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的关联性

2009-12-21罗国荣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09年9期
关键词:就业率毕业生学科

罗 秀 罗国荣

[摘要]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着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矛盾凸显在规模结构、专业结构和能力结构三个方面。政府、高校和社会三者紧密配合,构建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的长效机制,是从源头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产业结构大学生就业产业需求学科专业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剧烈调整时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然引发人才需求结构的巨大变化,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协调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性分析,探析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结构性矛盾,构建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的长效机制,促使高等教育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从源头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产业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根据产业就业互动理论,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会使劳动力结构和技术结构出现一系列变化,促使劳动力就业产生新组合。这些新的经济社会变革又必将促使为其提供智力、人才与科技支撑的高教结构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新要求。工科院校和行业性强的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就业质量整体好于综合院校、师范类院校。与地方产业联系紧密的应用型专业和与现代服务业关联度高的金融、保险、旅游等专业就业形势较好。可见,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变化,影响着各层次、各学科专业学生的就业。就四川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大了对专科层次人才的需求。专科生就业好的关键因素在于二、三产业的长足发展,特别是四川工业结构的调整取得了较大进展。电子、机械、医药等加工工业,水电、天然气等能源工业,钢铁、化肥、建材等原材料工业都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这些行业对一线操作工、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巨大,给专科生就业带来了机遇。四川省在本科生就业率下降的同时,专科生就业率从2005年的79.33%上升到2006年的82.36%,并且在2007年首次超过本科生0.32个百分点,2008年再次超过本科生0.53个百分点,达82.55%。

产业结构调整对不同学科的学生就业产生了正向关联。产业结构演进带动了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变化,从而决定了不同学科学生就业情况的差异。从四川省1995年至2007年分学科在校生人数净增量与三次产业产值净增量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来看,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与三次产业的相关性最强,近5年这3类学科的就业率走势良好,均高于年均就业率。文学和医学与三次产业的相关性较高,但毕业生人数增长过快,导致就业率走势很不稳定。说明这两类学科规模扩张过快,导致毕业生供求失衡。农学与三次产业的相关性都不是很强,这说明农业的发展对高校相应学科的人才需求不多。但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人才需求还是在加大,加上四川农学毕业生相对较少,近几年农学专业的就业率很好,5年中有3年的就业率在90%以上。理学、教育学和法学与三次产业的相关性均较低,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基础学科学生的就业困境。哲学、历史学与三次产业的相关性最弱,产业结构调整对这两个学科的影响不大。

工科专业或行业性强的应用型专业受市场欢迎。随着四川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些面向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新兴学科和应用学科迅速发展。这表现为经济学、管理学、医学、工学、教育学学科的专业发展很快,各学科专业数大于部颁目录中的专业种数,且工学、管理学学科目录外专业发展的比例较大,2007年工科引导性专业就有6个。从近5年各专业的就业情况看,工程技术类和融入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型经管类专业受到市场欢迎,就业率在90%以上的专业大都是行业性强的工程类专业或应用型强的现代新兴专业。

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结构性矛盾

人才市场的信息显示,近几年供求总量大幅增加,呈现供需两旺的态势。但整体供求比居高不下,专业供求矛盾益发突出。反映到大学生就业上,就是规模结构、专业结构和能力结构矛盾凸显。

规模结构矛盾凸显,不能如期就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多。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加上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全国人才市场的职位供求比居高不下,供求数量矛盾日益突出。200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280万人,2009年上升到611万人,年增长率远大于职位供给的年增长率,导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

专业结构矛盾凸显,不同专业就业差异明显。由于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时期,加上高校适应市场的能力还很弱,这时期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构特别是人才的专业结构与产业需求对接尤其难以把握,以致人才市场的专业供求偏差加大,专业结构失衡尤为突出。专业结构矛盾凸显,决定了不同专业就业率差异明显,薪资的差异也很大。调查显示,电子科技大学的毕业生求职成本最低,就业率是川内最高,半年后的中位薪资可达3000元,较全省水平高出1268元,同时也高出省内其他3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约1000元。

能力结构矛盾凸显,过剩与短缺同时存在。市场竞争的激烈,企业更加理智,逐渐由“唯学历是用”转为“唯能力是用”,大学生的就业环境也从“身份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一方面,企业为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不再追求高学历,职位供给向低学历者倾斜。从人才市场的学历供求结构可见,本科以下的职位供求比最低,以致近几年本科生就业率在逐年降低,而专科生就业率却逐年上升。另一方面,为不断开拓市场,企业的选人标准抬高,希望招聘的人才既是技能型的,又是创新型和复合型的,以适应市场的多变。然而,眼下许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单一,离企业期望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这就造成人才供需能力结构矛盾加大,过剩与短缺同时存在。

构建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的长效机制

统筹规划,建立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等教育系统。高等教育的发展,要通盘考虑我国的经济、人口、就业以及教育发展现状等各方面的情况,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系统。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功能,调整各级各类高校的发展比例,实现各区域高校的合理布局,使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地区产业结构互补。

建立引导与约束机制,规范高校合理定位。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奋斗目标。不同层次的人才应该由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教育分别培养。我国虽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高等教育系统,但由于不同层次和类型高校定位不清,分工不明,培养出来的人才特色不明显。这种定位模糊和角色错位不仅造成社会人才结构的失衡,而且造成有限教育资源浪费。这就需要政府把不同层次、科类和隶属关系的学校揉合在一起加以通盘考虑,分类引导各个学校正确定位定性,从制度上明确教育的差异性,并建立不同的指标体系来评估、评价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

放宽专业设置自主权,建立预报与预警机制。我国各省区、各行业的发展差异较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与专业化的特点,这就对高校的专业设置、专业改造和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教育部现有的专业管理办法,例如,实行“限制专业数目”、由教育部“严格审批目录外专业”等,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在2009年的两会上,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康委员建议改善当前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当然,在适度下放专业设置审批权限的同时,教育部也要加强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高校专业设置方面的指导和监督,对乱用专业设置审批和管理权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进行必要的问责,加快建立专业设置的预报和预警机制,加快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拟合的研究,适时推出监测预警系统。

高校面向市场办学,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要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市场为中心。高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并依之开展专业建设,实际上只能是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而对于大多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本任务的高校,更应该强调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来建设专业和调整专业结构,要在超越学科界限的基础上来设置和运作专业。一方面,应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培育品牌和特色专业。另一方面,加强新老学科整合,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专业。要通过市场发掘或学科交叉整合,孕育新专业,加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专业建设力度,开拓学科新的专业生长点。

社会各界参与高校办学,升华校企合作层次。我国高校可以通过调整学校专业设置委员会、高校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委员会人员的结构,使这些专业委员会中有一定数量的产业界人士,使学校能够及时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各种需求动态和本校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情况,并根据反馈的信息讨论某些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高校做出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调整。同时,政府应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企业参与高校办学,推进企业与高校在科研和人才培养上的合作,参与高校的教学和管理,把就业和职业指导带入校园,深化校企合作的层次。

猜你喜欢

就业率毕业生学科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最“叛逆”的毕业生
数据
就业率公布有高也应有低
日本应届高中生就业率71.1%就业形势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