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郊大学生村官工作面面观

2009-12-21高伟涛贾效明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09年9期
关键词:专科生村官本科生

高伟涛 贾效明

[摘要]大学生村官工程取得了实效,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对大学生村官工作进行深入分析。以视角为变量,解读大学生村官的定位问题;以时间为变量,分析大学生村官的负面心态;以学历为变量,比较大学生村官的相对优势。应当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和工作指导。

[关键词]京郊大学生村官管理

2005年7月,中央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提出争取用3到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全国每个村、每个社区至少有1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北京市的大学生服务农村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村村有大学生”的目标。从大学生村官工程实施的效果来看,在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农村发展和人才成长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拓宽就业渠道,缓解了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对接实际需求,加快了京郊农村的建设步伐;服务人才培养,促进了毕业学生的社会成长。

大学生村官工程取得了实效,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以顺义区大学生村官为例,采取访谈和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研究,下面从三个方面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进行分析。

以视角为变量,解读大学生村官的定位问题

定位问题主要涉及身份界定、岗位划分和职责范围等方面,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际问题。我们分别从政府的政策依据、村官的实际定位和学者的专业视角三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村官的定位问题。

政策解读:立足保障、留足空间。中央《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对大学生服务农村定位为:到农村服务的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乡镇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时间一般为2到3年,到农村就业的可通过法定程序安排担任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相应职务;同时规定应在生活补贴、晋升职称、报考公务员和考研等方面给予优惠。北京市《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实现村村有大学生目标的实施方案》中明确了聘用北京生源普通高校毕业生以及非北京生源北京地区普通高校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这个职务定位也成为大学生“村官”称谓的由来;而且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标准和其他保障措施。

村官感受:多重角色、身份迷失。在实际工作中,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大学生“村官”们广泛地参与到了村里的各项工作中去,扮演着村务工作“八大员”的角色,即:党和国家政策的宣传员、村级工作的助理员、村务管理的信息员、农村工作的调研员、镇村工作的联络员、科技知识的传播员、领导决策的参谋员、农民群众的服务员,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多数大学生“村官”却感受到身份迷失,甚至有大学生村官发出质问:“我们算什么人?如果是农民,我们没有土地;如果是工人,我们不享受工人待遇;如果是政府工作人员,我们又没有编制。”可以说,大学生村官在角色和身份问题上存在疑惑。

学者争论:致力长远、反思制度。许多学者围绕大学生村官定位问题展开讨论,有的从制度层面提出了质疑,认为应届大学生一般缺乏农业专业素质,没有社会生活经验,硬性委派他们到农村担任村官,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对市场的极度不信任,有打造“政治风景”的嫌疑,而且现在的农村环境中大学生村官的发展空间也极其狭窄,对他们的发展不利。也有的从大学生村官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建议,认为大学生村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这个称谓对于其中多数人来讲只是一个短暂的身份符号,但这个身份符号又的确被赋予了多多少少的官样元素。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既要面对农村基层复杂和艰苦的工作环境,又要面对聘任期结束后再次就业的现实压力。两三年的村官岁月对他们来说,除了历练之外,也是一次机遇,更是一次挑战。在压力、机遇和挑战面前,大学生村官的个人定位和价值取向应该从加强自身的学习精神、服务精神、创业精神做起。

以时间为变量,分析大学生村官的负面心态

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都将投身新农村建设作为义不容辞的光荣事业,施展才华的广阔平台,锻炼提高的学习机会,积极投入,各显神通,赢得了广泛认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各个阶段,他们的心态还需要调整,能力还有待提高。如果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按照时间顺序分为选拔期、适应期、深入期、结束期四个阶段,每一阶段的问题都具有相对的典型性。

选拔期的功利动机。当我们在调查问到“从事农村基层服务工作您最看重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选择“锻炼成长机会和实现服务价值”的仅占到33.8%,其余选择“解决北京户口”的占到25%,选择“考研能够加分”的占到7.4%,选择“考公务员优先”的占到33.8%。可以明显地看出,大学生从事村官工作有很强的功利动机。过强的功利动机则很难有实际作为。

适应期的水土不服。大学生村官在刚参加工作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适应问题。其中有工作环境的城乡差异产生的心理落差,正如大孙各庄镇村官尹向南所说:“记得刚下车,虽然看到镇政府为我们安排的安装了空调、配备了床铺、桌椅、衣柜的二层楼房,但是城乡间的巨大差异还是使我的心凉了半截”;有工作身份与同学比较产生的自卑情绪,一部分同学会因为和别的考研、做公务员同学相比感到自己做村官“丢人”;也有工作内容与心理预期差异产生的苦闷,有的同学刚参加工作时会因为领导安排做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琐碎工作,不能发挥专业特长而感到苦闷。此外,还有因农村复杂关系产生的人际关系障碍问题。这些适应问题如不经过正确引导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状态。

深入期的力不从心。当大学生村官想为农村建设献策出力的时候,他们才真正遇到专业知识、经验和能力方面的问题。当我们在调查中问到“您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对于农村管理工作的作用”时,30.9%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几乎用不上”;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44.1%的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农村政策和农业专业知识不足”。大学生村官学非所用,以及不懂农业、不了解农民,特别是非农专业大学生,在指导农民搞农业创意项目规划、种植业、畜牧养殖等方面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

结束期的观望迷茫。对大学生村官合同期满后的人生规划进行调查发现:选择“续签合同”的仅占4.4%,选择“考研深造”的占到5.9%,选择“报考公务员”的占到41.2%,选择“另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占到16.2%,选择“到时候再说”的高达32.4%。这说明,大学生村官在将来出路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些观望态度和迷茫情绪。

以学历为变量,比较大学生村官的相对优势

在大学生村官的群体中,主要以本科生为主,其中也有一部分研究生和专科生,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专科生占到25%,本科生占到64.7%,研究生占到10.3%。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种学历的差别对于他们的工作状态有一

定的影响。

专科生:对村官岗位充满期望。总体上讲,专科学历的大学生村官占到总体的四分之一,而且他们都是本地生源,与外地生源相比,他们的优势不言而喻。他们没有户口方面的后顾之忧,熟悉当地情况,能够更快地融入到农村的环境当中。通过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较我们发现,在“从事农村基层服务工作您最看重的是什么”的问题中,专科生选择“锻炼成长机会”的比例为41.2%,明显高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例;选择“考公务员优先”的比例为47%,同样明显高于本科生的30%和研究生的28.6%。而且,在可以说,专科生对于村官岗位有着较高的预期水平。

本科生:对发展规划相对分散。本科学历的大学生村官占大多数。当问到他们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的时候,这些大学生村官选择“发展方向不明确”的高达63.6%,明显高于专科生的41.2%和研究生的42.9%。而且他们在合同期满后的人生规划的选择相对更分散,4.5%的人选择续签合同,9%的人选择考研究生,40.9%的人选择报考公务员,13.6%的人选择选择另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而专科学历的大学生村官的选择集中于续签合同(5.9%)、考公务员(41.2%)和另谋职业(17.6%),研究生学历的大学生村官的选择则集中于考公务员(42.9%)和另谋职业(28.6%)。

研究生:对北京户口情有独钟。大学生村官中学历最高、人数最少的研究生,基本上为外地生源。他们在学识方面的优势较为明显,尤其是文字材料的撰写整理能力较强,因此更容易被借调到机关工作。在调查中我们发现,71.4%的研究生报考村官最看重的是“解决北京户口”;而且,研究生服务期满后的人生规划选择另谋职业的占到28.6%,明显高于专科生的17.6%和本科生的13.6%。显而易见,研究生拥有学历方面的优势,拿到北京户口能够让他们在北京的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综合以上分析,在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跟踪教育和工作指导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制度建设,让大学生村官做事名正言顺;搭建交流平台,让大学生村官经历分担共享;共促教育合力,让大学生村官发展后劲十足;实行柔性管理,让大学生村官出路渠道畅通;延伸生活关怀,让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顺理成章。

猜你喜欢

专科生村官本科生
唱村官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让优秀“村官”有奔头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我要当个好村官
医学专科生基层就业状况调查与促进措施
基于岗位调研加强医学专科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类专科生就业工作中的促进作用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