯芩之于南开大学,蔡元培之于北京大学,梅贻琦之于清华大学,威廉·冯·洪堡之于柏林大学,范海斯之于威斯康星大学,古今中外的知名大学莫不如此。

开创引领:核心人物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功能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市场机制的负面影响导致校园文化过分商业化、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导致主流信仰缺失、传统教学观念的遗留无法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所有教育教学的现实都呼唤对深谙高等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规律的核心人物,来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与改革的先驱者和发起者。校园核心人物是教育精英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杰出代表,他们比同时代的普通教育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能够及时地指出校园文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提出先进的教育主张,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与改革的先驱者和发起者。

人们通常谈到北大,都会用“北大精神”来概括。北大精神就是北大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基石,而这种北大精神,又与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人格品性习习相关。没有蔡元培,就没有北大精神。当然,这并不是说,蔡元培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北大精神的背后,是一种划时代的五四文化革命精神在作支撑。蔡元培在1917年初春那篇著名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希望北大学子必须出人头地,成为领时代风骚者。蔡元培想把北大学子培养成有益于国家建设的君子。北大精神或蔡元培的思想是什么?是独立思考,恕以待人,是“兼容并包”或“兼收并蓄”。这种北大精神,蔡元培发其端,并被无数北大师生代代相传,在时间的长河中,渐渐沉淀,铸就了北大丰厚的校园文化。而清华大学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最伟大的高等学府之一,恐怕与梅贻琦的办学思想亦密不可分。清华园的古朴素雅,平静之中蕴含着惊人的文化底气,学者云集,这正体现了梅贻琦校长关于大学的著名论断:“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校长早已作古,但他的办学思想,迄今仍深刻地影响着清华校园文化。清华园里的大楼,在今日中国的各大学中,绝对不是最多的,更不是最高最宏伟的,但是,清华人却以大师辈出的学者风标,引导着中国的学术前沿。这正是梅贻琦所梦想的大学教育境界,清华园以深沉丰沛的学术底蕴,建造着精神上的摩天高楼。

校园文化建设与改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庞杂的建设系统,需要胆识过人、善于整合资源、凝聚共识的人方能成功推动。校园文化是“校园人”世代传承而形成的亚文化系统,包括理念、行为、视觉、实施系统。

校园文化建设与形成往往经历这样的过程:一个“校园人”通过命令、说服等途径,将自己的文化理念和教育价值观变成整个学校的共同追求,并通过制度强化该理念,并逐步形成师生行为系统,然后通过实施系统将理念系统外显,而形成视觉系统。在其转化过程中,能够将自己的理念成功转化为“校园人”的共识,形成学校精神,并通过制度约束、人格影响等途径传承,形成协调一致的行为系统和视觉系统,不是普通的“校园人”所能够完成的。成功的校园文化,由于核心人物的精神感召作用,会在师生之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会达成一种默契,一种心灵的交流。

在大多数情形下,校园核心人物具有领导者的角色。学校领导者的教育思想会为校园文化打下深深的烙印,如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Van Hise)提出“大学必须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使学校的教学和科研都面向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促成了办学、科研和服务的一体化。在其领导下,威斯康星大学发起了“专家服务”运动,教授们利用专家的知识服务社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鞋子上沾满牛粪的教授是最好的教授”成为威斯康星大学人的追求,也奠定了现代大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校园文化的形成离不开校园核心人物的组织和领导。当然,这不是说校园文化的核心人物,就一定要是学校领导。普通校园人,也可能成为一座校园的灵魂人物,薪火相传,持之以恒,亦能造就朴实无华的校园文化。但这样的普通校园人,一定是胸怀远大、志向高洁者,具有奇伟的人格力量和崇高的威信。具备这些素质的“普通人”已经不普通,已然成为民间的“意见代表”,其精神照亮校园,起着核心人物的作用。

遵循规律:核心人物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评价

诚然,校园核心人物往往是校园文化建设与改革的引领者、发动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形成具有深刻影响,甚至可以决定具体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征和传统,但从校园文化发展的总过程来看,他们的活动仅仅是促进或延缓建设的进程,而不能决定校园文化发展的方向,也不能成为校园文化发展的决定力量。

一是时势造英雄。校园核心人物不是天生的,核心人物的出现并不是由其主观意愿或者偶然机遇决定的,而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定需要而产生的,没有历史的需要和时代的呼唤,就不可能产生校园核心人物。比如象蔡元培、梅贻琦这样的灵魂人物或精神领袖,他们的出现有偶然性,更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二是校园核心人物的思想、理念也必需要通过广大校园人接受,形成共识,共同遵守、共同创造,才能形成校园文化。同时,校园核心人物的教育思想和文化理念也不会凭空产生,而是根植于广大的普通校园人的教育实践中。

猜你喜欢

梅贻琦蔡元培校园文化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蔡元培的气度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梅贻琦的“落荒而逃”
落荒而逃的梅贻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